作為廣州少年宮雨後彩虹藝術團的成員,子安常出國演出,這是他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海洋博物館演出後留影。
受訪者供圖
南都人物給你好看
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王子安,廣州市盲校職業高中高三學生,以夢為馬,懷揣音樂夢想,憑著手中一把中提琴,一路過關斬將,近日拿到了英國皇家伯明罕音樂學院的錄取通知書。這份來得剛剛好的18歲的成人禮,對於子安而言,是一份沉甸甸的幸福和喜悅。
厄運
兩斤六兩早產兒 視障後失明
1999年,只在母體中呆了28周的王子安提前來到這個世界,出生時他只有兩斤六兩重。早產的子安在氧氣箱裡度過了人生的前兩個月,視網膜病變造成視力障礙,子安只對強烈的光線有一點感覺。子安半歲時,父母才發現這一情況,一家人從此走上了艱辛的求醫路,最後還是無功而返,子安眼中一點點的光感還是隨著時間流逝逐漸消失。
在同齡的小朋友玩積木和洋娃娃時,兩歲的子安喜歡手電筒和收音機。「手電筒一開一關光線有變化,他喜歡晃動的光線。」他的媽媽說。五六年間,子安用壞了20多個手電筒,擰壞了十幾個收音機的按鈕。
其間,父母意外發現了子安的音樂天賦。三歲時,子安隨父母坐貨車回浙江老家,從廣州到浙江1000多公裡的路上有大大小小超過20個隧道。車在隧道行駛時有不一樣的風聲,子安很好奇。每到一個隧道,爸爸媽媽就告訴他隧道的名稱和長度。「結果第二次路過時,子安已經可以按順序準確說出隧道的名字和長度。就連司機都驚訝了。」說到這裡,子安爸爸一臉自豪。
挫折
報考星海附中 三次鎩羽而歸
上帝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為子安打開另一扇窗。四歲的時候,子安竟然無師自通,用電子琴把《萬水千山總是情》這首曲子彈奏了出來,看到孩子有這個天賦,夫婦倆咬咬牙,硬是花了萬餘元為子安買了一臺鋼琴。
從此,子安在「看不見」的音樂路上,在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中,堅毅前行。
因為看不見,也沒有專門的盲文曲譜,子安只能通過重複聽旋律來記譜,經常是一個小時只能學一首曲子的三分之一。因為看不到無法模仿,姿勢和儀態也是子安的大問題。為此,父母專門又請了陪練老師指導他練琴。
子安的一名鋼琴老師來自於星海附中,從小學六年級準備小升初時起,子安便萌發了報考星海附中的想法。但連續三次嘗試,始終難以如願。畢竟作為一所普通中學,條件始終難以匹配到盲童的教學需求,學習生活中有著諸多暫時難以解決的問題。
奮鬥
初一接觸中提琴 演奏動人樂章
幸運的是,在附中的考試時,子安遇到了他的中提琴老師侯東蕾。侯老師建議子安轉學中提琴,弦樂最難的就是音準,但盲人的觸覺和聽覺往往更敏銳。同時,子安已經具備了紮實的鋼琴基礎,所以學習中提琴會輕鬆很多。
於是,從初一起,子安重新從零開始。指法、弓法、手法、手腕、大小臂的應用、把位、揉弦……一晃又過去了五六年。子安每天中提琴不離手,訓練的標配是每天至少兩小時。不僅掌握拉琴的技巧,他還得細心地去品味每首曲子中蘊含的故事和情感。中提琴的音色比小提琴更厚實、溫暖而豐滿。音色柔和、深沉,略帶些沙啞,因而亦獨具特色。而子安自己則覺得中提琴的音色更接近人。沉浸於其中,會是聽起來最舒服的音色區域。
出國留學這個問題對於子安而言,並不是太意外。作為廣州少年宮雨後彩虹藝術團中的一員,近年來子安經常走得很遠,如美國、加拿大、瑞士、法國等等,在國外的演出中,他得知很多國外高校在殘疾人就學支持上有比較完善的措施,他夢想自己有一天也能成為國外音樂專業院校中的一員。
機會總是留給有心人。子安申請了四所國外院校,其中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最早錄取了他。而讓他難忘的是英國皇家伯明罕音樂學院的面試。
突破
面試頂尖音樂學府 六曲打動考官
「考試那天,我還是挺緊張的,因為我之前上過伯明罕音樂學院的大師課,老師特別嚴苛,一絲不苟。」子安回憶起考試那天,認為自己運氣很不錯,老師們都挺和藹的,讓他現場演奏了六首曲子,他也能用英語流利應答。「他們問了我很多問題,如平時是怎麼練琴的,然而——— 」子安話鋒一轉,側著頭,笑嘻嘻地賣起了關子。
停頓了一會,他用稍有點誇張的語氣說:「他們問得最好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學校可以為你提供什麼幫助?」子安說,聽到這個問題,他自己心裡對錄取已經有了底了。
然而,等待結果的過程還是很煎熬。子安打了一個比方,就好像一根絲線牽著一個錘子掛在樹枝上一樣,「心是懸的,很忐忑。」
謎底揭曉的那天,剛好子安即將要在中山紀念堂演出。「爸爸的手機響了,接通後,爸爸答覆對方稍候五分鐘再打過去。」子安說,當時自己的心撲通撲通地跳了起來,預感那是「錄取的電話來了」。「我的手心都冒汗了,向著爸爸講電話的方向豎起了耳朵。」子安回憶起當天既緊張又興奮的場景,嘴角邊不由自主地溢滿笑意。
他的夢想
學成歸國當老師 幫助更多的盲童
「最早7月,最晚9月要到英國讀書了,我已經按捺不住,想馬上飛過去了。」子安說,他會更加努力,用自己的實力去攀登更多的高峰,如有可能,他甚至會念完博士。
對於子安能夠出國深造,子安爸爸感觸最深。「感覺付出得到了回報,音樂夢想得到了實現。」子安爸爸表示,雖然英國皇家伯明罕音樂學院的殘疾人支持小組會提供必需的生活、學習幫助,但生活技能還是要培養起來。「現在就要培養子安獨立坐公交、洗衣燒飯、收發郵件的技能,以便更好適應國外生活。」同時,子安爸爸也買了一份英國地圖,一些英國生活指南的書籍,他想自己先熟悉一下,再跟子安交流。對於孩子,子安爸爸一如既往地用心盡責。
而在赴英之前的這段日子,子安依然很忙,每天上午,他會繼續回學校上課,下午兩個小時和晚上兩個小時,會做雅思的備考,當然,每天兩個小時的練琴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子安的生活跟普通人也沒什麼差別,用他自己的話來講,就是別人用眼睛看風景,他是用心去體驗一切。他愛看新聞,尤其關心科技的發展,他可以眉飛色舞地講上一個小時,比如美國發明了一副眼鏡,淨重只有100多克,但戴上它,便能為盲人讀報。子安爸爸特意給子安配了一副黑框眼鏡,戴上這副眼鏡的子安顯得很文藝,然而,子安扶了一下鏡框,聳聳肩說:「沒什麼用的,就是裝唄。」
《芳華》上映,子安拉上父母一起到電影院看。「我首先是關注影片中的音樂,其次才是劇情。」子安說,自己特別好奇那個時期的交響樂是怎麼樣的,尤其是電影原聲的效果會是如何。
視音樂為生命的子安,把考取英國皇家伯明罕音樂學院當成是邁向夢想的第一步。在他心底,還藏著一個遠大的理想,那就是學成歸國,當一名音樂老師,幫助很多像自己一樣的人,讓他們「看」得更高、更遠。
出品:南都採編指揮中心
統籌:南都人物新聞工作室
主持:胡群芳
採寫:南都記者梁豔燕
攝影:南都記者馮宙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