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學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2021-01-18 網易

  自然界中有 10 萬種材料,其中約 5000 種是層狀材料。如果將它兩兩組合或者三三組合,那麼可能性遠遠大於 100 萬種,其物理性質也大有不同。

  「納米積木」(原子層範德華納米材料及其異質結構),就是把不同的層狀材料的單層或少層分離出來,像搭積木一樣,通過堆疊、旋轉等方式,設計特定的形狀或結構,形成一個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人造晶體」。

  山西大學光電研究所韓拯就是玩轉 「納米積木」 的一位年輕教授,他通過設計特殊的結構,借用傳統半導體器件的範例,在微納米尺度新型半導體結構,展示了二維層狀材料垂直組裝電子器件的諸多新奇物理現象。

  韓拯和合作者首次利用二維原子晶體替代矽基場效應鰭式電晶體的道溝材料,在實驗室規模演示了目前世界上溝道寬度最小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將溝道材料寬度減小至 0.6 納米。同時,獲得了最小間距為 50 納米的單原子層溝道鰭片陣列。

  此外,他帶領的研究團隊首次報導的二維本徵鐵磁半導體自旋場效應器件,為繼續尋找室溫本徵二維鐵磁半導體提供了指導意義。

  

  圖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區榜單入選者韓拯

  憑藉上述研究成果,韓拯成功入選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Innovators Under 35)2020 年中國區榜單,獲獎理由為用二維功能材料製造新型的納米電子器件,以新型的原子層次製造路線突破半導體工藝,為後摩爾時代電晶體工藝尋找新方案。

  以「納米積木」為研究對象

  鉛筆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是典型的範德華材料。由於石墨中碳原子層與層之間的範德華結合力較弱,在紙上寫字過程當中筆尖上「蹭」下來的二維碳納米片,就成為了宏觀下人們看到的字跡。直到 2000 年左右,英國曼徹斯特科學家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AG)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首次把石墨的單原子層(約 0.3nm 厚)分離了出來,並因此獲得了 2010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圖 | 堆疊的納米積木

  韓拯以此為靈感,對物理、材料工程、微觀世界等科學領域愈發好奇,這也跟他的成長經歷息息相關。

  韓拯是江蘇人,本科考入吉林大學物理學院,開始核物理專業學習。之後考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材料學碩士專業。2010 年,他在法國國家科學中心 CNRS 下屬的 NEEL 研究所攻讀納米電子學與納米科技博士學位。其導師對於他的評價是:「年輕躁動、充滿創新活力。」

  之後他作為博士後,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從事範德華人工異質結構的維納器件量子霍爾效應和電子光學等物理性能研究。

  「隨著對自身行業的不斷深入了解和研究,漸漸地進入了角色,也愛上了科研。」 韓拯告訴 DeepTech。

  期間,他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完成了二維彈道輸運電子在 pn 結界面的負折射工作,為實現新的電子開關創造了基礎,被Physics World雜誌評為 2016 年度十大物理學突破之一。

  在 2015 年 9 月,而立之年的韓拯決定回國,之後一直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開展新型人工納米器件的量子輸運調控研究。

  對於他而言,在研究當中最享受和最開心的事莫過於,本來一個不太明白的事,不斷地通過數據積累與同行討論之後把它弄明白。

  之後,韓拯團隊以少數層二硫化鉬為研究體系,利用超薄(少數原子層)的六方氮化硼(h-BN)作為範德華異質結的隧穿層,系統開展了隧穿電晶體器件研究。

  

  圖 | 硫化鉬隧穿電晶體光學照片(比例尺 5 微米)、多工作組態整流效應、以及垂直方面切面圖

  通過在金屬和半導體 MoS2 界面之間引入隧穿層 h-BN,可有效降低界面處的肖特基勢壘,從而實現通過局域柵電極對通道 MoS2 費米能級的精確靜電調控。所獲得的 MoS2 隧穿電晶體僅通過門電壓調控,即可實現具有不同功能的整流器件,包括 pn 二極體、全關、np 二極體、全開器件。

  這項工作首次將雙向可調的二極體和場效應管集成到單個納米器件中,為未來超薄輕量化、柔性多工作組態的納米器件提供了研究思路。

  為尋找室溫本徵二維鐵磁半導體提供指導意義

  之所以選擇納米新材料這個方向,除了自身專業背景之外,更重要的是韓拯對科學一直抱有好奇心。

  磁性半導體器件有望將信息存儲和邏輯運算機集成為一個單元,實現存算一體以提高計算機的性能。該研究領域也一直被高度關注,《科學》雜誌也曾將室溫磁性半導體列為 125 項重大科學問題之一。

  對此,韓拯表示:「硬碟的讀寫速率速度越來越跟不上 CPU 的運行速度,如果能把它倆合到一起去做存算一體,可以提高計算機的性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矽半導體與磁複合到一起,變成一個磁性半導體。」

  韓拯團隊採用惰性氣氛下原子層厚度的垂直組裝,發現 3.5nm 厚的 Cr2Ge2Te6 材料在鐵磁居裡溫度以下能夠保持優秀的載流子導通性,並且能夠實現電子與空穴的雙極場效應。該型納米器件在門電壓調控下,磁性亦能得到有效調控,並且與電輸運相仿,存在雙極門電壓可調特性。

  

  圖 | 二維鐵磁半導體中自旋與電荷的雙極可調特性

  「磁性的來源是電子自旋和自旋之間的相互作用。目前,人們發現的室溫鐵磁性基本上要麼在金屬當中,要麼在絕緣體當中,半導體的磁性很難維持到室溫。科學家們一直在積極研究尋找室溫下堪用的磁性半導體。」 韓拯告訴 DeepTech。

  少數層 Cr2Ge2Te6 是目前已知的首個擁有內稟自旋和電荷態密度雙重雙極可調特性的二維納米電子材料,這為繼續尋找室溫本徵二維鐵磁半導體提供了一定的指導意義。

  例如,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團隊在該研究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離子摻雜膠的載流子濃度,將少數層 Cr2Ge2Te6 的鐵磁居裡溫度增強了 4 倍,達到 250K(零下 25 攝氏度)溫度。

  發現電子世界的「交通新規」

  除此之外,韓拯與合作者首次針對具有巨大面內電導率各向異性的二維材料碲化鎵,通過垂直電場實現了對該各向異性電阻率比值的調控,從 10 倍調控至高達 5000 倍,該數值為目前已知二維材料領域裡報導的最高記錄。

  這意味著發現了電子世界的 「交通新規」:在晶格傳輸過程中,受外電場的影響,電子的導電特性沿著不同方向表現出了一定的差異。

  也就是說,如果將電子傳輸通道比喻成兩條垂直的繁華街道。當沒有電場時,一條是另一條通過率的 10 倍左右。一旦施加一定強度的外電場,這兩條 「車道」 上的電子通過率差別可高達 5000 倍。

  站在科幻角度來描述,這種材料可以製作成為一種新型各向異性存儲器,當該存儲器中一次性寫入的數據,沿其中一個方向讀取出來的是一本小說,而沿另一個方向讀取出來的,則是一部電影。

  

  圖 | 電場可調的二維碲化鎵中電子輸運的「新交規」假想圖

  發現的二維極限 GaTe 納米電子器件展示出了門電壓可調的、面內巨各向異性電阻效應(Giant Anisotropic Resistance),為實現新型各向異性邏輯運算、存儲單元、以及神經元模擬器件等提供了可能。

  
製備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晶體

  之後,韓拯與合作者湖南大學劉松教授、金屬研究所孫東明教授等人,首次提出了利用二維原子晶體替代矽基場效應電晶體 FinFET 的 fin 的溝道材料,通過模板生長結合多步刻蝕的方法,製備出了目前世界上溝道寬度最小的(0.6nm)鰭式場效應電晶體(FinFET),也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

  

  圖 | 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與傳統結構對比示意圖

  FinFET 是一種為了解決由於進一步集成化需求,矽基平面場效應電晶體的尺寸被進一步縮小所引起的短溝道效應等問題,採用將溝道和柵極製備成 3D 豎直形態的鰭(fin)式電晶體。然而,受限於目前微納加工的精度,報導的矽基 FinFET 溝道寬度最小約為 5nm。

  該團隊採用自下而上 Bottom-up 的溼法化學沉積,在高度數百納米臺階狀的模板犧牲層上連續保形生長單層二維原子晶體半導體,最終將 FinFET 的溝道材料寬度縮小至單原子層極限的亞納米尺度(0.6 nm),幾乎達到物理極限。

  同時,採用多重刻蝕等微納加工工藝,基於此製備演示了最小間距為 50 nm 的單原子層溝道鰭片陣列,為後摩爾時代的場效應電晶體器件的發展提供了新方案。

  在工業界,尤其在半導體工業,大家都希望晶片的尺度越來越小,性能越來越高。FinFET可以把平面通道變成站立通道,這樣就節約了大量的空間,如此一次就能在更小的面積裡,儲存更多的晶片或運算單元。

  做「孤獨」的研究者

  

  簡單來講,韓拯其主要研究的是功能材料在尺寸非常非常小的時候,有哪些有趣的物理性質和新奇的物理行為,並進一步利用這些有趣的物理現象,來組裝製造成納米尺度下的低功耗、多功能、智能化的小型電子器件。

  事實上,一些範德華材料已經在例如透明柔性電子、能源催化等諸多性能方面超越了傳統材料,具有誘人的發展前景。

  「團隊目前雖然以基礎研究為主,但也正在逐漸努力從實驗室走向應用,我們需要進一步在原始創新以及與應用研究交叉結合等方面多下功夫」。如何實現從零到一的創造發明,並不斷加強研究的深度,將是韓拯團隊後續工作中的首要目標。

  「我們知道這很難,但是仍然要努力學習做一名孤獨的研究者,一方面,是靜下心來鑽研的孤獨,另一方面,則是在創新創造上獨樹一幟。」 韓拯告訴 DeepTech。

  在下一階段,韓拯表示將繼續深耕納米積木領域,專注在新原理、新結構、新製造方式等科學目標。用自下而上、原子層次製造的路線,與目前主流的自上而下半導體工藝相結合,從而展現更多的可能性。

  相信在摩爾定律行將失效不久的將來,小尺寸的突破口,一定出現在納米製造領域,例如自組裝、生物模版、原子層次 3D 列印等等。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山西大學光電研究所韓拯就是玩轉 「納米積木」 的一位年輕教授,他通過設計特殊的結構,借用傳統半導體器件的範例,在微納米尺度新型半導體結構,展示了二維層狀材料垂直組裝電子器件的諸多新奇物理現象。韓拯和合作者首次利用二維原子晶體替代矽基場效應鰭式電晶體的道溝材料,在實驗室規模演示了目前世界上溝道寬度最小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將溝道材料寬度減小至 0.6 納米。同時,獲得了最小間距為 50 納米的單原子層溝道鰭片陣列。
  • 突破!日本科學家在半導體技術上取得成就,或許很快進入3nm工藝
    在晶片領域的發展中最具有話語權的大哥大的是河南的一家公司,ASML公司在對於晶片製造的研製上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而一些技術的突破上面他們具有技術創新,又有強大的實力作為基礎。
  • 又一種2D電晶體浮出水面
    來源:內容由半導體行業觀察(ID:icbank)編譯自「IEEE」,謝謝。  對於後矽時代的選擇,工程師一直致力於把原子厚的二維材料製成電晶體的研究。最著名的是石墨烯,但專家認為,二維半導體(例如二硫化鉬和二硫化鎢)可能更適合此工作。因為石墨烯缺乏帶隙,這種禁帶使材料成為半導體。
  • 歷史上的今天:1947年,電晶體問世
    在73年前的今天,1947年12月23日(農曆1947年11月12日),電晶體問世。1947年12月23日,美國科學家巴丁博士、布菜頓博士和肖克萊博士,在導體電路中進行用半導體晶體放大聲音信號的實驗時,發明.了科技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成果一一電晶體。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重磅:科學家利用二維納米材料噴墨列印電晶體!
    導讀愛爾蘭科研人員最近利用二維納米材料,首次製造出了「印刷而成的電晶體」,這種低成本、可量產的技術,可列印例如太陽能電池、LED等電子設備,應用於智能食品、藥物標籤、下一代紙幣、電子護照等產品。背景知識首先,讓我們將目光聚焦到兩個重要的前沿科技創新領域:「二維材料和印刷電子」。
  • 我國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進展。該實驗室郭國平研究組與其合作者深入探索二維層狀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應用於半導體量子晶片的可能性,實驗上首次在半導體柔性二維材料體系中實現了全電學調控的量子點器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半導體門控量子點作為一種量子電晶體已成為量子晶片的熱門候選體系之一。以石墨烯為代表的二維材料體系因其天然的單原子層厚度、優異的電學性能、易於集成等優點,成為柔性電子學、量子電子學的重點研究對象之一。
  • 科學家為單原子電晶體創造新配方
    現在,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員及其馬裡蘭大學的同事們已經逐步開發出配方,以生產原子級裝置。使用這些說明,由NIST領導的團隊已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構建單原子電晶體的團隊,並且是第一個製造對器件的幾何尺寸進行原子級控制的單電子電晶體的團隊。
  • 回顧2020,半導體產業十大先鋒技術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今年半導體產業十大先鋒技術,一起來看看都有誰上榜:臺積電2nm工藝研發突破,或採用環繞柵極電晶體技術9月,產業鏈消息,臺積電2nm工藝的研發進展超出預期,甚至快於原計劃。據消息人士透露,臺積電的2nm工藝不會繼續採用成熟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技術(FinFET),而會採用環繞柵極電晶體技術(GAA)。在3nm工藝節點上,臺積電選擇了採用FinFET而放棄了GAA,三星卻在3nm工藝上一直堅持著GAA路線,臺積電率先來到2nm工藝路口,其作出的選擇也基本意味著接下來半導體行業整體的到前進方向。
  • 林本堅~半導體工業界的英雄,臺積電張忠謀曾稱,假如沒有林本堅及其團隊「臺積電的微影(半導體關鍵製程之一)不會有今天這規模 」
    獲獎原因:從2006年開始至今,世界上所有的高端晶片-包括咱們人手一部的手機裡的核心晶片,人工智慧晶片,5G晶片,比特幣挖礦晶片,無一不是浸潤式光刻科技製造的。可以說「沒有浸潤式光刻科技就沒有IT的今天」。
  • 新型拓撲材料:有望帶來超低功耗新型電晶體!
    美國伯克利實驗室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的科學家們從零開始生長出這種材料,並通過X射線來研究它。背景我們幾乎每天都在使用智慧型手機,可是很少有人會知道:智慧型手機中強大的運算處理能力從何而來?答案是:幾十億個電晶體在支持著這一強大的能力。這些電晶體快速切換開關狀態,實現對於電子流動的控制。
  • 半導體:不起眼的礦物矽,改變整個世界
    半導體是現代計算的基本組成部分。被稱為電晶體的半導體設備是在計算機內部運行計算的微型電子開關。1947年,美國科學家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電晶體。在此之前,人們藉助真空管完成計算機制。  用矽製造的電晶體,體積足夠小,可以安裝在微晶片上,從而打開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各種設備層出不窮。每一年,這些設備都在變得更小更智能。
  • 日本也不甘寂寞,牽頭打造2nm工藝再次殺回半導體市場
    在半導體領域,日本其實一直有著不錯的實力,在中國臺灣和韓國之前日本在半導體行業也是佔據著主要地位,但是隨後卻是被美國收割了大半,最終只能在原材料方面苟延殘喘。不過,日本的半導體工業底蘊還是在的,近日日本工業技術研究院(AIST)和中國臺灣半導體研究中心(TSRI)的聯合研究小組就宣布了用於2nm工藝的Si/Ge/Ge層壓材料,並且已經開發出了一種異質互補場效應電晶體。簡單來說,該研究小組已經成功在2nm工藝上取得了突破,比三星還有臺積電的進度都更快。
  • 國產芯也能突破5nm技術:但要掌握3項技術
    ,更是只有臺積電、三星具備了5nm晶片製造能力,尤其是大家最為關注的晶片製造,目前國內實力最強的晶片製造巨頭—中芯國際,也只具備14nm工藝製程晶片製造能力,而N+1(7nm)工藝晶片目前也還停留在風險試產階段,所以我們國內晶片產業鏈想要突破最頂尖5nm製程工藝,或許還需要等待更長的時間。
  • EUV光刻機還沒買到,單原子電晶體已經上路了
    也許有一天,光刻機不再是今天的樣子,而子電晶體會成為新一代計算機中處理器和存儲器的基礎。單原子電晶體已經在實驗室中實現,但是要實現這樣的微型電晶體處理器,研究人員必須找到可靠的方法來將電晶體重複製造許多次,並且將他們連通在一起。
  • 碳化矽(SiC)緣何成為第三代半導體最重要的材料?一文為你揭秘
    低品級碳化矽(含SiC約85%)是極好的脫氧劑,用它可加快煉鋼速度,並便於控制化學成分,提高鋼的質量。此外,碳化矽還大量用於製作電熱元件矽碳棒。  碳化矽的硬度很大,莫氏硬度為9.5級,僅次於世界上最硬的金剛石(10級),具有優良的導熱性能,是一種半導體,高溫時能抗氧化。
  • 中科院研發者回應5納米光刻技術突破ASML壟斷
    集成電路線寬是指由特定工藝決定的所能光刻的最小尺寸,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28納米」、「40納米」。 這個尺寸主要由光源波長和數值孔徑決定,掩模上電路版圖的大小也能影響光刻的尺寸。目前主流的28納米、40納米、65納米線寬製程採用的都是浸潤式微影技術(波長為134納米)。但到了5納米這樣的先進位程,由于波長限制,浸潤式微影技術無法滿足更精細的製程需要,這是極紫外光刻機誕生的背景。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56期:我國又一項半導體核心裝備取得突破!
    這意味著在晶片自主研製的道路上,中國又攻克了一樣受制多年的核心裝備。目前世界範圍內以集成電路領域離子注入機為主要業務的公司只有6家。山西將打造太原—忻州半導體產業集群6月30日公布的《山西省電子信息製造業2020年行動計劃》顯示,山西將推動中國電科(山西)電子信息科技創新產業園等重大項目建設,打造太原—忻州半導體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