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時參加學校的現場命題作文比賽,題目是《60分萬歲嗎?》,我獲得一等獎,仍清晰地記得獎品是一支鋼筆;
第一次收到稿費,是一篇幾百字的短文在《山西晚報》發表;
……
青少年時代,因大量閱讀書籍,讓我與文字的緣分一直斷斷續續。那些偶爾被報紙刊發的豆腐塊被我小心的裁剪下來,收藏在信封中。
我還非常喜歡收集報紙上的各類好文,閱讀完,剪下來工工整整收好,視若珍寶。
2002年9月17日,我離開了工作生活14年的馬蘭礦區,一個人來到北京。從求學到入職久其,轉眼間已18載。
前些年每次回去看望母親,母親總是盯著我鬢角的白髮,輕輕地嘆口氣:哎,兒子都快老了。我說:媽,我是人未老,頭先白,您兒子生龍活虎呢!
偶爾回首年輕時的青春迷茫,心中也總是想起那些漸行漸遠的愛好和夢想,想起與文字之間的緣分。
曾好幾次試圖撿起那些在歲月中不經意丟失的心情和文字,作為對青春最好的紀念,卻都像減肥的目標一樣無疾而終。
工作的這些年,第一次寫得比較正式的文字是轉正總結,其後更多的是工作總結、指南、實施方案、培訓方案等工作文檔,PPT變成了重頭戲,早已經把文字棄之一旁。除了參加了《久其人故事》的採寫,似乎也提不起任何興趣寫與工作無關的東西。
疫情之年,與愛人孩子朝夕相處了幾個月,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機會。
閒暇時跟孩子打打球、下下棋,一起做做麵食糕點,讓我感受到這種慢生活帶來的變化,也讓我重新審視自己。
對於工作,對於生活,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也讓我內心重新燃起了對文字的熱情。
想著自己老了時,能夠將這些文字變成書,再重新閱讀,相信也是一種難得的經歷和體會。
2020年4月16日,從《關於人力資源價值的一點思考》開始,我陸續在「老曾說人力」完成了32篇關於人力資源的原創文章,其中《知本時代,知識管理如何為組織和個人賦能》寫了5000餘字。
6月25日,開始運營「老曾說生活」,用於記錄生活,首發《11年的前的桂林,11年前的我們》,完成了2009年桂林之行對愛人的承諾,只是晚了11年。
截止目前,已在「老曾說生活」共發布了23篇原創文章,其中「在系列」《娜在大理》9篇,《人在旅途》3篇,」歲月拾遺」系列11篇。
在剛開始寫文章的過程中,由於生疏,很多語句口語化、重複、措辭不當,愛人總是不厭其煩地反覆幫忙做校對修改,最後才能發布。
經過幾個月的時間,漸漸習慣了寫完後自己默讀,檢查語句通順性,不斷修改調整,終於免去了愛人的審核校對。這也讓我明白,「好的文章是改出來的」的確是一句真理!
歲末年終,回顧自己的2020年,最開心的事情便是與文字的再次相遇,猶如老友重逢,箇中滋味唯有自己能夠體會!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最後感謝所有關注「老曾說人力」、「老曾說生活」圈裡圈外的朋友!
請相信,我會持續產出高質量的原創文章,以回報大家對我的關注和關心!
流年笑擲,未來可期,以夢為馬,不負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