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加入王氏大家庭
無論你在哪,只要您姓王:請您先點擊上面字「王姓王氏一家親」,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王氏大家庭。
王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媯姓和外族改姓。東周時期的姬晉(太子晉)為王姓始祖。
2014年,根據國家統計局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大陸王姓人口達到9468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7.1%。(非官方數據,2016年王姓人口約88,900,000人,約佔 7.41%。)
公元909年,王審知被朱溫封為閩王,建立獨立政權,933年,王審知子王延鈞稱帝,國號「大閩」,統治範圍為今天的福建省,是五代十國時期「十國」之一。945年,被南唐所滅。
廈門市同安區北辰山,景區內主要山峰牛嶺峰海拔779米,開閩王王審知入閩的典故就發生於此。景區內有王審知塑像廣場和千年古剎廣利廟,又名「忠惠尊王廟」,是百姓為紀念被五代十國後梁太祖朱溫封為「閩王」的王審知而建造的。相傳農曆二月十二日,是「閩王」成仙之日,前後五日,北辰山廟會盛況空前,遊人香客如織,鞭炮聲與戲曲聲不絕於耳,成為獨特的民俗景觀。
中文名:王
外文名:Wang
得姓始祖:太子晉
郡 望:太原郡、琅琊郡等
堂 號:太原堂、三槐堂等
分 布:中國、東南亞、歐美...
古代名人:王子成父、王子喬、鬼谷子、王翦、王昭君、王莽、王祥、王導、王羲之、王徽之、王獻之、王勃、王昌齡、 王顯政、王旦、王安石、王重陽、王夫之、王時敏...
現代名人:王盡美、王一飛、王德三、王若飛、王稼祥、王震、王維舟、王崑崙、王任重、王漢斌、王國興、王世英、王觀瀾、王光美、王進喜、王樹聲、王力、王力宏、王家衛...
有關王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 可以歸結為以下五種:
1、源出姬姓。周靈王之子太子晉,也稱王子晉和王子僑,因值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為「王家」,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遷徙至山東琅琊、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琅琊和太原的兩大王姓望族。王氏宗親點擊進入全國王氏總群
2、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紂王荒淫無道,比幹多次犯顏強諫,反遭殺害,其子孫因為比幹原是王子,就以王為氏。從先秦至漢唐,子姓王氏一直居於河南地區,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後來散播到甘肅、山東、河北和山西等地。
3、源出媯姓。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武王滅商後,虞舜的後代媯滿被封於陳,至陳完在齊國任官後,改為田氏。秦滅齊後,齊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為王姓。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漢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
4、源出燕國太子丹之後。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
5、出自少數民族改姓。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外族用王姓的主要有:漢時匈奴人,西羌鉗耳氏族,南北朝時高麗人,鮮卑族人,隋唐時月氏人,唐朝時回紇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朝時女真人,北宋時西夏党項人,元朝時蒙古人,清朝時滿洲人等。這些外族王姓隨著時間同化為漢族王姓。我國北方地區多王姓與北方民族改用漢姓時優先使用王姓有密切關係。、
太原郡
琅琊郡
北海郡
東海郡
高平郡
京兆郡
天水郡
東平郡
新蔡郡
新野郡
山陽郡
中山郡
陳留郡
章武郡
東萊郡
河東郡
金城郡
海漢郡
長沙郡
堂邑郡
河南郡
王姓90堂號
總堂號:太原堂
分堂號:槐南堂,三槐堂,渭北堂,半仙堂,六和堂,玉冰堂,三白堂,大本堂,五教堂,仁安堂,正義堂,世賢堂,世德堂,四合堂,四柏堂,永承堂,永思堂,存友堂,仰德堂,亦文堂,交德堂,孝友堂,孝睦堂,兩儀堂,利文堂,佑啟堂,尚德堂,佩傳堂,思孝堂,思植堂,保後堂,衍白堂,敘倫堂,冠南堂,素風堂,振趾堂,挹淵堂,恩義堂,恩榮堂,務本堂,梓蔭堂,崇本堂,崇孝堂,崇德堂,惇敘堂,淮澤堂,斯美堂,敬愛堂,植三堂,植本堂,植槐堂,畲經堂,敦本堂,敦厚堂,敦倫堂,敦睦堂,敦義堂,槐秀堂,槐政堂,槐蔭堂,槐德堂,嗣槐堂,愛敬堂,義德堂,源遠堂,嘉會堂,輔德堂,齊壽堂,谷詒堂,餘德堂,餘慶堂,燕翼堂,燕譽堂,樹德堂,興仁堂,篤行堂,篤倫堂,篤親堂,錫類堂,親愛堂,環慶堂,禮基堂,雙柏堂,鎮楚堂,彝敘堂,懷德堂,繼周堂,繼蘭堂,聽槐堂(共90個)
輞川書畫;沂國方嚴。
明妃青冢;金母瑤池。
太原望族;東晉名家。
三槐世澤;兩晉家聲。
家傳烏巷;古繼青箱。
求鯉世澤;愛鵝家聲。
陽明學術;逸少風流。
臥冰躍鯉;朝闕飛鳧。
一經傳舊德;五字耀英才。
槐階培世德;烏巷煥家聲。
蘭亭一集家聲遠;槐樹三株世澤長。
碧紗籠護詩人草;金帶圍開宰相花。
黃槐綠竹栽新院;紫燕紅鵝說舊家。
千裡荷花開世界;一杯美酒對湖山。
對聯喜貼右軍墨;春意樂賦摩詰詩。
秋水落霞驚四座;桐花棲鳳報群賢。
傳家節操同松竹;報國功勳並鬥山。
黃槐青箱千秋秀,紫氣紅鵝萬年春。
"開閩傳芳」——最早入閩其中一姓 - 王姓
據《王氏族譜》記載:「自姬昌(周文王)建立周朝,傳至靈王,已是廿二世。周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洛二水泛濫,將毀王宮,靈王主張壅之,太子晉字子喬,力主疏導,周靈王不聽,太子晉直諫被廢為庶人又早逝。」太子晉只生一子,名敬宗,從敬宗開始,周文王的這一支姬姓裔孫,便開始以王為姓。
公元885年,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於河南光州固始縣率領農民起義軍入閩,統一福建,鼎建閩國,史稱「開閩三王」。
王氏族歌:開閩傳芳!
三槐世第, 及至於今,
英才輩出, 卓爾不群。
孝悌為先, 忠信為本,
惟耕惟讀, 恩澤子孫。
不奢不侈, 顆粒成廩,
婚喪從儉, 持家以勤。
嫁女擇媳, 勿尚重聘,
積德行善, 不惟俗倫。
自強自立, 處事以忍,
廣結賢良, 不謀非分。
當差有事, 尊上寬仁,
努力進取, 友朋謹慎。
勿以誘善, 禍及自身,
勿以親惡, 招惹公忿。
酗酒無度, 傷其身心,
聚眾賭搏, 財帛散盡。
貪婪飄蕩, 荒廢青春,
胡作非為, 辱沒先人。
戀衙投宦, 必愛人民,
忌才害賢, 毒族害群。
聳人告訟, 不如獸禽,
利令智亂, 災難必臨。
祖靈在天, 察爾甚真,
陰誅陽譴, 追究必深。
祖靈陰佑, 和順永存,
後裔繁昌, 福壽盈門。
一榮一辱, 天地一新,
世德世業, 糾察昭昏。
一謙受益, 一滿招損,
神靈有鑑, 莫辱斯文。
陰受其殃, 陽惡是因,
安貧樂道, 其心也欣。
焚毀朝夕, 何堪明晨,
紈絝墮落, 愧對鄉鄰。
不肖為賢, 浪子如金,
振興美族, 直上青雲。
秉公懲戒, 繁榮後昆,
恭願後裔, 永傳家珍。
百世不竭, 積厚且純,
張德揚惠, 守規遵訓。
我王氏,至於今。孝悌先,忠信本。
明道理,端人品。夫和義,妻端正。
不奢侈,持家勤。積德行,不俗倫。
兄弟親,姊妹情。睦宗族,和鄉鄰。
當自強,處事忍。結賢良,不謀分。
思進取,友朋慎。明禮讓,尊寬仁。
隆師道,效先哲。術業專,切實行。
好讀書,業精勤。謙受益,滿招損。
時祭掃,常自省。勿誘善,勿親惡。
戒驕躁,戒淫逸。
始祖像是姓氏家族中最高的精神偶像和寄託,姓氏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和整理,有利於家族團結,家族精神的凝聚。
黃帝:華夏始祖原姓公孫名軒轅。(前2702——前2598年)生於壽丘,長於姬水,都於有熊,神農八傳至榆罔三苗作亂,國運衰微,帝起兵靖難戰於琢鹿而誅蚩尤,諸候共尊為天子,在位百年。子玄囂,人稱少昊帝繼其位。共二十五子,庶子十六人、帝下分:姬、祁、已、滕、任、荀、僖、妨、姞、嬛、依、酉十二姓。
周文王:黃帝十九世孫,姓姬諱昌(前1234—前1135年)壽至百歲。前1184年嗣位為西伯候。篤仁、敬老、慈幼、禮賢、下士、三分天下有其二。後代密徵黎、攻邗滅崇、弔民伐罪。作邑於酆而都之。王氏宗親點擊進入全國王氏總群子周武王登基,追尊文王。元姬生十子,群妃生十五庶子。庶裔分:文、盛、芮、戴、富、曲、耿、簡、陽、方、潘、項、羊、楊、蕹諸姓。
比幹:子姓王氏祖。黃帝後裔、商朝王子,紂王時承相,後裔分王姓、林姓。
安公:北海王氏祖。周文王后裔齊田宅之後(輩平晉公十九世)。父桓公,子綰。
卑子公:京兆王氏祖周文王、畢公高、魏昭王后(輩平晉公十九世)父間憂公(襲封信陵君)祖信陵君諱無忌,太祖魏昭王。子:悼、懽。魏亡。逃難太山,漢高祖召為中涓封蘭陵候,時人以其本魏王族也謂王家,遂姓王氏。
晉公:太原郡王姓始祖,黃帝四十二世孫。周文王二十四世孫。周靈王太子,稱太子晉,字子喬,(生於前566年)年幼成德,聰明博學,十五歲以太子身份輔助朝政,靈王重之,諸侯從之,後因直諫貶為庶人,徒太原。子宗敬世人稱之王家,遂姓王。規王娃多為公後裔。
元公:琅琊王氏祖,晉公19世,世稱琅琊王。離公長子。秦臨淄令,避秦亂隱居即墨山生子卑。裔分臨沂,江左王氏祖。
威公:太原祁縣王氏祖,晉公十九世孫,離公次子,元公弟。字武,秦左長史,避亂居琅琊,.仕漢為揚州刺史,復歸太原祁縣。生子志。裔分鳥丸王氏、太原四房王氏祖。
祥公:臨沂王氏祖,晉公31世,元公13世孫,融公長子。漢未,(公元185—269年),字休微。事繼母朱,以孝稱著。值世亂避地盧江,隱居三十餘年。徐州刺史呂虔檄為別駕,為溫令。魏高貴鄉公即位,以與定策功,封「萬歲亭侯」,遷太尉。入晉,拜太保,進爵為公,卒諡元。坊刻《二十四孝》中有王祥臥冰取鯉奉母事。子五:肇、夏、馥、烈、芬。
覽公:江左王氏祖。晉公31世孫,元公13世孫,融公次子,祥公弟。字玄通,(公元206—278年),壽七十三。孝友恭恪,名兄埒。初掾清河太守。威寧元年擢宗正卿。以中大夫歸老,封即丘縣子,諡曰寧。子六:裁、基、會、正、彥、琛。裔分鳥衣王氏祖。山陰王氏祖。
導公:鳥衣王氏祖。晉公33世,覽公孫,裁公子。字茂弘,(公元2幻一330年)壽六十九。晉元帝即位,參與機務,朝野傾心,號曰仲父,歷輔元、明、成三朝,出將入相,晉之中興,公功居多,累官至太傅,諡文獻,祀以太牢。11世孫弘直公裔分:光州固始、開閩、祈門,三槐、樂清王氏祖。
羲之公:山陰王氏祖,晉公34世,覽公曾孫,導公從子。(公元303年一361年)晉琅琊臨沂人,居會稽山陰,字逸少。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習稱王右軍。少從叔父廙,後又從衛夫人學書,得見諸名家書法。備精諸體,草、隸、正、行皆能博採眾長,自成一家。真行書以《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蘭亭序》,草書以《姨母帖》、《初月帖》《憂懸帖》、《喪亂帖》最著名。羲之書自六朝以來即為朝野所重,唐太宗酷愛羲之及其子獻之書,自是流行愈廣,世稱「書聖」。子七:玄之、凝之、微之、操之、潘之、肅之、獻之。裔分:霞浦赤岸王氏祖。括蒼王氏祖。
神念公:烏丸王氏祖。晉公40世,威公22世孫,罔公長子,好儒術.尤明內典,任北魏穎川太守,與子僧辯據郡梁拜冀州刺史,封南城縣候,諡曰壯。子六:尊業、僧辯、僧修、僧略、僧智、僧愔。
慧龍公:太原四房王氏祖。晉公41世,威公23世孫,緝公子。神念公從子,與神念公同祖於晉公27世霸公。晉末,滿門傾覆,時年十四,得沙門僧彬救匿,攜往虎牢關投姚興。泰常二年入北魏,領幽、並、楊三州大中正、南蠻校尉,累戰功擢龍騎將軍,封長社候溢曰壯,子寶興。
曄公:光州固始王氏祖。晉公45世,導公13世孫,弘直公孫,綝公子,字光世,唐殿中侍御史、歷固始及定城令,有德政。臨去民攀轅請留,遂藉焉。子四:環、挽、贊、友、後裔分四支開閩王氏。(紀念堂中未塑像)
務琨公:霞浦赤岸王氏祖。晉公46世,羲之公13世孫,元總公曾孫,懷鐸公之子。諱才,以父蔭,於唐武德六年為長溪令,居赤岸。配謝氏生子三:處一、奉一、如一。後裔廣布浙江一帶與福鼎、柘榮、寧德、福安等縣以及霞浦三洲、牙城、利程、沙江、三洋坪、諸鄉村鎮。
潮公:廣武王,開閩王氏祖。晉公49世,導公17世孫,曄公五世孫,恁公長子、字信臣,一字信彩(公元846—897年),壽五十二,僖宗中和為縣佐,從王緒軍南略潯陽贛水取汀漳,緒死,眾推公為帥,拔泉州拜刺史,昭宗景福二年克福州,授福州觀察使,乾寧三年拜威武軍節度使。贈司公秦國公廣武王。葬惠安縣平康裡盤龍山立廟於福州水西地方,泉人建廣武王祠於晉江崇陽門樓塑像崇祀。娶侯氏,封晉安郡夫人。子四:延興、延安、延康、延體。後裔繁衍八閩等地。
審邽公:武肅王,開閩王氏祖。晉公49世,導公17世孫,曄公五世孫,恁公次子,字次都(公元858~907年),公好儒學,善吏治。中原戰亂,公卿多來依之。昭宗乾寧三年,拜左散騎常侍泉州刺史,王天后元年加左僕射威武軍節度副使,三年加司徒封琅琊郡開國伯,贈武肅王。子四:延彬、延最、延達、延嗣。後裔繁衍八閩等地。
審知公:閩王,開閩王氏祖。晉公49世,導公17世孫,曄公五世孫,恁公三子。字洋卿一字信通(公元862—926年),唐末,從其兄潮起兵、入據閩地,唐以潮為福建觀察使,審知為副使。潮死,審知為武威軍節度使,封琅琊王。五代後梁太祖(朱溫)封為閩王。五代時十國閩太祖指武皇帝,後世尊為開閩王。公貌奇偉,面紫色,方口,隆準。勇略過人,性好騎白馬,軍中號白馬三郎。持身儉約,選任良吏,興建學校,發展海外貿易.振興百業,輕徭薄賦。三十年間,境內小康。元娶任氏諱內明字昭華,封魏國尚賢夫人,次配黃氏諱淑英封魯國夫人,又娶張氏封南劍郡君、陳氏封助國都督夫人。同光三年十二月十二日疾逝。天成元年葬閩縣鳳池山之原,長興三年九月遷葬寧基裡蓮花峰西室山之陽。子十二(養子二):延翰、延曦、延興、延望、延鈞、延政、延武、延美、延稟、延豐、延保、延資。後裔繁衍八閩,及廣東、臺灣、東南亞各地。
文光公:唐福州都督,開閩王氏祖。晉公49世,導公17世孫,曄公五世孫,析公之子,諱彥復,字宗輝,唐昭宗大順二年,福建觀察使陳巖卒,妻弟範暉自稱留後,驕奢不得人心,景福二年,從兄泉州刺史王朝命公為都統,審知為都監將,兵攻福州,歷時年餘克之,授福州守城都督,子:春,後裔繁衍八閩各地。
壁公:祈門王氏祖:晉公52世,導公20世孫,公之子,字大猷(公元845—^12年),乾符中,黃巢入江東,公率婿鄭傳屢破之。宣歙觀察使陶雅表奏其功,詔授銀青光祿大夫,累官檢校兵部尚書,進階金紫光祿大夫,生九子:思聰、思聯、思仲、思茂、思會、思口、思經、思諒、思謙。公始居祈門苦竹巷,後裔分衍:祁門各地及徽、饒、池、宣諸州呈越等族皆宗其派。(未塑像)
祜公:三槐王氏祖。晉公55世,導公23世孫,徹公子。字景叔(公元924—987年),自幼聰慧過人,文章名震京師,後周曆魏縣及南樂令,宋初為監察御史,歷知制誥,集賢院修選,戶部員外郎,知潞、襄、潭等州,代符彥卿鎮大名府,以一家百餘口保彥卿無異志,進諫曰:五代之君各因猜殺無辜,致享國不永,願陛下以為戒。官終兵部侍郎,嘗植三槐於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故後裔號稱三槐王氏。累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晉國公。生四子:懿、勉、旦、旭。次子勉出繼弟扯嗣。後裔分衍各地。
安石公:臨川王氏祖,晉公後裔,宋名相。字介甫號半山。(公元1021—1086年),慶曆二年進士,仁宗嘉佑中上萬言書,主張變法,神宗、熙寧二年參知政事。領三司條例使,實行新法。晚年退居江寧,閉門不言政,以元豐中封荊國公,世稱荊公。公博學,於諸經皆有著作,文章詩調皆主張文學「務為有補於世」。所作險峭奇拔,政論尤簡潔有力,後人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卒諡文,著有《周官新義》、《唐百家詩選》、《臨川集》等。
元清公:括巷王氏祖,晉公67世,羲之公七子獻之公三十三世孫,嵩公次子,字常侍,行三,生於開寶已己年七月十二日己時,卒於皇佑癸已年,十二月初三卵時(公元969—1053年)。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進士,授提刑司馬參謀掌薄史,處州刺史等職。配何氏生子三:惟善、惟孝、惟良。後裔分遷雲陽石鏡山前,麗水桑田(今柘野中街)、松陽茂春裡等地。
十朋公:樂清王氏祖,晉公60世,導公28世孫,輔公長子,字龜齡號梅溪,生於宋微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一1171年),高宗(趙構)殿試第一登紹興丁丑狀元,歷龍圖閣學士,著有《梅溪集》《泉政集》等,配賈氏封溫國夫人,生子三:聞詩、聞禮、盂內。後裔分遷:河沿:後洋、平陽、瑞安、玉環、溫嶺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