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兒越來越冷了,是不是覺得戴著AirPods Pro出門,有點凍耳朵了?雖遲但到,今天咱們就來聊聊AirPods Max這款耳機,和大伙兒最關心的幾個話題:
當然,你也可以往下看圖文。
百倍價格,一樣保暖
為了讓這次保溫測試更加嚴謹,我們還特意斥巨資(5塊),買來了專業保暖的日本嘉賓,真·暖耳罩子。讓它跟三款耳機一起對比,看看誰的保暖性能更勝一籌。
在北京冬日的冷風裡,裸露在外的耳朵會迅速降溫,紅外測溫儀下很快就只有13.5度了。接下來,我們分別戴上四款產品10分鐘,然後用紅外攝像頭測量耳部的輻射水平。通過這一區域的體表溫度,來粗略判斷它們的保暖效果。
測試成績顯示,幾款耳機和暖耳罩的防寒效果基本不相上下。其中最好的是索尼XM3,摘下後溫度可達32.6度。AirPods Max則跟專業的暖耳罩子差不多,體表溫度分別為30度和30.7度。Bose 700就稍遜一籌,以摘下後28.3度的成績,敬陪末座。
點擊播放 GIF 0.4M
所以結論很明顯,如果你是為了保暖的話,9.9包郵的暖耳罩子,就可以滿足需求了。如果你對音質有要求,還可以選擇內搭一對AirPods,保暖聽歌兩不誤。如果如果你還對這個組合的抗噪性能有要求……
那還可以把最外邊的暖耳罩子,換成3M的抗噪耳罩。
夠「貴重」,夠好看
好,除了保暖,大家買耳機的時候,還有一個重要需求不容忽視,那就是:
好看。
別笑,腦袋上戴這麼大個東西出門,對顏值有要求是很自然的。不管是早年的Beats,還是商務範兒十足的索尼XM系列乃至痛改前非的Bose 700……對頭戴耳機來說,「好看」正在成為越來越重要的一項指標。
這可能也是這隻耳機爭議最多的地方:一方面,它的用料確實紮實,不鏽鋼頭梁、鋁合金腔體以及磁吸耳罩,拿在手上確實給人以相當可靠的印象。特別是頭梁部分,沒有卡扣,完全靠兩個鏡面不鏽鋼套管之間的精密配合實現無級調節,非常精緻。
按鈕、數碼錶冠、麥克風開槽這些位置,風格也Apple Watch完全一致。雖然沒Logo,但也能一望而知,這就是款蘋果產品。
當然了,欲戴AirPods Max,必承其重,384.8g可不是開玩笑的。七兩半就是七兩半,不會因為「看上去很輕」就消失掉。戴它出門……
點擊播放 GIF 1.0M
慢一點,回頭的姿勢慢一點。
哦對了,這款耳機還跟iPad Air一樣,提供了相當多彩的外殼選擇。配合磁吸耳墊,搞個鴛鴦款應該還是挺容易的。至於這傢伙是好看還是難看,你覺得呢?
最好聽的降噪大耳
不扯了,咱還是聊回它作為耳機的本職工作。
雖說有不少聲音認為「計算音頻」只是個營銷名詞,但不能否認的是……AirPods Max確實比Bose 700和XM4更好聽。特別是低頻部分跟HomePod系列風格一脈相承,下潛深而富有彈性,同時又不會感覺過於轟頭。其餘部分的取向也很健康,對比另外幾款降噪耳機無線狀態下的表現,可以說非常令人滿意了。
點擊播放 GIF 2.5M
至於降噪……AirPods Max雖說一上來就做到了第一梯隊,但以極果君的個人感受來說,還是索尼的降噪水準和耳壓控制更勝一籌。我們也用人工耳錄製了一段樣本(但這樣你可能很難直接體會到耳壓控制水平之間的區別),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點開視頻,拉到7分10秒左右親自聽聽看。
值不值得買?
先來總結一下優缺點吧。
AirPods Max可謂是個兩方特點都相當鮮明的產品,好處是做工設計優秀,佩戴舒適,耳罩暖和且透氣。音質在同類產品中算是上佳,降噪水平也在線。蘋果用戶還可語音喚醒Siri,喊它調整工作模式也可以。騰不開手的時候,非常方便。
缺點麼……一是沉、二是不能摺疊,收納狀態太佔空間。再來有線連接還需要專門花200多再買根線,對一個4399的耳機來說,屬實不太應該。
不過被吐槽最多的,還是這個迷之保護套。這個東西基本上就跟二次元女性角色穿的護甲一樣,除了好看,基本沒啥保護作用。耳機從裡邊拿出來,兩側耳罩經常會互相嗑一下,而且電源開槽還有點兒歪。但要是它賣得好,萬能的華強北應該很快會出第三方的保護包。至於數碼錶冠沒有震動反饋這種,就只能算設計上的小瑕疵了。
哦還有,4399確實是貴。當然咱還是那句話,貴不是蘋果的缺點,是我的。
就如空間音頻的加入,讓AirPods Pro不只是又一臺真無線耳機一樣,同樣帶有這功能的AirPods Max,也很難說跟Bose 700、索尼XM4是「同一種生物」。除了索尼的360度虛擬勉強摸到點邊之外,在蘋果生態圈內,AirPods Max確實是價格最貴,也最方便、震撼的影音配件。
至於多出來的方便和音效能不能抵消它的缺點,值不值這麼多溢價……你說呢?
攝影:林雪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