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重點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焦雅輝和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主任醫師王華慶介紹了關於新冠疫苗不良反應處置、監測及報告相關情況。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 焦雅輝
焦雅輝介紹說,疫苗接種是預防傳染病的有效途徑,通過接種疫苗對人體產生保護作用,但是也有個別的人在接種疫苗以後,會對這種外來抗原出現一些不良反應。但是有兩個情況需要區分。
一種情況叫不良反應,是指合格的疫苗經過規範的接種以後,產生的跟接種目的沒有關係或者意外發生的一些損害的反應,包括一般反應和異常反應。所有的藥品,包括疫苗都會產生不良反應,但這是在允許範圍之內的。另一種情況叫偶合反應,是指接種者在接種的時候,恰巧處於其他一些疾病的潛伏期或者發病前期的狀態,然後在接種的時候,碰巧這個疾病也同時發病了。這種情況的出現跟疫苗的接種沒有關係,並且跟疫苗質量也沒有關係,它不屬於不良反應,叫做偶合反應。
焦雅輝指出,從前期中國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情況觀察到的常見不良反應,跟國外不完全一樣,中國的新冠疫苗沒有出現那麼嚴重的不良反應。具體來說,常見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頭痛發熱,接種部位局部出現紅暈或硬塊,咳嗽、食欲不振、嘔吐、腹瀉等等。
焦雅輝表示,為了做好這次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的安全保障工作,國家衛健委在全國採取了幾個措施:第一個措施是要求這次的接種點,包括接種單位、臨時接種點,同時要符合兩方面的條件,一方面要符合接種的條件,另一方面要具備醫療救治條件。對於接種單位以及參與醫療救治的醫務人員都進行技術培訓,要培訓合格以後,才能夠上崗。確保這些人一方面掌握接種技術操作規範,另外對於常見的不良反應,能夠快速識別、快速處置。
第二個措施,國家衛健委要求各地把接種單位劃分為若干個區域,然後把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劃分到若干個責任區,每個醫院負責責任區內若干個接種單位的醫療保障工作。這些醫院要派出有經驗的急診急救人員,也要攜帶必要的搶救設備和藥品,在接種點提供駐點保障,一旦發生情況,能夠及時處置。當發生還要繼續處置的嚴重異常反應時,一方面要有120救護車快速轉運,另外對口的上級醫院要開通綠色通道,提供多學科的診療,盡最大努力來確保這些接種群眾的生命安全。
焦雅輝提醒說,各位接種者在接種過程當中一定要實事求是地向醫務人員如實反饋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包括有什麼樣的基礎疾病,現在是不是正在處於疾病的發病期,有沒有過敏史,是不是過敏體質等。據以往的經驗來看,不良反應往往都會在接種後30分鐘內出現,所以接種者都要在接種以後在接種點停留觀察30分鐘。30分鐘以後沒有問題可以回家,而回家以後出現了不良反應相關症狀,也要及時就醫。同時各位接種者也要注意飲食、休息,保持接種部位的清潔、乾燥,讓身體機能儘快恢復到正常狀態。
此外,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主任醫師王華慶介紹說,關於疫苗不良反應如何監測和報告,國家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法規制度,包括在疫苗管理法當中,還有預防接種疑似不良反應監測方案當中,還有涉及到異常反應的鑑定辦法當中都有相關規定。在疫苗管理法和監測方案中都明確了,醫療單位、接種單位、疾控機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以及疫苗的生產企業都是責任報告單位,在這些單位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也都是責任報告人。
關於疫苗接種後要報告哪些內容和什麼樣的疾病,接種多長時間可能出現的一些跟疫苗有關的情況,王華慶表示,在監測方案中都有明確的規定。報告之後,還會根據情況啟動調查程序,並做出診斷和鑑定。
王華慶表示,中國疾控中心已經建立了涉及疫苗異常反應的監測系統,這些監測系統通過各報告單位、報告人報告上來的數據定期分析,如果出現重要事件時,疾控中心會進行及時分析,來評估疫苗接種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
王華慶強調,國家關於疫苗不良反應監測系統規範地開展,在2005年疫苗接種工作規範頒布以後開始。經歷15年,監測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2011年和2014年的時候,世界衛生組織曾經對中國疫苗監管進行過評估,在這兩次評估當中,相關指標都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要求。
紅星新聞記者 吳陽 嚴雨程 北京報導
編輯 柴暢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