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請大家聽一首歌:
近日,高進的原創音樂《下雪哈爾濱》視頻被廣泛傳播,視頻來自於一檔全新的音樂節目《我是唱作人》。節目中,高進與曾軼可對戰失敗,墊底8位唱作人,引發了很大的爭議與討論。
有人批評高進的這首歌賣情懷、不高級,而另一部分則力挺高進,認為旋律優美、很走心。節目播出快一周,熱度持續發酵,高進接受生活報專訪坦言,自己壓力很大,還是頭一次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很不適應,以至於兩個晚上都失眠了。
面對爭議,高進認為是好事,「能讓大家看到你的存在,有多少爭議就有多少價值。」
「如果只有一次機會,還是要唱家鄉」
《我是唱作人》節目上周首發,在比賽中,高進演唱了一首《下雪哈爾濱》,歌詞「在沒冬天的南方,如果你遇見下雪的哈爾濱,抱緊我,就當青春沒走遠」,訴說著在異鄉打拼的不容易和淡淡的鄉愁,不少網友聽後表示「瞬間將人拉回對哈爾濱的記憶,青春的感覺回來了」。在試唱歌曲小樣環節中,雖然高進發揮得很不錯,但音樂人互評卻排名最低。在對戰中,高進選擇挑戰曾軼可失敗,在8位唱作人中墊底,面臨被淘汰的危險。
《下雪哈爾濱》旋律朗朗上口,傳唱度極高,卻也成了評審的火力點,遭到了部分現場大眾評審的口誅筆伐:沒有高級感,還是一樣的口水歌,土還沒土到點子上。對於這些負面評價,高進非常不認可,他說自己來到這個舞臺,時下最火的一檔音樂節目,就是要做自己的表達,為家鄉唱一首歌。「做音樂這麼多年,我知道什麼作品討喜,也可以在首場推一個火藥味十足的歌,但是,那都不是我最想表達的,這是淘汰賽,如果只有一次機會,我還是要歌唱家鄉。」
創作《下雪哈爾濱》,那不是高進一時的有感而發,而是用十幾年時光記載了他對一個城市的感受,有血有肉。「趙雷能唱成都,汪峰能唱北京,我也想唱唱哈爾濱這座城市,我在這裡生活了十多年,這是一個最溫暖、最柔軟的城市,是我夢想開始的地方。這種情懷醞釀了十年,在這個時間節點上表達出來,對我來說特別重要,對得起我自己。」
當過保安 賣過鞋油 跑過夜場
「哈爾濱有我最難也最溫暖的回憶」
高進1982年出生在富錦,從小就喜歡音樂,少年時就組建過樂隊。因為家庭變故,17歲那年,為了給姐姐賺學費,他隻身一人從老家坐十幾個小時的火車來哈爾濱打工,火車駛過老江橋的畫面一直停留在他記憶深處。「當時,沒有工作,沒有親友,我一個人在華僑賓館樓下抬著頭數樓層的高度,心想,無論多難也得在這座城市紮根。」
最初的兩年,他當過保安,住過幾十人的大通鋪,為了吃飽飯,學會先打半份菜再去打整碗菜的生存技巧,還去通江街夜市擺過地攤,在曼哈頓門前推銷鞋油,為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社會底層打拼。但恰恰最難的時候,也是最溫暖的時候,小夥伴之間的相互關愛,讓他體會到友情的美好。「那時候流行《流星花園》,我們花5毛錢租碟,用兩元錢買肉做了一頓打滷面,幾個人一邊吃麵一邊圍著小電視,真是太美好了。那時候,人與人之間特別真誠,會關心別人冷不冷,儘管自己的被子也很薄。」
後來高進開始在演藝場所跑場子唱歌,認識了小瀋陽和李玉剛,相似的經歷讓他們惺惺相惜,成為朋友。以至於後來,高進給小瀋陽寫了《我叫小瀋陽》《都要好好的》、為李玉剛創作了《水墨丹青》《清明上河圖》等很多好歌。
總有人拿「歌火人不火」說事
「這個老梗在我這都爛掉了」
高進創作出許多傳唱度非常高的歌曲,像《我的好兄弟》《我們不一樣》《大笑江湖》、《林中鳥》等,有人評價高進歌火人不火,但他自己不在乎。
「這個老梗在我這都爛掉了」,他想讓大家知道自己除了歌手之外的一個重要身份,那就是幕後的音樂製作人。他要給那些游離在音樂圈邊緣的人寫歌,因為這些歌手也要生存。
此外,高進告訴記者,他到北京發展後,對音樂圈裡一些人很不屑,「這個圈裡有很多同行,沒有什麼像樣的作品,整天就想著如何提高曝光度。而我,想做一個受大家愛戴的藝術工作者。」
高進的作品傳唱度很高,這既是優勢也是劣勢,大家很有爭議的是,他是音樂學院畢業為何不把作品更音樂化、高級化,而是寫實敘事化。其實高進坦言並沒有真正考入過中央音樂學院,而是參加了學校的音頻後期製作暑期班。
他在2007年籤約期間所屬公司宣傳把資料一度填寫成這個,後來公司已不再經營,百科資料無法修改,他也就不再做任何解釋。高進說:「藝術的表達有時候是一種天性,生活給了我一切創作源泉,我的音樂都是有感而發,我不認為自己水平有多高,但我的音樂有滲透力,走心,人們聽了會有共鳴。」
音樂沒有「高級感」之分
「有多少人投票給曾軼可,
卻在KTV唱高進的歌?」
在上《我是唱作人》節目之前,準確地說,高進雖然是一個歌手,但他一直沒在娛樂圈中心區。他一直以一個音樂製作人的身份出現,生存、表達都是一個人的事,但參加這個節目,一下將問題放大,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網上討論也激烈,究竟音樂有沒有「高級感」之分?藝術市場已經層級化,這個時代應該以誰的標準做音樂?
節目播出後,高進本來想卸載掉微博,不去看評論,但他最後還是決定聽聽大家的聲音。一些年輕人直指高進的歌表達方式「陳舊」,語言很尖銳,採訪中,高進說特別欣賞這個時代年輕人的勇氣,「他們更加敢於表達,不像我們年輕時,不喜歡不理睬就好,很少站出來攻擊,但現在的年輕人不一樣,他們要追隨,要發聲,要討論。」
節目中,高進與曾軼可完全是兩種風格,但在對戰中高進惜敗。在「獨立搖滾」這種個性化的音樂面前,高進那種流行民謠顯得沒有格調,對此,高進特別不理解,他說:「音樂沒有高級不高級之分,只是現在很多人對自己的審美不自信,明明喜歡朗朗上口的旋律,但只要哪個歌大眾化了,就不敢表達自己的喜歡,仿佛喜歡這類歌曲降低了自身格調。現場投票時,有多少人選擇了曾軼可,卻在KTV唱高進的歌?」
受眾群層在更替
「年輕的粉絲都在為愛豆留守,
我的歌迷們都在養家餬口」
節目播出後,在一群年輕音樂人中間,高進成了舞臺上的異類,受到排擠。當然,高進也不接受年輕人喜歡的歌曲,「我有多不接受他們,他們就有多不接受我。」
在爭論中,也有網友替高進抱不平,說他的音樂是真誠的,與潮流在進行對抗。對此,高進表示並沒有對抗潮流的想法:「對於一檔節目而言,要有觀點與立場才好看,對我而言,這只是一個表達的機會。」
但是,通過參加這檔節目卻讓高進真切意識到要面對人到中年的處境,他用「凜冽」二字來形容自己的感受。「受眾群層在更替,藝術市場層級化明顯,已經到了一個分水嶺。年輕的粉絲都在為愛豆留守,我的歌迷們都在養家餬口。」
那麼,在這種環境下,到底應該做什麼樣的音樂,給誰聽?是迎合年輕人的個性獨立,還是服務於的同齡人?
高進思考後答案很明確,他認為音樂還是要有功能性的,他的作品要幫助那些在社會上已經沒有優勢的中年人,撫慰他們的疼痛,給以精神上的陪伴。「我們這一代人做事情都講究有意義,我的音樂要有功能性,我太理解生活的不易,也知道怎麼去安慰中年人。作為一名文藝老青年,我比過去矯情了,因為時光太快了,80後已經開始集體回憶了。年輕一代批評我的音樂過時,難道70後、80後的耳朵也跟著我一起過時?其實,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英雄,最後還是,每個作品該給誰聽就給誰聽。」
而在19日晚播出的最新一期節目中,高進挑戰陳意涵,取得勝利,暫時安全,那麼,他下周挑戰的會是誰?高進表示籤署了保密協議不能劇透,但期待大家關注他下一場比賽的作品。
龍頭新聞記者 孫達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審核:王世宇 □責編:石玉鐸
請幫忙點亮小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