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堂中國家庭稀缺的商業家教課;
也是值得父母與兒女一起閱讀的經濟學啟蒙讀物;
同時還是寫給青年一代的創業和財富讀本。
本書的作者陳志武,是原耶魯大學金融學終身教授,2006年被《華爾街電訊》評為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
他發現,在當下這個非常商業化的世界裡,許多中國子女的商業教育缺失現象非常嚴重。
因此,「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待子女也一樣,他認為,給子女最好的禮物不是金錢財富,而是創業致富的技能。
本書中,他就和12歲的女兒,圍繞「如何通過創業快速創造財富,實現成為億萬富翁的夢想」展開對話,通過微軟、星巴克等商業故事,把邊際成本、壟斷利潤、風險資本等複雜的經濟學概念講得很清楚。
而在教導女兒如何賺錢的同時,他也沒有忘記教導女兒在擁有財富之後,如何利用財富做一些更具人文關懷的事情。
父女的對話內容直擊商業本質,又深入淺出,讀起來很輕鬆。對於培養青年一代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也做了很好的示範。
此外,書中所展現的父女之間平等的對話方式,也給很多父母提供了參考意義。
如果也想從小培養孩子的商業意識,這本書強烈推薦給你。
《24堂財富課:與女兒談創業與創富》
本書試讀
自序
古語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
對待子女也一樣,給子女最好的禮物不是金錢財富,而是創業致富的技能。
那麼,為什麼跟女兒談商業,而不談倫理、道德,不談《論語》《中庸》?這種教育是否太重利輕義?
簡單的回答是:第一,我只能根據女兒感興趣的話題談,而陳笛從懂事以後就對如何成為億萬富翁感興趣;第二,談商業案例的同時,也不妨礙談及倫理、道德,實際上,通過子女感興趣的案例傳授創業致富之道外,更可以傳授做人之道。
教育子女當然是父母的重要責任,但是,教育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按照現在時髦的話說,需要與時俱進。這幾年關於讀經的話題炒得很熱,許多人認為那才是最好的育才方式。我不這麼看,原因很多。
其一,「四書」「五經」沒有幾個孩子能讀懂,特別是對於像陳笛這樣中文本來就不好的小朋友,就更難。
其二,這些經典中包含的價值體系不一定適合今天。如果你希望子女能夠在現代社會,特別是西方社會生活,那麼,應該做的恰恰是不讓他們成為「儒家」人。
這些年,我見過不少來自中國、韓國、日本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學生和同事,這些人普遍表現得「中庸」、太「儒」,所以,在美國和其他非「儒」社會裡特別吃虧。
儒家壓抑個人表現,而個人表現、主動表現又偏偏是現代社會與市場營銷所必需的個性和技能。我們常抱怨中國缺乏品牌,其中的原因,當然與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不夠有關,但同樣重要的原因,在於崇尚被動個性、壓抑個人表現的儒家文化。
為什麼市場營銷這個行當起源於美國?為什麼在美國生活的印度人普遍比中國人、韓國人、日本人更擅長市場營銷,也比後者在公司高管層中更成功?
「中庸」反對競爭,反對主動爭取自己的利益和權利,一個行為過於「儒」的人,只會被動地等待別人給他本來就屬於他的東西,總是把主動權留給別人,而不是自己爭取、保護屬於自己的利益和權利。
中國公司走出去營銷、投資時,困難重重,原因也在此。你如果愛子女,就不要用《論語》《中庸》束縛住他們的手腳。
其三,如果要教《論語》《中庸》,到最後,又變成做父母的高高在上教訓子女,而不是平等地交流、對話。「三綱五常」主張的不是人格平等,而是根據地位、輩分、性別不同確定等級服從關係。
我跟許多朋友一樣,小時候在農村長大。這種背景有些朋友會不願意提起,但我從不遺憾,因為這就是我,是這種成長背景造就了我整個人,沒有這些基礎,我就是另一個人了。
最讓我遺憾的是,從小到大,我跟父母、兄長沒有過真正的對話交流,就是那種跟自己真正談得來的朋友才有、能讓你感到親近的對話交流。到今天這種缺憾已無法彌補。
也就是說,我對父母、兄長有獨特的感情,只是那感情更多源自他們對我的養育之恩,源自他們是我的父母、兄長,而不是靠對話交流、心靈溝通形成的感情。
這種以親情為基礎的感情更多是因回報義務、孝敬責任所致,是沒有選擇的義務,跟基於心靈溝通的感情不同,後者不是逼出來的,是因為「談得開心、默契」自然建立的。
所以給我留下這些遺憾,一方面是因為農村很窮,每天都要面對生存的挑戰,在親人之間做心靈溝通、感情交流,是很不現實的奢侈之舉;另一方面,在「三綱五常」秩序下,也很難在代際之間、兄弟之間有平等的「心對心」的對話,父親在子女面前、兄長在弟弟面前總要表現得很威嚴,表現得不可接近,不能表現得平等,長輩可以大聲訓話,而小輩只有聽話的份兒。
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子女跟父輩、弟弟跟兄長之間怎麼能有真正的心靈溝通?
做子女的除了知道要無條件地孝敬、服從長輩之外,哪裡還有空間去與長輩進行「心對心」的對話、建立自願的感情呢?由於年齡不同、生活閱歷各異,本來與父母、兄長之間的溝通就很難,而「三綱五常」秩序的氛圍更使情況雪上加霜。
正由於成長經歷如此,在我做了父親之後,就下決心不讓女兒重蹈自己的覆轍,寧願讓女兒感到我是她們可以談心、平等交流的朋友,也不要讓她們感到我是威嚴不可親近的父親。
我一直以為,如果女兒今後跟我聯繫,只是因為我是她們的父親,而不是因為跟我談話投機,那會是一種失敗。我和夫人的養老,不需要靠女兒,即使發生病殘,也不需要她們的經濟回報。我們沒有指望任何經濟上的回報。
在這種情況之下,大可不必對女兒動不動就行使做父親的權威,對她們訓話,而是想法跟她們溝通、接近。愛她們還來不及呢!
所以,我一直試圖找到女兒感興趣的話題,針對她們的興趣點去對話溝通。過去幾年,陳笛恰恰又對兩個話題最感興趣:一是如何賺錢成為億萬富翁,另一個就是世界歷史。這下好了,我們就有許多共同語言了。
其實,不管是什麼話題,商業也好,文學、哲學、歷史也好,只要是女兒感興趣的,都能展開傳輸做人的道德、倫理,做人的道理不是只能通過「四書」「五經」傳授的。
實際上,在本書收集的跟陳笛的談話中,就已多次涉及倫理道德問題、做人問題。
我的兩個女兒出生在美國威斯康星州,陳曉生於1993 年,陳笛生於1994 年,相差一歲半。
雖然她們都在我們身邊一起長大,上的學校也基本一樣,但是,正如在本書的對話中有時談到的,她們兩個在世界觀和人生觀上差別很大:
姐姐不在乎錢,談到徵稅、政府作用時,她更會想到那些不幸的群體,所以,像美國民主黨那樣,相信政府的作用;
而妹妹相反,她特別喜歡錢,也要努力賺大錢,她極力反對政府徵稅,尤其反對累計遞增式稅率制度(也就是收入越高,單位收入的稅率越高),認為如果她父親能夠從湖南的窮鄉村走出來,別的人沒有理由不靠自己去成功,所以,政府不應該提供福利救濟,好一個共和黨人!
與陳笛的交流對話,也讓我學到,經濟學真的貼近人的天然本性,只要你對人、對社會有足夠的敏感度並細心觀察,即使像陳笛一樣還沒有學過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照樣能想到如何管理公司,領悟到不同商業模式的訣竅。
有朋友問我,你最崇拜、尊敬的偶像人物是誰?我的回答是,任何自我成就的人!不管領域是什麼,只要是他自己努力奮發而成,我就最尊敬他、崇拜他。
正因這一原因,我跟陳笛談到的商業案例,從微軟的蓋茨、星巴克的舒爾茨、沃爾瑪的沃爾頓、重慶力帆的尹明善到亞新科的傑克等等,幾乎都是普通家庭出身但自我奮鬥的個人創業故事,而他們每個人又都有自己獨特的經歷、獨特的商業模式,每個模式背後又蘊含著基本的經濟學原理。
我最好的願望是,通過這些對話和案例,給年輕的父母、年長的爺爺奶奶,提供一種與子女、孫輩溝通的題材。世界五彩繽紛,這些都是可以交流的話題。
但是,如何才能激發談論、思考的火花?對於正在讀高中、大學,或者是已經大學畢業的年輕人來說,我希望以這些對話,讓你們看到,不管你的家庭出身、經濟背景是什麼,你也可以像尹明善、李彥宏、高紀凡、蓋茨、沃爾頓那樣創業。
實際上,將來你們會發現,創業成功當然好,但即使不成功,創業的經歷也會是人生一輩子的幸運。而如果你對創業不一定有興趣,但想了解經濟學看待社會的視角、所關心的問題,那麼,我希望這本集子能夠成為一本入門書。
對話的結構使本書不可能成為一本系統的經濟學著作,但從中可以看到我們經濟學者所關心的對社會有實際意義的問題。
編輯|筆下長青
原標題:《每日新書|我用24堂財富課,教12歲的女兒如何成為億萬富翁》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