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剛出道的時候拍了謝晉導演的1993版《三言二拍》其中一個單元故事,改編自《初刻拍案驚奇》中的「姚滴珠避羞惹羞,鄭月娥將錯就錯」。
姚滴珠出嫁不久就失蹤了,婆家說她回了娘家,娘家人卻從未見滴珠回來過,兩家人爭吵不下,就告到了衙門,可兩邊又都說不清人到底去了哪兒,這場糊塗官司持續了兩年多還是沒有結果,官府只能各打二十大板。
姚滴珠失蹤兩年後,她的哥哥姚乙聽人說在臨近城市的青樓發現了妹妹的蹤跡,他馬上趕過去尋人,果然看到倚門賣笑的青樓女子和妹妹長得一樣,他上前相認,妹妹卻「裝作」不認識他,姚乙以為她有什麼難言之隱,就花錢買了她一晚,打算問個清楚。
可是晚上一見面這個青樓女子就脫衣服要來真的,姚乙一看這架勢,知道肯定不是自己妹子了。他一問才知道,原來這個女子叫鄭月娥,本是個秀才的小妾,兩年前被賣到青樓的。
兩個人一合計,一個需要妹妹回去結案,一個需要離開青樓脫離苦海,鄭月娥又和姚滴珠長得一模一樣,於是兩個人一拍即合,決定讓鄭月娥假扮姚滴珠從良。
雖然容貌相同,但是畢竟不是同一個人,鄭月娥雖然暫時矇騙過了親戚朋友,但是被姚滴珠的相公潘甲領回家沒幾天就因為夫妻隱私而露出破綻,被送回了衙門。
最後還是知縣想出辦法,假意放出公文說姚滴珠已經找到,然後在圍觀群眾中找到反應奇怪的人,一查之下就發現姚滴珠的下落。原來當年姚滴珠真的是被人拐了。
因為生在富貴人家,又是父母掌上明珠,姚滴珠從小嬌生慣養,吃不得苦,可卻被媒婆欺騙嫁給了一個破落戶潘家。
相公潘甲雖然人不錯,可是結婚剛兩個月就被公婆打發出去掙錢養家了。新媳婦姚滴珠一個人獨守空房不說,還又要幹活又要被刻薄的公婆辱罵,沒受過委屈的姚滴珠一氣之下清晨出走,想回娘家住一陣子。
沒想到要搭渡船的時候碰上一個「人販子」看她長得好看,就把她騙到一處院落,和一個老婆子一起設計誘她墮落。
姚滴珠也不是完全被迫出賣色相的,雖然一開始被拐,但後來她自己聽信了老婆子的甜言蜜語,又貪圖這個住處裝修雅致,有人端茶遞水伺候,還不用像在夫家那樣又被罵又要幹活,而且還有風流公子對她溫柔小意,讓她深閨不寂寞,於是她就心安理得地做了一個富商的外室。
兩年後,鄭月娥冒充姚滴珠被揭穿,知縣把消息按下,還讓衙門張榜說姚滴珠已經被尋回,人販子看到了,以為別人成功冒名頂替,他拐走的那個真的姚滴珠已經沒人惦記了,於是一時大意,喜形於色,這才被一直盯梢的捕頭端了老巢。
最後,人販子和老婆子都伏法,姚滴珠也跟相公回了家。
結局好似皆大歡喜,不過不難想像,經過這件事之後,姚滴珠在潘家的日子恐怕要更慘了,原來本本分分的時候都被罵做淫婦,現在真的出軌了,不知道會被公婆怎麼折磨。
而且原本姚滴珠至少和潘甲夫妻恩愛,但是現在潘甲肯定也不會對她一心一意了,她在潘家是徹底孤立無援了。
不過最慘還是姚乙,因為讓趙月娥冒認姚滴珠,屬於欺騙官府的行為,情節十分惡劣,被發配充軍了,還好鄭月娥有情有義,要陪著他一起去,姚家就給她贖身,讓她嫁給姚乙一起充軍去了。
由鄭月娥從良而引出這麼一樁官司,可以稱之為奇案了。
第一奇,姚滴珠和鄭月娥兩個人毫無血緣關係,又身在不同城市,卻能長得一模一樣,連姚滴珠的母親都錯認,要不是因為一些閨閣習慣和姚滴珠不同,讓潘甲發現了破綻,那可真就是瞞天過海了。
關鍵是凌濛初這個故事是有真實原型的,來自於根據真人真事創作的《亙史•外紀》卷十四《豔部•兩滴珠》,裡面何時何地,何人何事,全都記錄得清清楚楚。由此可見,真是天下之大,無奇不有。
第二奇,姚滴珠本來是個良家婦女,因為愛穿戴打扮被公婆罵做倚門賣俏的「淫婦」,她還覺得被侮辱了,哭了一晚,結果被人販子拐走之後,一方面迫於無奈,一方面貪慕虛榮,最後她竟甘願做了別人的小老婆,這是自己打了自己的臉。
有意思的是姚滴珠還是個顏控,她還不是什麼人都肯屈就。一開始人販子向她求歡的時候她就抵死不從,因為人販子長得醜陋不堪,她實在看不上,而後來出現的大財主吳大郎風流俊俏,姚滴珠就歡歡喜喜地從了。
可以說姚滴珠是在人販子和老婆子的威逼利誘之下看開了,覺得與其獨守空閨,受公婆的氣,不如活得痛快瀟灑,才不委屈自己。對於一個封建社會的婦女而言,這個想法也是非常的大膽前衛了。
第三奇要數姚乙和鄭月娥的愛情故事了。鄭月娥再怎麼說也和自己親妹妹長得一模一樣,姚乙居然會對她動了真感情,這就是戀妹吧,這個感情怎麼看怎麼覺得違和。
電視劇還做了一些改編來美化了一下這段感情,讓姚乙和鄭月娥先在模仿姚滴珠的過程中慢慢培養出感情,後來發配充軍之後才結為夫妻。而原著裡,第一晚姚乙是花了重金才和鄭月娥說上話的,為了不浪費這筆巨款,姚乙當晚就和鄭月娥直接做了一對真夫妻。這恐怕更毀三觀。
最後,這部劇裡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周迅,她出演這部劇的時候剛出道沒多久,也就18、9歲大,雖然看上去很青澀,但是演技上的天賦已經顯現,把姚滴珠和鄭月娥這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都演得惟妙惟肖,可圈可點,難怪後來會大紅大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