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最準的人告訴你2018年房子和股市咋買

2021-01-10 好買私募基金網

好買說

朋友圈隔三差五就被各種危機論霸屏:「中產危機」「中年危機」「教育危機」「財富危機」……

其實,所有焦慮歸結起來就這幾個字:窮,怕窮,怕變窮。

好買君就有一朋友,年屆40,手頭兒有閒錢,卻整天心發慌。他怕人家都在投資,一年賺他個十幾二十幾的收益,自己要是把錢攥在手裡,無異於坐等貶值。於是逢人便打聽有啥好項目。

從沒學過金融的他為此還去啃一些研究報告。結果可想而知,雲山霧罩,不知所云。

方向沒錯,不得不說,有些經濟學家、明星分析師就是看得比較準。比如,前段時間刷爆朋友圈的「1500萬年薪」的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前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2014年高喊「5000點不是夢」,2015年又喊「一線城市房價翻一倍」,確實應驗了,不然你以為1500萬年薪真是「許家」 印的?

研報原文難懂沒關係,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市場上最優秀的經濟學家和分析師研報的「白話文」。他們有曾經的新財富宏觀研究第一名的任澤平、姜超,曾經策略研究最佳分析師第一名以及今年最佳港股策略分析師的興業證券張憶東,曾經新財富最佳債券分析師的徐寒飛,今年策略研究第一名的荀玉根團隊等。

2018年怎麼投資?房子和股市作為中國老百姓最關注的資產,2018年具體會怎樣表現?一起聽聽他們怎麼說。

投 啥 才 賺 錢

觀點提煉

任澤平:2016-2018年經濟L型,2019年中國經濟可能突破L型的一橫。所有的經濟空頭必須在明年下半年以前翻多,否則將沒有機會。17、18年炒基本面股票,19、20年買人口流入的房子。

姜超:過去幾年供給側改革改善了商品價格,但經濟的企穩回升還是要歸功於總需求,而這背後依然是依靠出口、地產、基建這些傳統需求在拉動。2017年去金融槓桿,2018年去經濟槓桿,去槓桿後社會融資需求回落將驅動2018年債市迎來慢牛。政府嚴格控制貨幣總量的背景下,債市主要機會來自配置而非交易。

任志強:對於房價,「現在不敢說了」。2018年出不了房產稅,一定要出房產稅,那也要先取消其他一些費用。限價等調控會不會放鬆要取決於政府的錢袋子

荀玉根:2018年繼續樂觀,股市從震蕩步入慢牛初期,龍頭攜手成長龍頭,核心邏輯是企業盈利改善、機構資金入場。金融估值盈利性價比最優,消費白馬估值提升空間有限,未來依靠業績增長仍具備配置意義。

張憶東:2018年下半年港股開啟主升浪,做出該判斷取決於兩個關鍵因素,一是港股基本面,二是港股制度改革。首推保險股,特別是港股的保險股目前從全球範圍內比較依然是被低估的。

徐寒飛:從幅度、時間來看,市場的安全邊際已經大幅度上升,徐寒飛認為2018年有可能會有一波非常大的收益率下行,不過他提醒當前市場的調整可能還沒有走完。

不過相比觀點本身,還是建議大家多看觀點背後的邏輯。因為過去對,不一定現在就對,但是經常對的人,聽聽他們的思考,更有價值。

投資脫離不了經濟基本面,所以我們先來看看他們對2018年經濟的看法。

任澤平:所有的經濟空頭必須在明年下半年以前翻多,否則將沒有機會

「2016-2018年經濟L型,2019年中國經濟可能突破L型的一橫。」任澤平亮出了旗幟鮮明的觀點。

眾所周知,任澤平2017年年初一直在喊「新周期」:新周期意味著經濟已經觸底,不需要再通過刺激房地產來穩增長。他說,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會有新的一輪產能投資的啟動,但是這一輪產能投資的啟動可能不是落後產能,可能是先進位造、消費升級、轉型,符合中國追求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型需要,這是新周期的一個很重要的支撐性力量。

2019年經濟突破L型的邏輯思考如下:

一方面,這一輪的改革是有誠意的,而且隨著新政策周期的開始,執行力跟以前是不一樣的。而且他傾向於認為2015年12月份中央所提出來的「三去一降一補」,供給側改革的五大任務,抓到了問題的關鍵。

另一方面,從1978年到2008年,中國經歷了高增長,年均增長將近10%,9.8%,隨著劉易斯拐點的出現,隨著增長動力的轉換,大約在2010年前後,中國開始增速換擋,基本出現了單邊下行。2010年到2015年,市場自發的力量在出清,又疊加了2016年到2017年的供給側改革,根據任澤平微觀調研,產能的去化實際上比市場預期要充分,製造業大規模漲價,他認為有些領域很有可能出現了供不應求。

姜超:2018年去經濟槓桿,控制貨幣總量

雖然過去幾年供給側改革改善了商品價格,但經濟的企穩回升還是要歸功於總需求,而這背後依然是依靠出口、地產、基建這些傳統需求在拉動,依賴於13%左右的社會融資增速、20%左右的居民信貸增速和35%左右的信託貸款增速。姜超認為,未來政策將轉向去槓桿和補短板,理由如下。

過去10年我們的經濟發展主要靠舉債,而且債務增長遠超經濟需要。縱觀全球經濟發展的歷史,依靠舉債發展的模式都蘊含著巨大的風險。我國從08-17年,全社會槓桿率從130%升至目前的242%,10年之內槓桿率幾乎翻倍,已經達到美國次貸危機以前的水平。在過去兩年,如果只是單獨看中國的企業部門,很多人感覺新周期已經呼之欲出了,比如今年以來工業企業利潤增速高達20%,企業部門負債率也不再上升。但是經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企業部門債務改善的代價是居民和政府的負債率創出了新高,去產能、去庫存改善了企業部門槓桿率,但是去產能導致商品價格大漲、去庫存依靠三四線地產銷量大漲,而去庫存全部靠居民大幅舉債在買單,16、17年至今居民的新增負債分別是7、8萬億,佔當年GDP的比重達到10%,而這一比例已經超過美國在05年時最高的大約9%。

從海外去槓桿經驗來看,要去掉經濟槓桿,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就應該降低貨幣增速,而7月份金融工作會議已經明確把去槓桿作為主要目標,把控制貨幣總量作為主要手段。

中國預測房價最準的人說房地產

任志強:2018年出不了房產稅,限價等調控會不會放鬆要取決於政府的錢袋子

任志強不是經濟學家、也不是分析師,但卻被外界認為是「中國預測房價最準的人」。不過,每到年末都會預測房價走勢的任志強卻說:「現在不敢說了。」

關於未來房價,任志強只給出了一些基本方法論。「房地產行業決定房價的因素可能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國家層次,就是基本制度,這決定了不同的周期變化,有一些可變,有一些是不變的。同時有一些是可以博弈的,比如說微觀政策,是可以通過市場博弈進行的,那麼當微觀政策寬鬆的時候博弈就非常明顯。當然了,環境緊張的時候市場作用就小一些,就是得聽政府的。」

前兩天,在一場樓市發布會上,任志強說2018年出不了房產稅,一定要出房產稅,那也要先取消其他一些費用。在2018年限價等調控會不會放鬆的問題上,任志強直言調控如何進展要依賴於地方政府的錢袋子,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現在很多地方政府的財政已經比較緊張了,而我們房地產就是尿壺,夜壺總是在尿急的時候才用。」

任澤平:19、20年買人口流入地方的房子

前段時間,任澤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他的投資建議是17、18年炒基本面股票,19、20年買人口流入的房子。

在任澤平看來,房地產周期概括一句話就是: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房地產短周期主要受金融政策影響,比如貨幣收緊、加息等會影響房價短期的走勢。長期來說人口流入的地方有潛力,因為人才是房子的最終需求,人都跑了,這個地方房地產肯定沒有投資價值長期來說。中期看土地,人流入的城市中最近這兩年沒供地的,那更有投資前景了。

在土地供應上,任澤平認為存在人地分離,供需錯配。為什麼一線城市房價大漲?因為我們在「控制大城市人口,積極發展小城市,區域均衡發展」的城市化指導思想下,土地向三四線、中西部傾斜,人口向大的都市圈集聚,導致了人口城市化和和土地城鎮化明顯背離,從而導致了人地分離,供需錯配,一二線房價過高,三四線庫存過高,這是根本的原因。 

另外,任澤平認為未來人口向大城市持續聚集。中國過去十多年,我們城市規劃指導思想一直沒變,「控制大城市規模,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區域均衡發展」,這就是我們城市化的思路。但是全球來看,無論是美國、日本、巴西、義大利、菲律賓、英國、印度無一例外,不管什麼樣的經濟體,人不斷往大的都市圈流入,是最基本的規律和趨勢。為什麼?因為大都市更節約土地,更節約資源,更有活力,更有效率,更能為年輕人帶來夢想,這是幾百年來城市文明的勝利,這是一種文明。控制大城市規模、發展小城鎮是逆城鎮化的,是不符合規律的。

和世界上大城市相比,中國的城市現在用於房地產、特別是用於住宅的土地供給,在整個城市的面積比重是偏小的。任澤平通過研究美國、日本等地多年來的人口流動狀況,得出「年輕人大規模往大都市圈流動」的結論,而中國這幾年人口流動的趨勢,也基本是從東北、西北往四大都市圈和區域核心城市流動。

2018年股市的方向在哪裡?

荀玉根:2018年股市從震蕩步入慢牛初期,金融最具配置價值

在荀玉根看來,2016年以來的市場結構分化,價值和成長、大盤和小盤風格表現迥異,本質上源於盈利和估值匹配度的差異。他對2018年繼續樂觀,價值龍頭攜手成長龍頭,核心邏輯是企業盈利改善、機構資金入場。

他將2018年的市場策略用「新時代,新牛市」來概括,所謂新時代的新牛市,有三個不同於以往的特徵:一是盈利回升源於結構,更持久;二是機構資金佔比提高,更平緩;三是中國自主品牌崛起,龍頭化。

他認為本輪盈利周期與以往不同,宏觀上中國經濟發展的環境已經發生變化,過去是經濟體量由小變大,重視量的增長,新時代經濟將從大走向強,核心是質的提升。隨著我國逐步進入後工業時代,需求擴張對經濟增長和盈利改善的邊際貢獻遞減,結構優化成為推動企業盈利改善的主因。

過去1-2年中國也步入宏觀經濟平、微觀盈利上的階段,本質上也源於三方面的結構優化:一是產業結構優化。消費對GDP的貢獻提升,規模不斷提高的消費和科技業績較靚麗,助推整體盈利改善。二是行業集中度提高,龍頭盈利能力更強。自2010年以來消費類和周期性行業集中度逐步提升。而大多數上市公司在各細分領域處龍頭地位,上市公司業績更優也表明龍頭比非龍頭企業盈利能力更強。行業集中度提升鞏固龍頭地位,加之龍頭盈利能力更強,從而績優龍頭推動整體盈利改善。三是企業國際化加快。在全球化浪潮下,企業海外業務張張快,高增長的海外業務助力整體業績向好。

從入市資金來看,荀玉根認為,機構資金佔比上升是個趨勢,我國機構投資者+外資有望成為2018年A股增量資金的主要來源,市場表現將更平穩,機構投資持股比例的提高也將強化龍頭股效應。

在價值龍頭估值修復邏輯演繹之後,他認為市場將更加關注以中證500為代表的成長龍頭的業績增長,價值龍頭攜手成長龍頭前行。金融估值盈利性價比最優,消費白馬估值提升空間有限,未來依靠業績增長仍具備配置意義。

張憶東:2018年下半年港股開啟主升浪,首推保險股

張憶東說,做出該判斷取決於兩個關鍵因素,一是港股基本面,二是港股制度改革。

首先,基於結構優化、強者恆強的基本面大邏輯,恆指以及國企指數為代表的核心資產明年的中報不差,有望超預期。一方面,騰訊為代表的科技股龍頭不會因為中國GDP增速從6.9%小幅度回到6.6%而出現盈利大幅下降,他們的業績動力來自經濟轉型。另一方面,港股金融股2018年的盈利預測被低估了,有望逐步提升。當前彭博預期恆指銀行股2018年盈利增長是6%,但是張憶東認為隨著中國經濟企穩,不良率改善、息差擴張,港股銀行股明年有望超過10%。

其次,港股制度改革明年將實現重大突破,顯著提升港股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代表性,他說,2018下半年將看到更多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有代表性的新興產業及創新型公司來港上市。港交所上市制度將出現以下重大變化:允許已在其他市場上市的內地新經濟公司、容許尚未盈利或未有收入的生物技術發行人、容許不同投票權架構的新興及創新產業發行人在香港主板上市。就像2005年之前A股對當時中國經濟的代表性很差,不斷被邊緣化;但隨著城鎮化、工業化代表性的H股龍頭公司2006年回歸到A股上市,A股2006-2007年實現超級大牛市行情。相類似,香港上市制度改革,有助於推動港股開啟長期牛市。

同時,張憶東首推保險股,主要有幾個原因:長期來看,中國的壽險正處於類似美國80年代的高速成長階段,居民需求提升,壽險密度和深度提升空間大。中短期,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受益於「保險姓保」監管下競爭格局改善。長債利率回升,2018年計提準備金壓力下降,保險公司將釋放利潤。短期來看,中資保險股的估值在全球依然偏低。

2018年的債市會變好嗎?

徐寒飛:2018年債市大幅反彈越來越近,大概在春節前後

徐寒飛對2018年經濟比較悲觀,他認為宏觀經濟增長乏力,繼續探底6.5%。2017 年穩增長靠的還是「融資擴展」+「財政擴展」+「出口改善」,但 18 年三大因素的邊際改善空間有限。對債券市場來講,從幅度、時間來看,市場的安全邊際已經大幅度上升,徐寒飛認為2018年有可能會有一波非常大的收益率下行,不過他提醒當前市場的調整可能還沒有走完,債券短周期內去槓桿仍將繼續,監管政策可能會非常有效,不要低估監管的決心。

不過徐寒飛認為長周期看,對債市不必悲觀。

他認為宏觀會經過三到四年的L形,有小的波動,但不會出現大的經濟反彈。而貨幣政策從準備金和利率來看,已經是在下降的過程中,但是從短期資金成本來看央行是收緊的。利率周期,從時間上來看其實上行的幅度還只是到了中位數,還沒有調整到足夠長的時間,做空的力量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還不能完全釋放。長端相對於短端,利差不會反彈太多,因為期限利差短期反應的是市場預期,中長期還是反應了經濟增長的中樞。當前經濟增長中樞下行,長端利差也在下行,只要中國的潛在增速和長期增長不出現大的反彈的話,徐寒飛認為收益率曲線不可能會變得特別高,這約束了債市下跌的空間。因此長周期對債市不悲觀。

姜超:2018年債市迎來慢牛,未來或許是有史以來最慢的一輪慢牛

在2017夏天喊出「我們可能正站在新一輪債牛前夜」的任澤平轉為中性立場,而姜超則扛起了債市多頭的大旗,高呼「現在肯定是新一輪債券牛市前夜,不要倒在黎明前!」

他認為2018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本輪經濟回升主因出口和投資拉動。在人民幣整體升值的背景下,18年的出口增速承壓。投資方面,地產銷售下滑並負增長將帶動地產投資下行,製造業投資受制於負債約束和環保限產因素低位徘徊,基建投資託底但資金來源受限,庫存周期接近尾聲,經濟增速下行拐點已經出現。

當前PPI高企CPI低迷,需求回落和貧富差距約束下,PPI將大概率向下與CPI接軌。18年CPI或前高后低,同比均值在2.0%左右,油價因素也不會改變PPI同比的趨勢性下行。

同時,他認為2018年主要政策將轉向去槓桿和補短板,其中去槓桿需要收貨幣。貨幣政策將維持中性穩健,大水漫灌難現。

去槓桿後社會融資需求回落將驅動2018年債市迎來慢牛,如果行情不由央行放水驅動而由基本面驅動,未來或許是有史以來最慢的一輪慢牛,政府嚴格控制貨幣總量的背景下,債市主要機會來自配置而非交易。

好買提醒:非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微信公眾號「好買臻財VIP」。

我們是好買財富旗下針對高淨值投資者創設的微信服務平臺

一秒快速查私募淨值全產品線高端理財定製獨家內參全面披露

立即綁定微信,更多VIP權益等著你!公眾號:好買臻財VIP微信號:howbuyvip

相關焦點

  • 2018年股市預測:牛頭熊身!
    具體的預測和分析如下:預測1:「去槓桿」依舊,股市風格難反轉從政策面來看,根據2017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2018年的宏觀經濟政策將從2017年的「三去一降一補」深化為「破」、「降」、「立」,咬定供給側改革,不再追隨GDP起舞,政策的定力盡顯。
  • 2018中國股市行情預測 股市或走上「慢牛」行情
    曾記得,中國股市進入牛市,傻子進了股市都賺錢了。可是,這兩年中國股市行情並不算好,很多股民都虧損了!那麼,現在進入了2018年,不知道中國股市行情又會怎樣呢?我們都缺乏專業知識,只能聽專家對2018中國股市行情預測,才能選擇相信。
  • 受資金推動股市回暖 2018年全球股市行情預測
    有錢使得鬼推磨,有錢也能令股市從寒冬中回暖。上星期,全球股市暴跌,可謂是全球黑暗。但是,現在受資金推動股市回暖,大跌引發的市場恐慌情況終於得到緩解。那麼,不知道春節之後股市行情又如何呢?據分析,全球股市仍有衝高動力,2018年股市行情被看好。
  • 達沃斯預測到了2018年的股市大跌
    他們可能不高興,但事實證明,這一領域的大師們在預測2018年股市下跌時是準確的。   長期以來,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一直被嘲笑為一個反向指標,尤其是未能預測到金融危機。
  • 蜀黍說市|預測股市是不可能的,又是必要的!為什麼這麼說?
    歲末年初,股票市場上的各類投資者,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預測大遊戲,有預測後市走向的,有預測「2021年十大金股」的,媒體上充斥著類似的預測,很是吸引眼球。遺憾的是,從過往的各種預測來看,真正預測準的,可謂少之又少,能夠持續幾年預測準的,幾乎沒有。偶爾某個年度預測對了的,也不排除蒙對的成分。那麼,如何看待股市上的各種預測呢?這些預測對我們普通投資者有何意義呢?
  • 社科院藍皮書預測股市的準確率有多高?對於2018年又說了什麼?
    實際上,對於社科院的經濟藍皮書,其提及的內容不僅涵蓋了宏觀經濟基本面與政策面內容,而且還對聚集了社會大量財富資金的股市,作出了一定的判斷。對於中國投資者來說,往往更關注社科院經濟藍皮書對股市的預測準確率。然而,在實際情況下,縱觀過去多年的數據分析,社科院經濟藍皮書的參考價值還是比較高,其對股市的預測準確率還是保持相對較高的水平。
  • 曾準確預測2018年和2020年熊市的頂級預測家:熊市的第二波...
    Lamoureux曾準確預測到2018年的恐慌事件,他最初預測到2022年的熊市將分為三部分。3月中旬,他表示,市場已接近底部,幾天後的3月23日,市場觸底——標準普爾500指數自那以來已反彈44%。這是第一部分。  他說:「第二波投資浪潮即將到來,非常富有的人在股票上獲利了結,我們看到市場上有很多投機行為。
  • 收評:2018年中國股市有批人會發大財,其中有你嗎?
    2017年的中國股市波瀾不驚,幾隻權重股上漲了,大部分沒買權重股的人囊中羞澀。2018年陰陽轉換,厄運會離開,好運會到來,喊口號的不會再有機會,被錯殺的優質股票會全面崛起,發財的人中會不會有你?  2017年我幹了什麼?
  • 明年股市如何?2021年上半年股市預測
    今年A股市場呈現明顯的板塊輪動的特徵,投資者如果沒有踩準節奏,很有可能「賺了指數不賺錢」。8月中旬,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所長黃燕銘曾在公司舉辦的一場網絡直播中預測,未來一個季度,前期漲幅較大的科技股會有所休整,市場投資機會將回歸周期股和消費股。
  • 2020年下半年股市投資戰略 預測圖及戰術思維
    一提預測,大家都會只想到,周易 八卦,但是人類世界來說,預測學一門廣泛的學問,中國,有易經,奇門,六壬,星象等預測學,國外其實,也有天文星座預測學,今天不說別的,只說投資領域的,股神,江恩大師。這位大師的預測神奇之處,是在當年的投資刊物上發表一張圖,對當年的股市未來趨勢,繪製一張趨勢圖,到年底,整個美國一年的股市走勢,如他設計好的一樣,完全一樣,另世人驚訝不已。
  • 2020年 關於股市的二十個預測
    去年,作為市場基準的標普500指數急升近29%,達到歷來股市平均年度回報率的四倍(包括股息再投資及按通脹調整後)。踏入新一年,投資者要超越佳績絕非易事。 當然,我們最關心的肯定是本年度的大市和投資方向,而接下來的2020年股市20個預測可能會為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1.2020年不會爆發衰退對投資者來說,他們最想問的也許是衰退會否出現。
  • 2020年股市行情預測 2020年股市是牛市還是熊市?
    2020年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全球金融市場可謂也是一波三折。原本在2019年底,股民都認為2020年股市會有所好轉,但結果卻恰恰相反,今年前3個月的股市卻呈現了下跌。那麼隨著疫情逐漸好轉,2020年股市會大漲嗎?對於這個問題,投資者們都這樣預測!
  • 2019年A股走勢展望及2018年股市走勢回顧
    至誠網(www.zhicheng.com)12月24日訊  2018年漸進尾聲,各大機構策略展望報告也已悉數出爐。  展望2019年A股市場,從整體趨勢分析、潛在板塊挖掘,到市場資金流量,以及春季躁動行情,各家機構都已亮明觀點。
  • 洪灝:預測股市回報率的變化和趨勢,可能是對中國經濟最好的預測
    預測股市未來的走勢,往往更重要 預測中國的經濟運行,一般可以採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比如,預測「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淨出口各自變化的情況,歸總後得出整個經濟的增速。對於計劃制訂者來說,也可以將各個省市自治區的經濟增速加和歸總來計算全國的增速。
  • 2018股市大盤總結 2018年股市發生了什麼?
    伴隨著2018半年報的披露,上市公司業績逐步展現在人們面前,而媒體和機構也對A股上半年開始盤點。國信證券最新研報題為《復盤2018年股市,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跌下來的?》  國信證券分析認為,去槓桿下「社融同比大幅回落」和「信用利差大幅飆升」是造成股市下跌的最主要內因,而「貿易戰」成為了市場下跌的催化劑。  以下為研報全文:  報告摘要  2018年以來,上證綜指從高點到低點回撤幅度高達25%,市場在經歷了1月份衝高之後持續出現大幅調整。
  • 2021年股市預測
    我們放出來的一些水有些去了房子也有些來到了A股。2020年很多人還沒有反應過來是指數牛,以後強者恆強、弱者恆弱,A股會很確定的逐漸美股化、港股化。 看現在IPO的速度不用幾年就會超過美股的數量,所以在增量資金有限、退市速度很慢的情況下,現有資金總量A股只能加速報團成長股和價值股,殼公司和績差股以及中石油、中石化、煤炭、鋼鐵、房地產這種沒有啥盼頭的股票就會該退市的退市該一直橫盤的橫盤。
  • 2018年股市行情回顧 2018年股市為什麼大跌?
    伴隨著2018半年報的披露,上市公司業績逐步展現在人們面前,而媒體和機構也對A股上半年開始盤點。國信證券最新研報題為《復盤2018年股市,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跌下來的?》
  • 千差萬別的股市預測
    這一時間,很多的機構和券商都在預測和憧憬著未來,當然,我們都希望來年是美好的,沒有人盼望著壞的開始,這是人之常情,畢竟人們都喜歡聽好的聲音,但最真實,最實事求是的聲音最少最珍貴。近期有機構和券商高看股指到6千點以上,低看不到3千,我們不去討論對錯,因為股市是不可預測的,所有這些都是分析和推斷,不是定性,就像是天氣預報一樣,力求大致方向不錯,不要求精確,都說股市操作是門藝術不是科學,我們同意這個說法,但是藝術也是來源於生活和現實,而不是虛無縹緲的。股市分析是千差萬別的,我們只是做參考,不能以某一個分析為基礎去操作。
  • 一個在股市10年交易員:能從股市賺錢的,只有這四種人,有你嗎?
    我認為能從股市賺錢的,只有這四種人,你符合嗎? 大家先了解下3個概念:成功率、交易機會、盈虧比。 如果我們在做10筆的交易,獲利了7次,虧損了3次。那麼: 成功率70%(7/10=70%)。
  • 臨近年底 基金怎麼買?20年股市數據告訴你
    摘要 【臨近年底 基金怎麼買?20年股市數據告訴你】可以發現,每年年底至次年一季度,上證指數取得正收益的比例更高,且月度平均表現也更勝於二、三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