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境像火烈鳥般
美麗翱翔
《詩問》序
南成
「被人點燃的普羅米修斯
翱翔在蒼空裡
染紅了天染紅了海 "
「你的傳說
和你一樣迷人美麗
大自然對生命的造化
原是也是百態千姿」
「站在湖邊
採一縷風
牽手我對你的懷念
此刻 我的靈魂
依附著你飛回故鄉的藍天裡」
摘自林鴻《火烈鳥》
真切的畫面感和穿透力的想像,使我感受到一種不同凡響的空靈,不禁重複看了幾次,心馳神往,仿若一隻鮮紅剛烈的火烈鳥,正從林鴻年剛編好的詩集《詩問》中衝騰而起,飛向詩意的黎明,化作萬朵紅霞,照亮了五羊銜穗的花城。
資深詩人林鴻年寫詩40年,是改革開放後廣東文學院第一期作家班的學員,功力深厚,詩藝嫻熟,讀他的《詩問》,更加深了這種感覺。該詩集共分五個部分,收錄了90多首詩,他的深厚功力使詩集的大多數作品意境豐盈,耐讀好看。
林鴻年是個營造詩境的好手,前文所引他的《火烈鳥》中的幾行詩,似乎是對《詩問》的解讀,形象地印證了唐朝詩人王昌齡《詩格》一文中「詩境三說」:「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前詩第一節把火烈鳥比喻成被點燃的普羅米修斯,普羅米修斯盜得天火照亮人間,火烈鳥的「翱翔"和「染紅」了天空海洋,則是體現了火烈鳥於火的光明和奉獻的象徵意義,是「故得形似」的物境。第二節是對火烈鳥美麗迷人的歌頌,抒發了對大自然生命造化千姿百態的讚美,乃「深得其情」的情境。第三節「採一縷風\牽手我對你的懷念」,視覺、觸覺、感覺的穿越,空靈而又深入靈魂,形成了「則得其真矣」的意境,寓含著奮鬥、進取、愛心的多重內涵,引人深思。
《火烈鳥》好象一幅導讀圖,或者是「標杆」的詩,包含了《詩問》這本詩集「詩境"的三個層次。
一、物境:「視境於心」的「形似」。
「境」的概念是由莊子提出來的,如「榮辱之境」、「是非之境"等,初文無「境」子,上述「境」字皆用「竟」,莊子所講的這兩種境均指「無極之境」和「自由之境」。古「竟」字一般指疆域邊界或樂曲一段,虛化而用於精神領域首見於《莊子》。(摘自武漢大學出版社<文學概論》)。可見境界(或詩境)的本義和基礎是物境,即敘事和描寫。當然這種敘寫是詩性的,即「神之於心,處心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像」,所敘寫的事件和畫面要經過心、神、思的過濾和揉合,取得「形似」的逼真生動的效果。林鴻年的詩作有不少是系列性的敘寫,如《邊城小扎》系列(4首)、《早春三曲》系列、《重返海南》系列(5首),等等,這種連章式的結構,敘寫的成分更多,要使之不成為「分行的記敘文"(人們對於一些無詩味的「詩」的嘲諷),而是真正有詩味的詩,難度更大,但林鴻年卻用詩性過濾了敘寫,從敘述中提煉了詩意,展現了嫻熟的詩藝。
《東泰,我回來了一一重返海南之一》是一種全景式的重回當年知青點東泰的概述和勾勒,通過4次「東泰,我回來了」的重複,形成排比結構,回憶了當年凌晨膠園揮鐮刈膠、萬泉河邊酒汗建橋、颱風後重建家園等事件,如若用散文來寫,恐怕得幾千字,但詩人卻用了勾勒式的概述,每件事只用了八、九行,共三十多行,如寫戰颱風一節:
「扶起被吹倒膠樹林\重建被推毀家園\開山劈路\弄壞了幾把砍刀\揮淚灑汗\磨圓了幾杆鐵鋤」,宏大場面和事件一筆帶過,但是「扶起」、「重建」「開山劈路」、「弄壞」、「揮淚灑汗」、「磨圓」等動詞的摡括性表述,使詩行準確、有力、雄偉而豪情激蕩,抒發了至今仍充盈心胸的理想主義。
詩意的勾勒式的概述固然難,但用詩意過濾故事,則更難,因為作為「剛性因素"的情節,往往用巧合、意料之外隔絕了詩意,但林鴻年的《海子與詩》,卻通過意外和偶合提煉了詩意,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結構,營造了「形似」之美:
海子對老闆說
你給我酒喝
我給你朗誦我的詩作
老闆對海子說
我可以給你酒喝
但請你別在這裡念你的詩作
海子徬徨而孤獨
躺在火車鐵軌上
對天長嘆吶喊
生不逢時的我
其實海子錯了
詩從來沒有年代和自我
只有靈魂
可不
我至今還念著你的詩歌
第一、二節是一個生動真實的情節和細節,海子想以詩換酒,結果老闆寧願給酒他飲卻拒絕了他的詩。正是詩的價值危機,或者詩的邊緣化使海子苦惱而絕望,以至發展到第二節臥軌自殺。如果到此為此,就只是故事而不是詩了。但是詩人在第三節中用「其實海子錯了」一句轉折,寫「我"還在讀海子的詩,這只是一個偶然,因為剛好是「我」,其他人不一定讀。但這個意料之外,卻是由於情理之中。因為海子的詩具有陽光般不可抗拒的美。這就使海子之死及這種死的價值具有多重含義,絕望中的希望,希望中的純美,純美中的永恆,永恆中的偉大,偉大中的猶豫……等等,於是,這種詩就「形似」,故事中的故事不但強化了的情節,並且由於負負得正,化解了情節的「剛性因素」而使之「柔情似水」,詩意濃鬱,故事成了詩,或詩一般的故事。
二、情境: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可身,然後馳思。
詩言志,詩的情境與物境相比,則感情的內容更多,《詩問》中有不少詩是抒發胸臆的,對於這種娛樂愁怨的表達,能較好地與境相結合,充盈詩意。
請看下面這首以抒情為主的詩:
康乃馨的節日
一一母親節有感
今天是母親節
一個屬於康乃馨的日子
你樸實無華默默綻放
世界因你而存在
也為你增添了多少慈祥的愛
我們都是血造之軀
我們也都曾經兒女
世上只有媽媽好
媽媽的故事講不完
但今天,康乃馨的日子
讚美的歌聲耳邊縈繞
祝福的詩句如水如潮
媽媽,媽媽的愛
情深似海
境界是詩歌的生命,但生命是千姿百態的,所以有各種各樣的境界,有情景交融的;有以景寓情的;還有一種是情中藏景的,甚至只有情實而景虛的。第三種最難寫,弄得不好就是空洞無物,而詩歌是形象的藝術,豈可無景?此中的關鍵是議論和抒情中見有景,使人被這種實實在在的議論和抒情所打動。林鴻年的這首母親節感懷的詩,就是情中見景的佳作。
詩中以康乃馨比母親,但這與其說是寫花,不如是讚揚母親,「樸實無華」,「增添了多少慈祥的愛」,既無花之顏色,也無花之香,更無花的輕盈、柔媚的形狀。表面上看,只有抒情,而缺乏感人的生動的細緻的描寫。而第二節抒情加議論,仿若演說。又是「媽媽好」,又是「讚美」、「祝福」,再來一句母愛「情深似海」,侃侃而談,儘是些人云亦云之句。
但當你讀完全詩,就有一種來自心靈深處的激動,詩句如從你的心中流出來,講出了你的、我的、大家的心聲。為什麼眾人慣用的康乃馨這些詞語,會有新的感覺呢?首先這是因為組合的好,就是說,「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去掉了具體的描寫,卻寫出了母愛的慈祥和厚重。這就是精煉,議論和抒情抽象出母愛的本質,但這種抽象卻寫出了母愛的神韻。
另外,詩中的議論和抒情,不但包括了我的母愛生育撫養我的種種往事,也包括了世界上所有母愛的生動事件,她們抱著,扶著,想著,做著,牽掛著,奉獻著,帶大兒女再帶孫子孫女……這種無私的、辛勤的勞動和付出,都綻放在康乃馨的溫馨中。可見,情中藏景、情中帶景、情中出景,也是一種典型的意境。詩歌的多元性、開創性、突破性,乃是詩歌的新意所在。詩人寫詩切忌按固定的模式,你受到啟發了,你衝動了,你就隨心而寫吧!靈感的閃電,必將帶來詩性的雷霆。
三、意境:張之於意與思之於心,則得其真。
情景是情從身出,然後馳思,往外發散。但意境不但要意從心來,還要發散,更要回歸內心,得其真。「真」比美更哲理化,林鴻年的一些詩,追求世界的本真,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充滿禪意。
他的《陰山巖畫》,從陰山巖隙中一組組人類生殖與性的巖畫中,追求生命的起源、世界的本真:「在蒼茫的大漠邊\愛\孕育了生命的弦續」,即使億萬年後,生命消失,「只是\山還是那座山\只是\石還是那塊石」。物質不變,生命的起源和消失,從本質上是一樣的,這就進入了佛教「虛空」之中。
請看他的《無憂鼓》:
無憂鼓是一種古老的樂器,又曰空靈鼓一一題記
在長夜裡
無憂鼓點點聲聲
驚退了蛙鳴
攪亂了荷塘月色
也喚醒了一顆塵封多年的心靈
曾經 長白山上
那段純潔的表白
曾經 海角天涯間
那些滔滔的誓詞
隨著風雨洗刷
經過歲月敲打
已化作無情水
流入無憂鼓腔內
叩擊出輕輕的節奏
不停地在訴說
不斷地在低吟
因為相知 所以相憐
因為相伴 所以共鳴
如今 夢己殘
可人鬼情未斷
遠方的你
可否依然依然
而我一枕黃粱
己忘卻了青絲和淚痕
在淡淡的香菸繚繞中
與孤寂相依
與鼓點為鄰
因為釋然 所以無憂
因為無憂 故曰空靈
無憂鼓又叫空靈鼓,因此,寫此鼓的詩應該寫出空靈。此詩較好地做到這一點。
此詩共五節,分三個部分。第一節為第一部分,寫鼓聲在長夜響起,「驚退了蛙鳴,攪亂了荷塘月色」,是動景,從外到內:「也喚醒了一顆塵封多年的心靈」,此節是詩的總啟:「喚醒」。
第二、三節是第二部分,寫無憂鼓的過去。兩個「曾經」的概述,以自北而南的宏大場面,歸結出「經過歲月敲打」「已化作無情水」的鼓聲,在不停地訴說和低吟,於是,由空間的宏大轉入時間的延續,由此融成「相知」、「相憐」、「相伴」而共鳴的鼓聲。這種情人間的心心相印厚重而長久,何來「空靈」?
然而,厚重的鼓聲正是空靈的,第三部分(第四丶五節)進入空靈了,從第一、二部分的興起、生發,又一次進入內心了。「夢已殘」,人已逝,「遠方的你,可否依然依然」,前一個「依然」是動詞,後一個「依然」是名詞,在天上的你啊,是不是還依然像過去那樣笑靨如花、眉間傳情呢?這種陰陽兩隔的相思,撕心裂肺,愛斷愁腸!然而,時間會吞噬一切,我只得「與孤寂相依,與鼓聲為鄰」。最後一節空靈了:
因為釋然,所以無憂
因為無憂,所以空靈
這是畫龍點晴,是全詩的總結,佛家的「放下」、「捨得」,得到了生動的體現。然而,要真正做到,又談何容易!這正是此詩的玄妙之處。
綜上所述,物境、情境、意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心身入境到設身處地體驗娛樂愁怨,即深入其境的情感體驗,到發自肺腑的真誠的人格、真切的發現,形成真摯動人的意境。這詩境「三部曲",後人以「境界"加以表述,後來又有人用意境加以概括。王國維對此加以總結,指出:「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詩問》充分印證了這一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