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2》票房慘澹說起,淺析中國人對於悲劇的刻意迴避

2020-12-25 娛樂半個圈1984

寫在前面的話:電影,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早已超越於聲色光影之上,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狀態,以及民眾思維方式的再現。

電影《1942》劇照

01

電影《1942》是一部講述天災人禍的悲情片。

1942年河南大旱,數千萬災民遠離故土、逃荒避難。在從故土河南到逃難地陝西的路途中,近300萬人在飢餓與絕望中悄然逝去。行走,是活著的人尋找生機的唯一方式,而死去的人只能漸次長眠在異鄉的土地上,家鄉在來的方向。

在140分鐘的電影時長裡,導演馮小剛將災難籠罩下的眾生相,撕裂開來,帶給觀眾對於生和死的深刻思考。

範殿元原本是河南的一個地主,兒女雙全,家境殷實。因為饑民「吃大戶」,為保家人平安,他帶著妻兒、家當,也加入了逃荒隊伍,原想著「躲一躲災就回來」,卻越走越遠。一路上日軍轟炸、餓殍盈野,妻兒死了,馬車丟了。孑然一身的他,萬念俱灰,最終逆著災民逃荒的方向,一路向南,朝著家鄉去了,「死,也要離家近一點」。

本片醞釀於1993年,啟動於2011年。影片拍攝歷時135天,先後在山西、東北、陝西等七地取景,華誼兄弟公司投資2.1億,重金邀請李雪健、張國立、陳道明等加盟出演。

高投資、名導演、大陣容,這部合眾人之力打造的反映「人相食」悲劇的電影,是馮小剛的情懷之作,他希望帶給中國人乃至中華民族對於歷史、對於苦難的深思,重拾直面苦難的勇氣。

電影上映以後,結果卻差強人意。這部被寄予厚望的嘔心之作,最終票房只有3.6億,同期上映的《泰囧》票房12億,相差近4倍,華誼兄弟的投資血本無歸。

一部電影是否成功固然不能用票房作為唯一尺度來衡量,但,票房卻能反映大眾對於電影所表達的內容和傳達的情懷的接納度和認同感。

很明顯,《1942》所傳遞的溫度,沒有直達觀眾心靈最深處,馮小剛的嘗試以失敗告終。很多中國人在看到電影《1942》的宣傳片後,就已經決定不會走進影院觀看了。馮小剛通過電影搭建的走向中國觀眾內心的橋梁,轟然斷裂。

是《1942》本身製作不夠精良嗎?不,從劇本到投資,從拍攝手法到演員陣容,《1942》代表了中國電影的新高度。為什麼觀眾不買帳呢?

舒淇的話代表了絕大多數中國觀眾內心的真實想法。她說:「太慘了,我真的很怕看完會難過。」

中國人對於悲劇的迴避,古來有之。我們缺乏悲劇精神,我們嚮往皆大歡喜。正如王國維先生所說:

吾國人之精神,世間的也,樂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戲曲小說,無往而不著此樂天之色彩。始於悲者終於歡,始於離者終於合,始於困著終於享,非是而欲魘閱者之心難矣。

地主範殿元的女兒星星,為了吃飯,她把

02

「大團圓」結局是中國文學、影視作品的普遍形態,暗含著對於悲劇內核的迴避。

幾乎所有的世界名著都是悲劇,《戰爭與和平》《巴黎聖母院》《呼嘯山莊》《悲慘世界》等等,無一例外都是從小悲到大悲的徹底的悲劇。對於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是否存在悲劇一說,歷來爭論不休。朱光潛在《悲劇心理學》一書中說:「僅僅元代就有五百多部劇作,但其中沒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悲劇。」悲劇作品被認為是一個民族文明成熟、厚重、深刻的映射,因此20世紀初期以來,中國學者致力於反駁「中國無悲劇」的論斷。王國維指出《紅樓夢》與《桃花扇》為真正的悲劇,並強調《紅樓夢》是「悲劇中之悲劇也」。

而即便中國悲劇是存在的,多數作品在結尾處都會被人為地製造出「大團圓」結局,無論男女主人公在整個過程中經歷過什麼苦難、挫折,在結尾處都要留下一束「希望之光」,或是正義戰勝邪惡,或是真善美摧毀假惡醜,這種偽造「美好」,假定「團圓」的固定模式蔚然成風,扼殺了作品本身的悲劇內核

《竇娥冤》講述的是寡婦竇娥遭無賴張驢兒陷害,被昏官屈打成招,斬首示眾的悲情故事。竇娥死前立誓三樁,若有冤情,則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結果樁樁應驗,竇娥冤大於天。可結尾處卻是大團圓收尾,竇娥父親中舉為官,到楚州調閱案卷,竇娥託夢訴冤,活捉張驢兒、懲辦貪官。

其實,在「假定團圓」的背後,作品本身反映的還是「悲」,悲從何來?竇娥活著的時候不能聲張正義,卻在死後借託夢以定罪。類似的「假定團圓」還出現在《梁山伯與祝英臺》中,兩個人生不能同衾,死後卻同穴化作蝴蝶飛,這結局之於梁山伯和祝英臺又有何意義?不過是給了看客們一個心靈慰藉罷了。

對於悲劇和悲劇結局的有意逃避也出現在現代影視作品中。電視劇《都挺好》的主線是蘇明玉的原生家庭缺憾。從小她就成長在母親「重男輕女」「厚此薄彼」的陰影下,18歲便離家自立,在父母缺席的艱難歲月中,她憑一己之力打造出自己的精彩人生。本劇一開始便勾勒了一個及其缺乏暖意和公平的家庭氛圍。被母親嫌棄、被哥哥欺負、獨自賺取學費,甚至成年以後被二哥毆打至兄妹反目,對簿公堂。這一系列的劇情發展,讓觀眾對於明玉充滿同情,對於她的原生家庭又滿懷憤怒!可編劇在結尾處又輕鬆一筆,寫出了兄妹和好、父女情深、一團和氣。鏡頭切換中,一出家庭悲劇瞬間以「皆大歡喜」的「都挺好」結局。對於這個略顯突兀的結局,觀眾從不接受到接受,經歷了一個微妙的心理轉換過程。即便對於結局頗有微詞,但看到淚眼婆娑的明玉與患了阿茲海默症的父親攙扶著向家走去,觀眾的眼角還是溼潤了;看到哥哥蘇明成對妹妹說出那句遲來的「對不起」,觀眾的心還是釋然了!

對於「假定團圓」,從古至今,中國人的執念一直都在。緣何需要以假性團圓的結局慰藉心靈、粉飾太平?這恰恰說明中國人對於悲劇的刻意迴避。

周國平說: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難。

於中國人來說,苦難可以戰勝,但卻不願直面和回憶。

長工的老婆花枝,為了孩子,她離開丈夫

03

中國人迴避悲劇的原因有其深層次的精神內核。

我們為什麼逃避悲劇和悲劇結局?我們為什麼期待「大團圓」?

一、「尚圓」思想使然。

中國人向來喜歡和諧圓滿,忌諱殘缺不全。追求平和安詳,厭惡劇烈衝突。古代中國是農耕社會,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長期佔據主導地位,靠天吃飯,使得我們的祖先潛意識中對於天,懷有敬畏和熱愛。天在先民的心中是「圓」的,這是他們對於「圓」的最初認知。太陽東升西落,四季周而復始輪轉,遵循的都是「圓」形曲線。月盈為圓,中秋佳節我們企盼親人團圓。做事有始有終,開頭和結尾也要貼合妥善,我們稱之為「圓滿」。這也使得我們在追求藝術形式上,天然地企盼和諧圓滿的結局。

二、儒釋教義潛移默化的影響。

儒家講求「中和」之道,人與萬物相處最完美的狀態就是和諧圓滿。「過」與「不及」都被視作不理想的狀態。「中和」體現在戲劇形式上就是,悲與喜、善與惡、美與醜等處在對立狀態,卻能在量上得到調和,任何一種內部要素都保持均衡,不能有過分的撕裂和衝突。所以在悲劇中往往需要喜劇色彩作為調和,而先苦後甜、先悲後喜又通常符合中國人對於「圓滿」的固化認知。

佛教講求「因果報應」、「天道輪迴」,這對於中國人獨處、待人產生過深遠影響。我們普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論調,而「善惡終有報」的思想為文學和影視作品安排「從悲到喜」的結局提供了深刻的哲學依據。普羅大眾在面對悲慘、苦難時,往往渴望看到「懲惡揚善」、「罪有應得」這樣的結局,以獲得超現實的精神解脫。《梁祝》中「化蝶飛」即是如此,《竇娥冤》中張驢兒被千刀萬剮也是如此。

三、補償功能。

人活於世,總有一些無法衝破的障礙和邁不過去的坎。文學和影視作品之於看客都具有一定的補償功能。古代百姓囿於封建制度的強威下,生活艱辛,需要通過文學作品中的「溫暖」和「溫情」聊以安慰。而生活於高樓大廈中的現代人,面對工作壓力和生活瑣事,就如同一隻負重前行的蝸牛,同樣也需要在日夜奔波中獲取一些精神慰藉。我們跟隨文字和劇情融入其中,將自己投射到角色中,跟著角色遊走以達到宣洩情緒的目的。可如果能多獲取一些快樂,誰願意流淚呢?有喜劇,誰愛看悲劇呢?

結語

馮小剛說「以色列人拍攝反映納粹迫害猶太人的電影,票房都特別高,他們不迴避民族苦難。但我們至今仍不敢直面苦難。」

不能直面苦難,說明我們迴避悲劇。而迴避悲劇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缺乏「悲劇精神」。

所謂「悲劇精神」,就是與否定生命的一切因素頑強對抗、堅定地創造和捍衛生命的尊嚴與意義的一種態度、一種願望、一種艱苦卓絕的努力、一種百折不撓的實踐。

中華民族是一個遭受過苦難的民族,近代以來中華大地上演過無數的悲劇,有的之於國,有的之於家。而對於苦難和悲劇,無論是文學藝術創造者或觀賞者都普遍存在著「迴避」行為,「喜劇化」悲劇或選擇性遺忘,都非理智之舉。

直面苦難,正視苦難,反思苦難,才能免於苦難。

相關焦點

  • 電影《1942》票房失利不賴馮小剛,原著寫的太慘,觀眾不能接受!
    很多人都看過劉震雲的《一地雞毛》《手機》《我叫劉躍進》《一句頂一萬句》等小說,認為劉震雲擅長寫一些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但是誰也想不到他寫起大場面的民族悲劇來,也是得心應手的。馮小剛有感於其中的悲天憫人,所以將其搬上了熒幕,結果票房失利,票房都沒到4個億,也就勉強收回了成本。
  • 當年《1942》票房敗北,不是它不夠好,而是選擇的時間不對
    但是卻有一部電影本應該也是一部經典之作,但是票房卻以慘澹收場,這一部電影就是《1942》,它所講述的是因一場旱災,導致河南發生了一場嚴重的饑荒,許多人都吃不上飯,於是人們開始逃荒,劇情就是圍繞老東家範殿元逃荒路上所發生的一系列事情所展開的。
  • 8000萬人買單《戀愛迴旋》票房依舊慘澹,新垣結衣悔不是中國人!
    院線排片率2.3%,三天票房964萬!What?你要知道十人中只有一個漫威死忠粉才會勉強說不錯的電影《黑豹》可是和《戀愛迴旋》同期上映的,票房現在已經過億了啊!真心搞不懂是什麼情況,自帶8000萬直男粉的新垣結衣這麼不受待見,帶著這種心情小編還是去電影院認認真真的把《戀愛迴旋》看完了!《戀愛迴旋》是一部很雞湯的愛情電影,雖然很雞湯但並不瑪麗蘇。
  • 「陸川被五毛圍剿才票房慘澹」?
    陶傑稱陸川新作遭到了五毛黨的圍剿才使得票房不甚理想。這種悲劇令人心寒,由此感嘆中國電影一定沒有前景。該言論隨後被轉發數千次,並且在晚些時候被陶傑本人自己刪除。@香港陶傑:瑪雅歲末前夕,在香港會見大導演陸川。世界未必末日,但中國電影一定無前景,陸川的《王的盛宴》上映一周即遭大陸五毛黨圍剿。陸大導演說,覺得心寒。
  • 馮小剛拍《1942》嘔心瀝血,但因太殘酷太過真實,票房慘敗
    導演馮小剛看了後深有感觸:「二戰時,希特勒和納粹屠殺猶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國河南旱災餓死300萬人,卻很少人知道,不要說外國人,中國人也不知道。劉震云為此寫了一本書,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
  • 耗資兩億拍的霹靂火票房慘澹,成龍與袁詠儀因這一部電影不和
    ,虧損了將近一個億,但是這部電影對于成龍也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投入雖然巨大,可是《霹靂火》的票房可以用慘澹來形容,《霹靂火》全球票房只有區區的兩千萬美元,虧損了將近一個億港元,就是這部電影令嘉禾實力大損。
  • 馮小剛斥巨資打造《1942》,反應最醜陋人性,為何卻票房平平?
    不僅多次被審查,還被兩次禁拍,因其反映的是人性的醜陋,電影票房也並不理想,觀眾的反映也更是好評和惡評兩個極端。這部電影來自於90年代初劉震雲寫的《溫故1942》同名小說,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陣痛,只有將歷史重新翻看才能將過去的經歷銘記,以史為鑑。
  • 管虎的《八佰》成票房黑馬,為何李路的《北平會館》卻票房慘澹?
    近日,電影《八佰》在電影期間票房就遠超國外影片,位居票房榜首。但反觀即將同天定檔的國產電影《北平會館》卻票房慘澹。管虎擅長從小人物和大人物不同的視角來表達同一個事件,他也將自己擅長的拍攝手法運用在影片中,讓看過的觀眾從不同視角帶入自己對於歷史的感悟。
  • 馮小剛的《1942》本是一部神作,卻因一個失誤,票房折戟沉沙
    對於我們,他最好的電影仍是《不見不散》、《沒完沒了》、《甲方乙方》..以至於人們都忘了還有《一聲嘆息》《集結號》《1942》等嚴肅深刻電影的存在,而這些作品都是嚴肅反思,具有現實意義的「正片」,但是在市場表現上真的是不盡如人意。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聊聊馮小剛的《1942》。
  • 中西融合中不可迴避的藝術根性特質——從吳大羽說起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材料本身已經成為中西融合中不可迴避的藝術根性特質,它潛移默化地成為某種根性藝術表達的最佳代言載體。人類是環境的動物,藝術之「根性」即藝術家來源於自身血脈基因、成長環境歷史人文之薰陶,這種傳統痕跡屬性是天生自帶的,你承不承認,它就在那裡。故根性的自然本真表達反映在藝術上即是道法自然,返璞歸真之守拙,不做作,還原自己內心本來的樣子。
  • 《夏洛特煩惱》票房火爆的根本原因
    縱觀國語票房,有的電影看似導演、演員都一級棒,但就是票房慘澹,有的似乎是無心插柳,但卻取得了相當可觀的票房。就拿同樣是馮小剛的大作來說,馮大導演曾說過類似這樣意思的話,《一九四二》是其用心打造的良心好片,而《私人訂製》相對來講卻沒有花太大的心思,但是前者的票房讓馮導極度失望,而後者的票房又讓他有些意外。
  • 《夏日終曲》:真正悲傷的人,總是會刻意迴避悲傷
    他迴避,不去承認不如常的那部分是——這裡沒有奧利弗了。但回到家,奧利弗借住過的房間已然被恢復成原樣,這讓他一路的隱忍,剎那間崩塌。他悲憤交集,原本想要聞著奧利弗留下的最後一點氣味,慢慢適應失去他的事實的。埃利奧注意家裡的一切細節,刻意迴避那些會提醒他「奧利弗已不在」的蛛絲馬跡,但回到房間他還是抑制不住為沒清洗的床單而驚喜。不去感受痛苦,不代表痛苦就不在了。
  • 成龍主演電影票房慘澹,觀眾斥責影院排片太少,放映時間極其刁鑽
    今年國慶檔電影再創佳績,成功刷新了往年的記錄,多部電影均取得了不錯的好成績,並拿下了超高票房,但唯獨成龍主演的《急先鋒》卻遭遇到滑鐵盧,票房慘澹,損失慘重,已上映14天時間,僅僅只拿下了2.45億票房,名次墊底落後,連票房前三的零頭都趕不上。
  • 眾星雲集的電影,被剛剛出道的主持人,一語言中票房慘澹
    這樣一個眾星雲集,製片人又是佳作等身的大神人物,導演更是在國際上都享譽盛名的陳凱歌,上映之後票房卻是慘澹收場。陳凱歌不高興歸不高興,但是他萬萬想不到自己的電影真的被柳巖一語言中,當真沒有達到自己所預期的那樣,並且相差甚遠,票房慘澹到不忍直視
  • 馮小剛新片票房慘澹,「第五代導演」山窮水盡了嗎?
    馮小剛新片票房慘澹,但這並不能說明「第五代導演」山窮水盡了。馮小剛的新作票房慘澹,就代表「第五代導演」沒落了嗎?2、即便是票房慘澹,也並不一定就是質量不好,俗話說不以成敗論英雄,票房慘澹就一定是爛片嗎,也不見得,你不喜歡的並非就是不好的
  • 沙溢從演員跨界到導演,為何首映票房如此慘澹?
    沙溢第一次試水做導演的片子就是《親密旅行》,這片子的首映票房確實很慘澹,恐怕都沒有收回成本。正是因為這是一部小成本的電影,而且沙溢是個門外漢,選擇上映的時機又不對,才讓這部電影撲街了。沙溢在娛樂圈的發展還算是不錯的,軍藝出身的他,參演過不少的影視劇,一部《武林外傳》讓他被大眾所熟知,後來也陸續參演過一些其他類型的劇,當他在娛樂圈的發展受阻時,他積極轉變思路,及時投入到綜藝的節目的錄製中,讓他的事業迎來了轉機,後來他對拍電影也有了興趣,但是當他拍出電影後,票房就顯得有些慘澹了,今天我們來說一下這其中的原因。
  • 劉德華新電影「票房」慘澹!再無「往日風光
    可是現在上映的劉德華新電影,票房卻也是很慘澹。 說到天王劉德華,肯定很多人都能說出他的作品,無論是歌曲還是電影,都有不錯的成績和代表作,也是近年來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中國實力派明星,不僅是歌手還是演員,都有出色的成就,多年來也是獲獎無數。
  • 《戰狼2》海外票房僅170萬 港媒:西方不接受中國人是英雄
    電影《戰狼2》海報文/石金泉電影《戰狼2》自上映,票房一路飆升,飆到拿下中國歷史上最高票房紀錄第一寶座,憑藉50億票房成績甚至還進入了全球百強電影榜單。但是,在這如此備受關注的情況下,《戰狼2》在海外票房卻慘澹不已。這一現象讓很多影迷還有電影人不解。不過,在港媒的多方分析追究之下,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西方人士不能接受中國人是英雄!其根源是兩種文化的碰撞,國產電影這麼多年來在海外幾乎沒有取得很大成功,也源於兩種價值觀和文化的不同。
  • 絕唱1942:馮小剛唯一虧本的電影,敢說實話講良心的中國電影
    但是馮導卻有一個電影在上映時票房撲街,不僅僅沒有收回成本,還讓馮導打消了拍這種題材電影的想法,這部電影就是大牌雲集的《1942》,一部描寫災荒的電影。》這部電影票房不高的原因,就是這部電影裡的情節過於真實,跟紀錄片一樣,沒有什麼完美,也沒有什麼人性的光輝,整個電影裡凸顯的是人性,一個在惡劣環境中人性面對饑荒和戰火是如何表現的。
  • 淺析《花樣年華》細節,發現史上最扣人心弦的愛情電影
    淺析《花樣年華》細節,發現史上最扣人有人說《花樣年華》是一部懸疑片,因為它無處不在的意象表達和高度簡化的敘事風格,沒有一個畫面是多餘的,沒有一句臺詞是毫無意義的。這部電影圍繞著兩對夫婦的婚外情展開,但陳先生和周夫人的形象並沒有出現在整部電影中,或者可以說是刻意迴避的。因為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蘇麗珍和周慕雲之間的感情正是因為他們發現了對方的婚外情而開始的。缺少了先生和夫人的形象,觀眾才認可了蘇是周的另一半,並逐漸本能地接受了他們的愛情。簡單地說,我們聽過一男一女的愛情故事,但我們從未見過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