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公牛隊在選秀大會上以探花籤選中麥可·喬丹,他帶領公牛隊在1991-1993年和1996-1998年獲得兩次三連冠,成為除波士頓凱爾特人、洛杉磯湖人外奪冠次數最多的NBA球隊。此外,公牛隊在1995-96賽季的82場常規賽中取得72勝。
公牛一共獲得6次總冠軍:1990-1991賽季、1991-1992賽季、1992-1993賽季、1995-1996賽季、1996-1997賽季、1997-1998賽季。The Last Dance就是記錄最後一個奪冠賽季的點滴,同時穿插介紹了喬丹、皮蓬、羅德曼、傑克遜等人的成長背景和與管理層的博弈。
紀錄片不可能有完全客觀的視角,就像歷史始終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一樣, 姑且不論球員和高層之間的分歧,教練和經理之間的叫板。喬丹和皮蓬這兩個最佳搭檔,互相成就了彼此,可是為什麼皮蓬永遠無法像喬丹一樣封神呢?他和喬丹之間的差距在哪裡?
皮蓬家庭並不富裕,父親中風坐輪椅更加給這個十幾個孩子的大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間接導致皮蓬籤訂了長達10年的合同,為了更好的照顧家人,早早的把自己的未來升值空間壓縮到了最低。皮蓬在公牛王朝奪冠之後成為聯盟中僅次於喬丹的第二人,薪資僅僅排在第118位。這也是後來皮蓬故意腿傷不參賽的原因之一,他感到憤怒和壓榨,球隊居然會不通知他本人的前提下隨時交易他。皮蓬論實力僅次於喬丹,可是在統治力和取勝心上遠遠不能達到成為神的級別。家庭的原因會是你放棄大好的前程轉為眼前的利益,這樣的情況我們或多或少會在生活中遇到。沒有經濟基礎的底氣,我們如何原則遠方的詩?家庭的環境限制了皮蓬的視野和發展,而喬丹的家庭氛圍恰巧相反,寬鬆的家庭教育,父親如朋友一樣的支持和陪伴,母親和兄弟之間的鼓勵,及時的幫助和疏導都是喬丹成長路上的助力。
在喬丹離開的日子裡,皮蓬無疑是球隊的老大,可是他並沒有帶領球隊延續公牛王朝的輝煌。在紀錄片中一個細節是,由於主教練比賽最後一分鐘步驟戰術投球不是給皮蓬,皮蓬居然選擇了不上場比賽。皮蓬賽後對此作出了道歉,隊友們也原諒了他,可是他一點上來說,他的選擇意味著他選擇了放棄。他沒有對比賽必勝的信念,沒有內在驅動力,必須完成比賽的決心。他沒有逼迫自己跳出舒適圈逼迫自己成長為可以承擔責任的領頭羊。喬丹恰恰相反,十足的內在驅動力,必勝的決心,永遠給自己找更強的目標。故意給自己設置障礙,必須擊敗對手的決心是無敵的。或許技術上兩者各有千秋,但是在精神力和統治力上皮蓬差著喬丹一大截。這也就是某一領域的傑出代表和優秀從業人員之間的區別,精神力上的區別決定了你是優秀還是最強。
你是希望有個好老人隊友,還是一個時刻逼你努力上進的隊友?前者有寬鬆的團體氛圍,後者可能劍拔弩張,你必須時刻保持良好狀態。可是我們如果是去上戰場殺敵,難道不應該選擇後者嗎?在日常工作中,你也需要一個喬丹這樣,能自我要求極高並且隨時之處你問題的隊友,這才是良師益友。一味的內部和諧並不會給你帶來長久的勝利。我們上班難道不就是打仗嗎?跟隨一個好的領導者,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的極限本身就是收益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遇到了羞辱和挫折,我們應該長遠的看待問題,分清孰重孰輕,對於未來勝利的渴望可以彌補內心的脆弱和疲憊的身體。又不是退休後一起坐著喝茶,一起戰鬥哪能沒有傷亡和流血。做一個硬漢,來贏得尊重。
喬丹認準了禪師教練,挑選和影響著周圍的球員發揮,承擔比賽的責任,強烈的進取心和拼搏,90年代的籃球是屬於喬丹的,無與倫比的統治力和偏執的求勝欲。
皮蓬也是天賦極高的球員,成就非凡;相比來說我們這些平凡人和神之間又存在著多大距離的差距呢?這或許就是紀念片帶給人們的啟示,對照他人的人生歷程,找尋未來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