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都是相同的 | 情感生活
每當提起「奧黛麗·赫本」這個名字,人們都會毫不吝嗇地將所有美好的讚譽給她:「墜入人間的天使」、「唯一可以蓋過珠寶光芒的女人」、「20世紀最美麗的女性」......
從1929到1993,在64年的人生中,她的美麗和優雅令全世界為之折服。
不論是演藝事業還是慈善領域,她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似乎「完美」二字就是為她量身定做的標籤。
然而,「天使在人間」並不是一句讚美,天使到人間是受難。
真實的赫本,一生坎坷,一世悲情。
赫本出身顯赫。
1929年,赫本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
她的母親埃拉是荷蘭貴族,是阿諾德·范·海斯特拉男爵的女兒,他曾擔任荷蘭駐南美蘇利南皇家總督。
埃拉19歲那年嫁給了門當戶對的貴公子,生了兩個兒子後,於1925年離婚。
那可是1925年,埃拉可謂離經叛道。
離婚第二年,埃拉帶著兩個兒子嫁給了赫本的父親。
赫本父親是英國人。叫羅斯頓。
他英俊,瀟灑,家境富裕,家族一度極氣派。
兩人一見鍾情,很快在荷屬東印度群島巴達維亞舉行了婚禮,然後遷居歐洲,三年後,赫本出生。
然而六周後,她染上百日咳,差點喪命。
她曾說:「如果將來我要寫自傳,開頭會是這樣:1929年5月4日,我出生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六周後,我告別人世。」
據說當時赫本已停止呼吸,家人以為她已經走了,但奇蹟般地,她又活了過來。
然而之後並不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的故事。
在6歲之前,赫本應該是快樂的,家庭優渥,她跟著父母到處旅行,學會了五國語言:荷蘭語、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
幸福在她六歲那年終結,因為政治分歧(她的父親支持法西斯,而她的外祖父則反對),父親離家一去不回。
「我感覺天崩地裂......我6歲時,他就離開了我,讓我非常傷心。我受不了再也看不到他......可是,一天又一天,他再也沒回來。
父親離開了我,也讓我一生遠離了安全感。」
後來,父親要求她去英國讀書,母親帶著她來到英國,然而,從1936年-1939年,他去看望赫本的次數,不超過4次。
1939年6月,赫本的父母正式離婚,然後9月英德宣戰,母親帶著她回到一戰時的中立國荷蘭,以期望給她庇護,她就再也沒有見過父親。
再見已是20年後,他白髮蒼蒼,她名滿天下。
她遠遠地張開雙臂,想要擁抱他。他卻無動於衷。
她想要找回父愛,但他似乎從始至終,都未曾知道「女兒」二字的意義。
1981年,父親去世。她沒有去見他最後一面。
回到荷蘭後,赫本就讀於阿拉姆音樂學院,學習芭蕾舞,是學校的「明星學生」。
然而,很快,德國入侵了荷蘭,靜好歲月隨之終結,她的母親甚至給她改名埃達·范·海姆斯特拉,因為當時有一個英國名字很危險。
赫本回憶那段時光說:「如果我們知道阿納姆會被德國兵侵佔五年之久,我們一定會飲彈自殺。當時,我們以為噩夢下周就會結束,也許六個月後,或者明年——我們就是這樣一天天挨過來的。」
德國人想要海斯特拉男爵做事,男爵拒絕了,作為報復,1942年初,他們沒收了他的許多土地、房屋、銀行帳戶、股票、甚至珠寶。
德國士兵包圍了他位於Zijpendaal的大房子,他被迫搬遷到Velp和Oosterbeek小村莊的鄉間別墅。
赫本的姨丈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處以槍決,赫本同父異母的哥哥伊恩被送到德國柏林的勞教所,另一個哥哥亞歷克斯躲了起來,避免了同樣的命運。
姨丈死後,赫本和媽媽搬到了鄉下和外祖父一起居住。這時,她參加了荷蘭的抵抗運動,表演無聲舞蹈,為荷蘭抵抗運動籌集資金,傳送情報。
她親眼目睹荷蘭猶太人被送到集中營的情況,戰爭給她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創傷。
1944年9月,「市場花園」戰役打響,納粹的裝甲部隊開進,盟軍幾乎全軍覆沒。
十天後,盟軍戰敗,全城居民被迫撤離。「到處都是廢墟和炮火,我們在轟炸中倖存,又被迫離開......」
多年以後,赫本說:「我才十多歲,就已然明白人性的殘酷。」
他們躲進地下室裡避難。隨後,德國加劇了對荷蘭的糧食和燃料的封鎖,以至於荷蘭在1944年冬天發生了嚴重的饑荒。
在1944-1945年的冬天,有2萬荷蘭人死於飢餓。和其他人一樣,赫本一家不得不使用鬱金香鱗莖磨成麵粉來製作麵包。那個「飢餓的冬天」,也沒有柴火來取暖,那是一個非常絕望的時刻。
赫本幾乎死於飢餓,她的身體當時處於青春期,由於營養不良導致發育不良,一生都患有飲食失調症。她還得了貧血、呼吸系統問題和水腫,對她的身體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終於戰爭結束了,赫本和母親以及哥哥們搬到了阿姆斯特丹,開始進行芭蕾舞訓練。
由於家族在戰爭中損失慘重,過去的輝煌一去不復返,母親埃拉去富裕的家庭做廚師和管家來養育他們。
儘管赫本在芭蕾舞上很有天賦,可是由於戰時營養不良導致的後遺症,導致她芭蕾舞女演員的夢想無法實現,她決定專心表演。
1953年,24歲的赫本在《羅馬假日》中扮演第一個主演角色,飾演一個出逃的公主。讓她一夜之間從一朵山野間羞澀的雛菊變成了鎂光燈下耀眼的玫瑰。
她成了奧斯卡影后,登上了《時代》雜誌,迷倒了世界。
然而,事業的好運沒有給她帶來感情上的助力,反而成了她感情的絆腳石。
在拍攝《羅馬假日》的前夕,23歲的赫本與詹姆斯·漢森男爵訂婚。詹姆斯·漢森是一名出色的商人,他早先與赫本在倫敦相識,兩人一見鍾情。
幾個月後,她便宣布了與對方訂婚的消息,並且積極籌備結婚事宜、試穿婚紗,婚期也定了下來。
可是《羅馬假日》的成功,讓赫本越來越忙,男爵要求赫本放棄如日中天的事業,選擇歸隱在倫敦的莊園相夫教子。
赫本面臨著愛情和事業的選擇,陷入兩難的境地。正當她猶豫不決之時,漢森幫了她一把,他被抓出軌,身心俱疲的赫本隨即解除了婚約。
雖然遺憾,但赫本正值大好年華,未來註定有更合適的歸宿。
只是,她萬萬沒有想到,前方等待著自己卻是一個又一個噩夢。
隨著《羅馬假日》風靡全球,她成為無數男人心頭的白月光。
在她面前有排著隊的追求者,要麼是青年才俊,要麼是達官富豪。
可赫本卻令人大跌眼鏡的選擇了梅爾·費勒,一個比她年長12歲的二三線演員,先後與兩名女子有過三次婚姻,並且生了五個孩子。
費勒成熟、穩重的氣質俘獲了赫本的芳心,一年後,她不顧母親的反對,與費勒在瑞士盧採恩湖畔的一個小教堂舉行了婚禮。
缺乏安全感的赫本,渴望如父親一般的男人,從費勒身上,她看到了父親的影子:成熟、霸道、不可反抗。
然而在費勒成熟的表皮之下,隱藏的是他近乎變態的控制欲,赫本的衣食住行必須全部由他安排,根本不在乎赫本的意見和感受。
在他的」管理「下,身高1.7米的赫本體重掉到僅有42公斤。
赫本的經紀人曾說:「赫本已經不是赫本,她是梅爾的傀儡。」
他為赫本接劇本、改戲;赫本出席活動時,發言稿也全部由他制定,赫本宛如他的傳話筒,沒有權力表達內心最真切的想法。
他還幹涉赫本和紀梵希的友誼,瞞著赫本,讓經紀人把話帶給了紀梵希,要求紀梵希支付巨額的代言費。
可即便如此,赫本始終沒有責怪過他,在她心中,費勒之所以控制自己,是因為關心和愛。
不僅如此,赫本還意識到兩人名聲上的差距給費勒帶去了巨大壓力,費勒變得敏感、暴躁都是因為自己太受矚目。
於是她選擇刻意隱藏自己的光芒,甚至放話「沒有費勒的電影,我不會出演。」
這一次,在事業和婚姻面前,她選擇了婚姻,為的是維護費勒那顆自卑又自大的心。
他為赫本接的工作越來越多,令她壓力爆棚,從前一天抽一包煙,現在一天必須抽兩包,甚至三包。
她的厭食症加劇,整個人更加虛弱和瘦削。隨之而來的,她頻繁流產。
1955年2月,赫本以《龍鳳配》獲得奧斯卡提名。與此同時,她懷孕了,她非常激動,她特別想做母親。
可惜三個月以後,她忽然腹痛,流產了。她在床上躺了整整一個月,不聲,不響。
1959年1月,她再度懷孕。可她不得不前往墨西哥山脈中,拍攝《恩怨情天》,演一個印第安女孩。
28日,她騎在一匹沒有馬鞍的馬上,馬忽然受驚,前蹄高揚,把赫本彈向空中,又重重墜地。
她4根肋骨骨折,兩節脊椎嚴重受損,膝蓋嚴重受傷,醫生說:可能癱瘓。
但她只問了一句:「那麼孩子呢?」
一個月後,孩子再度流產。
當她第三次懷孕時,她休了一年假以防止再次流產。他們的兒子肖恩·赫本於1960年7月17日出生。
赫本第四次懷孕時,已經是36歲的高齡產婦,懷孕的過程讓她備受折磨、十分虛弱。
而就在她最需要照顧時,費勒沒有給予她溫暖和安慰,反倒是開始沾花惹草,劈腿了一名西班牙女演員。
在這段婚姻中,赫本為挽救他們的關係做了所能做的一切,儘管曾許下宏願,要為影視界眾眷屬樹立榜樣,與費勒白頭偕老,但是她終于堅持不下去了。
她終於意識到一個早已存在的事實,費勒對她的控制多於愛,白頭偕老夢完全只是一廂情願。
最終,他們宣布離婚。
13年的堅持,4次懷孕,3度流產,赫本的付出,最終換來的是痛苦、辜負和失敗。
1968年,赫本離婚後,她帶著療愈的目的,乘船前往希臘。在豪華遊輪上,她遇見安德烈·多蒂。
他是羅馬大學精神臨床學科的副主任,比赫本小9歲,但他身上承載著義大利人特有的浪漫情懷,詼諧幽默、熱情洋溢,讓深陷痛苦中的赫本被打動。
沒過多久,他們就閃婚了,婚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赫本就為多蒂誕下一子。赫本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所以她宣布息影,為了維護好這次婚姻。
在愛情和事業之間,她又一次選擇了愛情。
與此同時,多蒂不忠的苗頭也出現了。在赫本懷孕生產期間,他的緋聞層出不窮,記者拍到他頻繁出入夜場、酒店,與多名美女摟摟抱抱。
幾乎整個羅馬的人都知道多蒂不是一盞省油的燈,除了赫本。
固執的她始終相信,多蒂是忠於自己的,屢屢在媒體面前替丈夫開脫。
最為過火的一次,多蒂趁著赫本不在家,直接把美豔女郎帶回家。
當赫本回到家,目擊這讓她崩潰的一幕時,多蒂卻毫不在乎地說:「男人不該一結婚就終止自由的性生活,尤其義大利丈夫如果沒有幾個情人,豈不是讓別人笑話!」
就這樣的婚姻,赫本堅持了12年,終於在1982年,赫本與多蒂正式離婚。
1980年,赫本遇到了羅伯特·沃德斯。
他剛剛喪妻,她準備離婚。而羅伯特出生在荷蘭,也經歷過二戰,相似的來處,相似的成長,相似的痛苦,令她覺得:這是同類。
赫本說,她與他「一見如故」。他則對赫本說:「希望我的愛,不會造成你的負擔。因為我愛你,就要愛得自由自在。」
他們開始正式交往。此時,她第二任婚姻的離婚判決尚未下來。
冷嘲熱諷如山海,向他們撲來。
然而流言也好,非議也罷,於她,都是身外之物了。
她在乎的,無非膝下之子,枕邊之人,和平之邸,以及是否幫助了更多人。
晚年的時候,赫本將全部的精力投身於公益,羅伯特和她一起。
這一次,她沒有把愛情看得那麼重,經歷了兩次失敗婚姻的赫本,終於不再奢望一紙婚約,她和羅伯特一直沒有結婚。
雖然沒有結婚,但相濡以沫,心心相印。
1988年起赫本開始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他們的足跡,遍布索馬利亞、蘇丹、薩爾瓦多、孟加拉國、瓜地馬拉、肯亞…….等幾十個國家。
她募得幾千萬美元,以一己之力,拯救了無數孩子。
可惜,她的時間也不多了。
1993年1月20日奧黛麗·赫本因罕見的闌尾癌在瑞士家中病逝,享年63歲。
她曾說:「哪怕我明天就走了,我也會回顧……為悲傷、流產和父親的出走而喟嘆。」
在赫本的生命裡,父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赫本在前半生,用兩段錯誤的婚姻,去彌補童年時父愛的缺失。
在《天使在人間》一書中,赫本的兒子肖恩寫道:「在內心深處,赫本的情感始終處於一種十分饑渴的狀態。」
在兒子肖恩看來,從某種程度來說,晚年為慈善做出貢獻的母親,其實不光光是在回報社會,更是在自我救贖, 「唯有愛,才能癒合被愛所傷的傷口。」
當她的兒子問她有沒有什麼遺憾時,她說:「沒有,沒有什麼遺憾,我只是不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兒童在經受痛苦。」
這是她去世前最後說的一句話。
笑笑有話說:愛情應該是生活的錦上添花,而不是生活的唯一追求。你怎麼看?
關注「愛美、愛笑、愛生活」的正能量生活資訊號---【常笑生活】頭條號,小編會定期和大家分享美麗知識、娛樂八卦、生活趣事!傳播正能量,天天樂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