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豬八戒吃飯,那可真是西天路上的一大景觀,這位老兄不僅飯量奇大,而且消化速度也特別快。按說這樣的生理條件是不適合到西天取經的,但觀音菩薩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只好拉他來湊數,於是便出現了西天路上的饑荒問題。唐僧師徒幾人沿途的吃飯問題主要靠化緣的方式來解決,常常是有一頓沒一頓,吃了上頓想下頓,忍飢挨餓反倒是家常便飯。這在別人還沒什麼,忍一忍也就過去了,但對豬八戒來說,卻是無法排解的嚴重問題,一點都含糊不得的。 由此也就不難理解,他在更多的時間裡一直處於飢餓狀態,頭腦裡想得最多的自然也是吃飯問題。可以說,西天取經是伴隨著豬八戒的飢餓叫喊聲完成的。看過《西遊記》的讀者,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此。 豬八戒之所以如此能吃貪吃,是由其生理特點決定的,與人格、品行無關,也算不上什麼過錯。說起來這也是他本人粗心大意釀成的麻煩。原先在天上做天蓬元帥的時候,就沒聽說他有這個問題。 再說,那個時候就是飯量大些,以其在天庭顯赫的地位,也不用為飲食問題擔憂。但是,自從他調戲嫦娥、犯下嚴重的生活作風錯誤、投胎下凡之日起,吃飯問題也就隨之而來。溥儒繪《白骨精化女送香齋》本來豬八戒下凡時可以有更好的選擇,但他馬馬虎虎,連投胎這樣的大事都不認真,結果稀裡糊塗,「錯了道路,投在個母豬胎裡」,不僅弄得自己的相貌拿不出手,而且還引發了一個飯量奇大的新問題。這也怨不得別人,只能說是自作自受。就豬八戒在下界的新生活而言,可謂生來如此,這是小說展開故事的一個前提,對此也就沒有必要進行追究了。接下來一個讓人感興趣的問題是,豬八戒的飯量究竟有多大,大到什麼程度。據他的前嶽父高太公介紹,「一頓要吃三五鬥米飯;早間點心,也得百十個燒餅才夠」,並預言「若再吃葷酒,便是老拙這些家業田產之類,不上半年,就吃個罄淨」。連環畫《高老莊》封面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高太公的情況介紹是懷著偏見的,有些誇飾成分,他光看到豬八戒能吃,卻不講這位上門女婿是如何幫自己創家立業的。要知道豬八戒雖然能吃,但幹起活來可是一點都不含糊,「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既節約成本,又有成效,到哪裡去找這麼好的莊稼能手?真是得了便宜還賣乖。如果要真算帳的話,豬八戒為高太公創造的財富估計會遠遠超過他所消耗的,連沒有多少生活閱歷的書呆子唐僧都明白「只因他做得,所以吃得」這個道理,高太公難道還能看不出來?不過是看女婿不順眼,專挑壞的說罷了。電視劇《西遊記》中豬八戒劇照看看豬八戒本人對他的渾家是怎麼說的吧:「我得到了你家,雖是吃了些茶飯,卻也不曾白吃你的:我也曾替你家掃地通溝,搬磚運瓦,築土打牆,耕田耙地,種麥插秧,創家立業。如今你身上穿的錦,戴的金,四時有花果享用,八節有蔬菜烹煎。」 話說得理直氣壯。高太公之所以嫌棄豬八戒,不在飯量,而在他和常人不一樣,比如極為醜陋的相貌、騰雲駕霧的神通等等,「壞了我多少清名,疏了我多少親眷」,說白了,不過是無法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說起來這位高太公頗有些卸磨殺驢的用意在,也不是什麼好東西。 豬八戒的飯量到底有多大,不能光聽高太公的一面之辭,還得看作品的具體描寫。按說將豬八戒吃飽肚子的那頓飯認真統計一番,自不難解決這一問題。郵票《豬八戒拜師》不過說起來也真夠可憐的,取經路上,大部分時間穿行在崇山峻岭、窮鄉僻壤間,在這樣的地方能有口飯吃就算不錯了,想吃頓飽飯,對豬八戒這種大食量的主兒來說只能是一種奢想,除非到了那些富足的大戶人家或繁華的大都市裡。 好在十幾年間還有幾次填飽肚子的機會,比如在陳家莊幫人消災,吃頓飽飯當不成問題,用孫悟空的話,是「蒸上五鬥米的飯,整治些好素菜」。 在女兒國赴宴,沒有吃不飽的道理;在祭賽國捉妖有功,吃了頓盛宴。 過七絕山稀柿衕口,豬八戒立了大功,孫悟空安排的夥食是「辦得兩石米的乾飯,再做些蒸餅饃饃來」,不吃飽飯,如此臭而髒的笨活兒、苦活兒是幹不好的。川劇《朱紫國》海報在鳳仙郡沾孫悟空求雨的光,在金平府剿除了三個犀牛精,總算過了幾天「一日筵,二日宴;今日酬,明日謝」,「這家酬,那家請」的幸福生活。 總的一個規律是,離西天越近,豬八戒吃飽飯的機會越多,這也算是對其取經苦行的一種回報吧。 這麼一數,豬八戒吃飽飯的次數好象還不少,但要知道,西天取經整整用了十四年,十四年中,按一般人的飲食習慣,每天三頓飯,總共得吃多少頓飯? 把豬八戒吃飽飯的次數放在這個大背景下來看,就會發現,平均算來,這位老兄每年也沒吃過幾頓飽飯,大部分時間還是餓著肚子的。包蕾著《豬八戒新傳》對這位食量奇大、消化功能十分發達的老兄來說,著實是不容易。明乎此,對他西天路上念念不忘吃飯的可憐相,也就可以理解和同情了。俗話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話用在豬八戒身上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雖然作品中有不少豬八戒吃飽飯的描寫,但大多泛泛而談,到底這位老兄能吃多少,還真不好精確計算。他有時的飯量顯然要超過高太公所言,這大概是其飢餓數天後的超水平發揮,其正常的食量恐怕只能依高太公說的為準,再扣除些水分,畢竟他和豬八戒在一起生活了幾年,對其情況比較了解。華君武繪《豬八戒吃西瓜》其實,豬八戒不光是食量大,其胃口之好,吃飯速度之快也是毫不含糊的,堪稱一絕,別說現實生活中,就是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裡也很難再找到第二例,可謂空前絕後。那種極為誇張的吃相常常看得人家目瞪口呆,其吃飯動作在本人是滿足生理需要,但在其他人的眼裡,卻是一場頗具觀賞價值的表演。 無論到了哪裡,只要豬八戒旁若無人地一開吃,不管別人在幹什麼,最吸引人眼球的絕對是他,這個風頭是誰都搶不過去的。剪紙《豬八戒》
三藏就合掌諷起齋經。八戒早已吞了一碗。長老的幾句經還未了,那呆子又吃彀三碗。行者道:「這個饢糠!好道湯著餓鬼了!」那老王倒也知趣,見他吃得快,道:「這個長老,想著實餓了,快添飯來。」
那呆子真箇食腸大:看他不抬頭,一連就吃有十數碗。三藏、行者俱各吃不上兩碗。呆子不住,便還吃哩。老王道:「倉卒無餚,不敢苦勸,請再進一筋。」
三藏、行者俱道:「彀了。」八戒道:「老兒滴答甚麼,誰和你發課,說甚麼五爻六爻;有飯只管添將來就是。」呆子一頓,把他一家子飯都吃得罄盡,還只說才得半飽。
唐長老舉起筯來,先念一卷啟齋經。那呆子一則有些急吞,二來有些餓了,那裡等唐僧經完,拿過紅漆木碗來,把一碗白米飯,撲的丟下口去,就了了。
旁邊小的道:「這位老爺忒沒算計,不籠饅頭,怎的把飯籠了,卻不汙了衣服?」八戒笑道:「不曾籠,吃了。」小的道:「你不曾舉口,怎麼就吃了?」八戒道:「兒子們便說謊!分明吃了;不信,再吃與你看。」
那小的們,又端了碗,盛一碗遞與八戒。呆子幌一幌,又丟下口去就了了。眾僮僕見了道:「爺爺呀!你是『磨磚砌的喉嚨,著實又光又溜!』」
那唐僧一卷經還未完,他已五六碗過手了。然後卻才同舉筯,一齊吃齋。呆子不論米飯面飯,果品閒食,只情一撈亂噇,口裡還嚷:「添飯!添飯!」
那八戒那管好歹,放開肚子,只情吃起。也不管甚麼玉屑米飯、蒸餅、糖糕、蘑菇、香蕈、筍芽、木耳、黃花菜、石花菜、紫菜、蔓菁、芋頭、蘿菔、山藥、黃精,一骨辣噇了個罄盡。喝了五七杯酒,口裡嚷道:「看添換來!拿大觥來!」
皮影豬八戒見過吃飯的,但沒見過這樣吃飯的。上述這些描寫真應該給當今那些這也不吃,那也不吃的孩子們看一看,甚至讓他們背誦默寫下來,讓整天挑食的他們看看什麼叫飢餓狀態。取經大功告成,按功行賞,豬八戒被封為淨壇使者,終於得了個天天吃飽肚子的肥缺,按說正好可以利用這一良機,彌補一下十四年苦行帶來的缺憾。但令人遺憾的是,此時的豬八戒功德圓滿,竟然「不知怎麼,脾胃一時就弱了」。 「那時節吃得,卻沒人家連請十請;今日吃不得,卻一家不了,又是一家」。聽到豬八戒的這番表白,感到的不僅僅是遺憾,還頗有些辛酸。 這就是豬八戒的人生,一種富有戲劇性但荒誕至極的人生。
編輯整理 | 西遊記學刊
文章來源 | 中國西遊記文化研究會學術研究中心
徵稿郵箱 | xkzg@xiyoujiwenhua.org.cn
徵稿郵箱 | xiyoujixuekan@qq.com
聲明 :我們致力保護作者版權,部分圖片來自網際網路,無法核實出處,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