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清明,是祭奠逝去親人的日子。
有一句經常用來安慰生者的話:節哀順變。
人們幾乎總是把重點放在前兩個字上,同時也幾乎總是將它誤解為「要節制哀傷」的意思,於是「謠言」愈演愈烈,更加固了人們對體驗、流露悲傷的禁忌。
「節哀順變」原文出自《禮記》:
節哀,順變也。
——節哀的意思,就是「順變」。
或者說,有「順變」的心態,當/方可「節」哀——而不是現代的用法暗示的:先「節」哀,而後順變。
當親人離世,「變」的是什麼?
對生者來說,除了日常生活的改變,最能切身體驗到的變化,當然是情緒。而最直接的情緒,當然就是——悲傷。
所以先要「順」的「變」,是悲傷這種狀態。而不是反過來,克制、壓制自己的悲傷,去順應外在的事務處理——這完全是本末倒置。
許多現代人覺得古人迂腐愚昧,實際上是自己道聽途說,不求甚解地相信了許多以訛傳訛的歪理。古代複雜的葬儀,其實都是在給生者提供充分的悲傷、哀悼的過程,在逐漸適應日常生活變化的同時,也慢慢消化著悲痛的情緒——現代心理學總結出的規律,前人其實是早就明白、並且一直在踐行的。
《禮記》中還引用了子路的一段話:
「吾聞諸夫子: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
這話概括起來的意思就是:當外在的規儀和真實的情感有衝突時,情感優先——你看多「人本」啊!
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常常可以見到,許多當事人在重要的人過世之後,久久無法從喪失的悲痛中恢復。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人,就是弄錯了「順變」和「節哀」的順序,在該悲傷的時候人為地克制,結果打斷、擾亂了正常的情緒過程,反而使原本可以自然消散的「悲傷」,逐漸積鬱成了綿延不斷的「痛苦」……
順變節哀的關鍵字不是「節」,而是「順」。
想哭的時候不讓自己哭,那是「逆」,結果只能是想「節」也節不了;
想哭的時候哭,就是順——而後「哀」自「節」。
預告:本文是個「番外篇」,正題篇幅太長於是單獨發布。這兩天有時間了再完成正文,標題是——如何走出喪親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