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非常快,且多存在飲食不規律的問題,比如三餐不固定、吃飯過快、暴飲暴食等都是常見問題,久而久之慢性胃病也因此找上了自己,在眾多慢性胃病中以「胃潰瘍」尤為多見,它也是消化道潰瘍的主要代表。
很多人都誤認為消化道潰瘍就是特指的「胃潰瘍」,其實消化道潰瘍包括了多個種類,除了胃潰瘍之外,十二指腸潰瘍也是常見種類。由於其和胃緊近,所以很多患者在病發後,都會誤認為自己是患上了胃病,從而忽視了對十二指腸潰瘍的檢查和治療。
臨床認為十二指腸潰瘍出現的因素,主要是由於大腦皮質接收到了外界不良刺激信號,導致胃以及十二指腸的腸壁血管疾病出現痙攣,導致黏膜抵抗力降低,最終引發了潰瘍。
雖然這二者都是由胃酸刺激黏膜引發的病變,但症狀上卻有明顯不同:
疼痛差異:飢餓疼痛是十二指腸的主要表現,其他症狀並不明顯,而且常因發病年齡不同,症狀也會有所差異。
比如出現在兒童身上的十二指腸潰瘍,多以嘔吐為主;
而老年人由於胃酸分泌減少,對黏膜刺激性降低,即便是出現了消化道出血,也可能沒有疼痛症狀。
但胃潰瘍則不相同,它基本上沒有年齡的差異。無論是在哪一年齡段出現胃潰瘍,都會有疼痛症狀表現,主要是以鈍痛或灼痛為主。
疼痛時間:十二指腸多是在空腹時間疼痛,夜間疼痛也相對明顯。而胃潰瘍一般是出現在餐後1小時左右,經過1-2小時後症狀逐漸緩解。除此外,胃潰瘍還可出現腹痛、噁心反酸、噯氣等多個反應。
疼痛部位:十二指腸潰瘍一般疼痛部位多集中在肚臍上方或偏右部位,且可出現壓痛情況。而胃潰瘍則是集中在上腹正中或偏左部位,有壓痛出現。
目前臨床上對十二指腸的潰瘍,除了要結合患者症狀外,最佳的方式就是胃鏡檢查。胃鏡是內窺鏡方式,它能有效發現存在於胃內、十二指腸的潰瘍,是臨床診斷不能缺少的項目。在確診為十二指腸潰瘍後,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調整:
規律飲食:每日以易消化的軟性食物為主,可少量多餐,當症狀逐漸緩解後即可正常飲食,但是也應保持七分飽的規律,對不好消化的食物應儘快避免;
保持營養均衡:患者在治療期間應補充大量蛋白質以及豐富的維生素,比如雞蛋、牛奶、豆製品、蔬菜和水果等,但對脂肪類食物進食不已過多。因為脂肪會刺激膽囊收縮素的分泌,抑制胃排空,導致胃酸分泌過多。
細嚼慢咽:咀嚼能刺激唾液的分泌,且能充分將食物打碎,減少胃的消化壓力。而且,唾液在進入胃內後,不僅能中和胃酸,保護十二指腸黏膜,同時其含有的表皮生長因子,還能抑制胃酸分泌、促進黏膜再生。
最後還要提醒大家,雖然十二指腸潰瘍癌變的機率非常低,但是其對身體造成的傷害也不能忽視,後期可造成十二指腸穿孔、消化道出血等問題。所以應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按時服用藥物促進黏膜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