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下旬義大利疫情爆發之時,正值芬蘭的滑雪假。
先是芬蘭南部2月17-21號這一周放假,緊接著是芬蘭中部和北部2月24-28號這一周放假。
放眼看北歐其他國家,也在同一時間段放公共假期。瑞典是運動假,丹麥是滑雪假,挪威、冰島也是滑雪假。
於是,2月下旬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波北歐人去南歐義大利度假、滑雪曬太陽。大多數北歐父母仍然像往年一樣,帶孩子出去玩、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度假,其中就包括正在爆發疫情的義大利北部。
2月底,這些北歐家庭陸續歸來。出事了。。。。。。
1
北歐「一個也不能少」
先看最嚴重的瑞典。截止3月6號上午,瑞典已確診人數94位,有一半在斯德哥爾摩。
(圖片來自網絡)
可以看出,跟芬蘭一樣,瑞典國內的首例新冠患者確診於1月31日,是來自中國的旅行者。在此之後二十餘天,感染人數為零。
直到2月26日突然爆發,時間線也跟芬蘭一樣。
丹麥首例是在2月27日,義大利義大利還是義大利輸出。也是類似流程。
挪威首例是在2月26日,也是從義大利度假回來。
冰島首例是在2月28日,仍然是義大利度假回來。
看來全球疫情升級,沒有減退北歐人的度假熱情。真佛系。
截至3月6號,北歐疫情匯總如下:
北歐5國
同時淪陷,攜手共進。
真愛兄弟國,
齊肩戰疫。
目前,芬蘭和丹麥確診人數是15、20人,不能說明這兩國不嚴重。大概率的原因是,這兩國政府在控制被測試人數。
在芬蘭,必須同時滿足下面兩個要素,官方才同意你被檢測:
1)出現症狀;
2)從疫區回來(疫區包括中國、義大利、韓國、伊朗、日本),或跟確診人員有密集接觸。
這等於說:
1)如果你從義大利回來,沒出現症狀,則不讓檢測;
2)如果你出現症狀,不是從疫區回來,或沒有跟確診人員接觸,也不讓檢測。
好吧。我們目前能做的,就是自救。用自己的雙手做好自我和家人保護,這才是王道。
2
芬蘭疫情發展圖
3月5號上午,芬蘭官方集中發布又有5位確診。6號上午,再確診3位。一共15位了。
一個多星期時間,芬蘭新增14位患者都跟義大利度假有關。看下圖:
1月28日,確診1號
一位來自武漢的旅行者,32歲女性。1月28日在芬蘭北部確診。已於2月5日出院,後續離開芬蘭。
2月26日,確診2號,赫爾辛基
首位芬蘭人確診。
2月17-21號這一周是芬蘭南部的滑雪假。這位確診病患是一位芬蘭女性,她於2月23日從義大利米蘭抵達芬蘭。在家觀察了兩天後,她主動打電話給醫院求醫,於2月26日下午確診,為確診2號。
她密集接觸的人有兩位
其中一位3月1號被確診,為確診4號。
2月28日,確診3號,赫爾辛基
第二位從義大利米蘭回來的芬蘭人被確診,為確診3號。
她密集接觸的人有15位
其中1/15是一位退休老人,3月1號被確診,為確診5號。他並沒有密集接觸的人。
另1/15是一位6年級孩子,3月1號被確診,為確診6號。這個孩子密集接觸的人有130位
另1/15是一位工作男性,3月2號確診,為確診7號。官方未公布密集接觸人群。
另1/15是一位工作女性,3月5號確診,為確診8號。官方未公布密集接觸人群。
3月5號,確診9號,赫爾辛基
一位工作男性,義大利度假回來。
3月5號,確診10號,赫爾辛基
一位工作男性,義大利度假回來。
3月5日,確診11號,海門琳娜
一個孩子,為確診11號。他們全家這周二從義大利度假回來,周二當天便去做了檢測。
他密集接觸的人群,至少他們全家
????
3月5日,確診12號,坦佩雷
一位44歲男性,義大利回來。為確診12號。
他密切接觸的人有3位
3月6日,確診13號,South Karelia
從義大利度假回來,為確診13號。目前在家隔離。
他密集接觸的人群有三位
3月6日,確診14號,赫爾辛基
一位工作男性,義大利度假回來,為確診14號。目前在家隔離。
有密切接觸人群,但沒公布數量。
3月6日,確診15號,Northern Ostrobothnia
從疫區(中國、義大利、伊朗、韓國、日本)回來,為確診15號。目前在家隔離。
後續:
因密切接觸被要求在家隔離的人數越來越多,包括確診患者也是在家隔離。
3
中國疫情SARS化處理
VS 北歐疫情流感化處理
看著中國政府舉國上下防控疫情:高管控、高隔離、高度言論引導。
再轉眼看北歐人,大家聚在咖啡廳聊疫情是啥,不急不躁。喝杯咖啡,說說想法。根本不覺得這是大事,畢竟致死率不及流感。
病災面前,自然選擇,適者生存,全靠個人免疫力。這或許是北歐人淡定的內核。
北歐幾國的官方做法也是如出一轍:
芬蘭政府:家裡如果有人被官方要求在家隔離,他們的父母、親屬、同居人員可以自由活動,去上班、去上學、去任何地方。官方認為被確診學校過個周末,還可以照常上課。
瑞典政府:「把健康的學生們關在家裡並不是一個有效的措施。健康的孩子們並沒有傳播病毒的風險。目前爆發的疫情還沒有與學校的學生們相關的例子。」即使接觸確診人員,要不要隔離全憑自願。
跟中國政府「緊」、「控」的應對舉措一對比,北歐政府的舉措顯得「無腦」、鬆懈。這種落差,讓很多在歐華人一時難以接受。
打個比喻,中國政府在新冠病毒病毒這張考卷上,拿出了10分的態度和努力。一看北歐,才6分。
我想這6分不是因為北歐政府「無腦」,也不是因為他們疫情數據掌控不足。
而是因為北歐和中國的不同,制度、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不同,帶來不同國家在應對疫病的能力、方式和效果上呈現出差異。
這些不同統稱為文化差異吧,決定一個國家在應對重大疫病時的能力、方式、效果存在差異。
4
疫情之下,
北歐和中國的文化差異
在芬蘭生活多年,我對芬蘭政府的公信力一直有信心。
我們要相信芬蘭政府是好人,真清廉。至少芬蘭/北歐政府為人民服務的水平已經是人類目前所能達到的最高高度了。
如果連北歐這樣的政府我們都不相信,雖然它也不完美,那這世界上真的沒有可信賴的政府了。
但是,好人也有力不從心的時候。
好人應對重大疫病的能力、方式和效果受很多因素制約。可以從下面四大因素來看北歐人佛性防疫背後,以及北歐和中國的文化差異:
一、人口居住和聚集方式
中國人口密集,一千平方米的土地上有145個人。芬蘭是多少呢?是一千平方米的土地上才16個人,人口密度極低。在北歐,人與人之間真的是「天然隔離」。
中國家庭喜歡幾代同堂,春節前後喜歡家庭聚集,很容易造成家庭型傳染病。但是北歐人,不僅年輕夫妻不跟父輩同住,孩子到18歲後也是搬出去自己租房住。
至於居住的房子,要麼是別墅,天然隔離。要麼是公寓樓,是沒有中國小區那樣的封閉式管理的,更沒有小區大門,最多每棟樓下的門是需要住戶鑰匙才可以打開。
二、衛生習慣和公共衛生意識
芬蘭從幼兒園開始就培養孩子勤洗手的習慣,戶外活動結束後,先洗手才能去吃飯。我家孩子3歲4個月,平時從幼兒園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脫衣服、洗手。
芬蘭公共場所相對衛生、乾淨,幾乎每處都會放洗手液。所以在疫病出現後,芬蘭官方就新冠肺炎的通知:不是戴口罩,是要勤洗手。因為對本地人而言,戴口罩是得病的象徵,是防止飛沫傳染給他人。
幾乎每個芬蘭人都知道,打噴嚏和咳嗽時,正確的做法不是用手捂住嘴巴,因為手會碰觸很多東西,傳染給他人。而是要用手肘處的衣服捂著口鼻,以免飛沫亂飛。
平時能夠做到這樣的公共衛生意識,得益於芬蘭國民的高素質。畢竟25-64歲的芬蘭人,有44%受過高等教育(OECD)。
三、醫療規模和資源
在芬蘭,平時去看個小病都要排隊幾小時,或是要預約到幾周以後。可想而知,重大疫情真的來了,人均能有多少資源。醫護人員數目,床位數目、醫療設備、藥品等等都是問題。
還有,像芬蘭這樣的小國家是否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應對機制。通常而言,沒有重大疫病經歷的國家也就缺乏相應機制。中國乃至WHO的應對體系都是在SARS之後建立起來的。如果缺乏這方面的經驗,應對機制肯定落後。
我想芬蘭政府前期的應對措施,可能是需要時間來準備、來調動資源。今天芬蘭政府已經開始徵用賓館來作為隔離房間了,各地政府也在當地對醫學隔離場所進行調研。
四、經濟結構和電商發展
芬蘭當下不能採取隔離,還有經濟因素。依靠人際互動的經濟模式,一旦隔離會給芬蘭企業帶來重創。
不像中國到處手機支付、電商、外賣,大大減少了消費者和企業之間的接觸。這在歐洲國家根本實現不了。
說了這麼多,我們還是要相信芬蘭政府和北歐國家的做法不過是他們考慮到國家經濟發展、社會制度、醫療規模和資源等等因素後,作出他們認為的當下最優解。
政府需要時間。逐漸防護升級。
我們市民繼續做好自我防護。
留言告訴我,你怎麼想?
——NEVER END——
《疫情之下,試讀懂芬蘭和北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