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後,立馬甩下書包,跑出去和青梅竹馬在樹林中玩跳皮筋,亦或者和自己的髮小去掏鳥窩和挖龍蝦洞。等到媽媽滿世界拿著掃帚喊自己吃飯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玩的時間有點久了。
人在娛樂中往往會忘卻時間,尤其是兒童。
在物資缺乏的童年,玩遊戲能邀到人就是最大的開心。而如何能邀到更多的夥伴就和遊戲的內容有關了。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那些童年時期玩過的遊戲,到現在你還能記住幾個?
跳皮筋
一根六米到十米之間的彈性皮筋,將其頭尾扣住變成一個圈。這樣跳皮筋的主要道具就準備好了。接下來加上自己至少再找兩個人才能開始這個遊戲。兩個人當柱子,一個人跳。
跳皮筋一般也是有等級和關卡的,各地關卡不一樣,筆者童年時玩的就是腳腕——膝蓋——腰——脖子——大舉(手舉到最高)。尤其是大舉,那更是非常人所不能及,必須保證身輕如燕且極度靈活才能勾上這麼高的皮筋,經常有很多小夥伴就卡在大舉上,失敗之後只能輪換到下一個人。
當然這麼跳皮筋未免顯得單調了,要知道跳皮筋界也是有規矩和技巧的,這就是著名的「三分靠體力,七分靠口訣」。這個口訣就是跳皮筋時唱的兒歌——「馬蘭開花二十一……」具體的口訣已經忘得差不多了,有直到的讀者朋友們可以在評論區評論一下讓筆者漲漲知識。
打沙包
取八片方形的碎布,將其縫成一個正方體,在最後的時候留一個小孔,注入沙子,最後封死。這就是打沙包的主要道具——沙包。小時候男孩子最喜歡玩這種遊戲,但是縫沙包大部分都不會,這時候如果有個姐姐那就能顯示出優勢了。
沙包準備好之後也是需要有至少三個人才能玩這個遊戲。左右畫兩條線,將被扔的人限制在區域內,踩線或者過線就輸。前後各一位扔沙包的人,他們的職責就是想盡辦法將沙包扔到中間被扔的人身上。中間被扔的人可以在區域內來回躲避,但只要被沙包碰到一點就算輸。
這樣的遊戲對於瘦人或者活動靈敏的人簡直是易如反掌,所以後來又在打沙包上面增加了兩項規定,那就是前後扔沙包的人如果接住了對面扔的沙包,就可以將中間躲避的人進行「定身」一回合。但如果沙包被中間的人搶先接住,那中間躲避的人就增加「一條命」。
反正筆者小時候很少增加過「命」,反倒是臉經常被扔中。
抓沙包
抓沙包是遊戲的名稱,包括但不僅限於沙包這一種,比如常見的還有抓橢圓石子,抓泥塊等。
這種遊戲曾經在《武林外傳》中出現過,具體的玩法就是取五個相同的小物品,要求是圓潤或者好一手掌握的,像五個小仙人球肯定不成。另外人數需要在兩個及以上,最少兩個。
準備完畢之後,一人開始遊戲:第一關是將五個小物品隨機拋在地面上,然後拿出一個小物品向上空扔,在第一個小物品掉落下來之前,必須同時在地上再抓取一個小物品,緊跟著還要接住掉下來的第一個物品。如此反覆,直到全部抓完就可以晉級第二關。第二關是和第一關差不多,不過難度增加了,要求一次性抓兩個。第三關是先抓一個,再抓三個。第四關是一次性抓完四個。
難度依次增加,在抓沙包遊戲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遊戲全過程當中只能使用一隻手。違規判負,沒抓住或者沒接住判負,在抓的時候觸碰了目標以外的物品也判負。
跳房子
跳房子是風靡南北,流傳度最廣的童年遊戲之一。難度最高,身體協調性要求最高。
跳房子一般是不需要什麼道具的。只需要在地上畫出組成高樓的小格子,常見的畫法有2+1+2+1+2+1房子和5*5房子。
第一種的玩法是,碰到2即兩個格子時用雙腳佔據格子,碰到1即一個格子的時候用單腳佔據,如此這般。在通過的時候一定要快速且靈敏。如果中途單雙腳出現錯誤或者踩線即判負,反之順利通關的話,就可以背對著「房子」向後扔泥塊,泥塊佔據的格子就是你的「領地」,別人不能踩碰,需要隔著跳過去。這種獎勵的前提是得扔準。
第一種獎勵太難,很多人通關以後都扔不到格子內。所以第二種跳法應運而生。
第二種的玩法是:單腳通過格子,按照蛇形的方向跳格子。勝利之後可以扔泥塊佔據格子,別人通過只能單腳跳過去。幸運的話,你可以佔據連續的格子,讓別人無法跳躍而認輸。不幸運的話,那可能會重複扔進自己的「領地」而使「領地」消失。
還有一些繞鐵圈,捉迷藏之類的童年遊戲因為篇幅的緣故沒有寫,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們可以在評論區評論自己童年玩過的不同類型的遊戲,看有沒有別的人和你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