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部《財迷》在網絡上映,可惜反響並不好,於是又贏來了一波「罵聲」。
其實客觀點說,這部影片並沒有網上大部分人所說的那麼不能讓人接受。
我談談個人觀點,看看網友們是否認同:
1.該影片核心價值觀沒問題,雖然是一部喜劇片,但是後半部分也是有著正能量的引導,所以哪怕劇情一般,不值得故意抹黑。
2.該劇雖然有著西遊師徒四人合作的宣傳,但是那也是是實實在在的師徒四人組,並非虛假,他們有這個資格來以此作為宣傳亮點。
3.劇情中並沒有捆綁《西遊記》的表現,開頭六小齡童有一段猴棒彩蛋,但是整個劇情中,並沒有提及西遊記等內容。
整體來說,這部電影評分不高,甚至可以說是失敗的,但那主要是劇情上的原因,絲毫不應該因此而去批評演員,甚至上綱上線到個人道德問題。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網絡上興起了批評「六小齡童」個人的言論。
其實在我看來,很多言論都是不客觀的,有失公允。正所謂站得越高,摔得越狠。
主要還是因為六小齡童的「齊天大聖孫悟空」形象深入人心,所以我們對於他的要求太高了點,從兒時「無所不能」的偶像印象,到成年後發現其個人也有不完美的地方,於是形象徹底崩塌,造成了一種反差的錯覺,「這個人原來如此不堪!」
事實上,還真沒有,沒有哪一個人是完美的,六小齡童也並不完美,但是說他有多不好真的有點過了。
不捧不踩,咱們來回顧一下一些主要輿論點,合理不合理,廣大網友們說的算。
在我的印象中,大眾對六小齡童的第一次集體「聲討」大概就是評價《大話西遊》事件吧。具體時間不詳,《大話西遊》1995年開始上映的,但是火起來大概在97年之後。所以應該也是這個時間段以後吧。
六小齡童在採訪中談到這部電影裡面的孫悟空,曾當眾說到「孫悟空和白骨精都談起戀愛來,人妖不分,是非顛倒,這樣的一些內容,尤其對我們年輕的觀眾不利。」甚至有提到「有辱國粹」。
對此事我有幾點個人見解:
1.當時年代背景,惡搞古代文化名人或者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影片,小說等等都還沒有發展起來,所以在當時背景下,無論是拍電影還是電視劇大部分都是忠於原著人物形象的。
孫悟空作為齊天大聖,在我國文化史上的印象應該就是「降妖除魔」,「維護正義」的那種「齊天大聖」,而周的電影跟原著形象不符,是事實,並沒有錯,六小齡童本人作為將「孫悟空」形象發揚光大的一份子,站在他的立場,這麼說其實不無道理。
前些年網絡小說興起,因為金庸的武俠知名度高,所以有很多同人小說,這些小說前期是借鑑了金庸武俠人物的熱點,如果寫的好,後期還能為這些武俠人物增添光彩,也算是有利有弊。然而發生過一個糾紛,金庸將一位網絡小說作者給告上了法庭,就是侵權。事實上侵權金庸作品的人不知凡幾,可是為什麼單單告了這麼一個作者呢?主要是就是「惡搞」,同人的小說中的形象顛覆了金庸作品中原本的形象。對於作者來說,小說中的主角相當於自己帶孩子,被人喜歡是當然好,但是別人惡搞,那「父母」當然受不了。
雖然《西遊記》不是六小齡童的,但是六小齡童本身對西遊記的熱衷,熱愛程度絲毫不下於原著作者,也許有利益關係,但絕對否認不了他的熱愛本性。
所以當時批評的言論其實是情有可原的。
2.《大話西遊》是一部很成功的愛情片。
劇情,表演,各方面來說,這部電影都很成功,所以獲得觀眾的喜愛。
於是「愛屋及烏」之下,對於一切負面言論都是抱著「痛恨」的態度,這樣一來,六小齡童本來言論就被無限放大,觀眾對他的不喜歡程度也是同樣放大。
觀眾對六小齡童的另一大熱議就是,在江蘇淮安的吳承恩故居裡面,發現了大量的六小齡童照片,讓網友們覺得喧賓奪主。
對於此事,官方曾經有個答覆,吳承恩故居紀念館的說法是,該紀念館本身由吳承恩故居本體,吳承恩生平陳列廳,猴王世家藝術館三部分組成。而六小齡童的照片是出現在門口作為宣傳,形象大使的身份,幫助提高知名度的目的,並且六小齡童本人還為紀念館捐贈了一千多件展品。
六小齡童本人也回應過,他無償捐贈展品,但是分文未取。
就我個人來看,吳承恩是明朝人,當今的紀念館也是後人修建的,並非如果近代史上的如同魯迅故居一般真實存在。這種紀念館跟旅遊景點類似,作為將《西遊記》發揚光大的其中一員,在現代也是很具有影響力的六小齡童,照片出現在宣傳位置,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也是互相成就的一種吧。
「將吳承恩故居據為私有」實在是一種有點過分的說法。因為是不是私有,這些都是有國家法律存在的,不是自己說了就能算,這最多算是一種商業行為。否則的話,明星作為形象大使出現在商品上,那麼他們是否將商品據為私有了呢?
前半部分其實同第一個話題類似,就不多說了,我們主要談談第二個論點。
很多人說他「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一方面批判他人惡搞西遊,自己卻經常以「孫悟空」的形象自居來進行商演等活動。
對於這種做法,我個人是並不欣賞的。但是,我覺得還是可以理解吧。
主要原因有3點:
1.外人能做,我這個「內人」如何不能?
《西遊記》是中華傳統文化,是古代中國人文化的結晶,不屬於任何個人所有,吳承恩哪怕是作者,也只能說佔據大部分功勞。傳承文化靠的是千千萬萬的中國人。
86版《西遊記》將古代文化傳遞到千千萬萬普通人眼中,對這個文化本身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作為其中的一員,還是比較有影響力的一員,六小齡童以「有功人員」來自我定位,只要不影響社會,其實也無不可。
在此情況下,誰都無法反對他人消費《西遊記》,所以開始六小齡童哪怕再不滿,也只能發表一些言論,表達自己的情緒,卻不能實際做什麼。
消費《西遊記》已經成為事實,也成為一種潮流,在此基礎上,別人對西遊記毫無貢獻都能消費,那麼還有點貢獻的六小齡童為何不能呢?
所以說,他也是有這個權利的。
2.思想的轉變是因為時代在變化
雖然有點前後言行不一,但是那是因為時代變化太快,以前他發表言論的時候是很少有人來「消費西遊記」,所以他希望盡力去阻止這種現象。
但是時代發展太快,「惡搞」或者說「藝術化」這些歷史形象已經成為潮流,那麼不能阻止,就應該去適應,去主動融入其中,這才是符合歷史進化的潮流。
3.六小齡童只是個演員,有權利去利用自己的優勢接一些演藝活動,只要活動不違法,不違背社會道德,都是他的自由。
不踩不捧的說,六小齡童的孫悟空形象還是對《西遊記》文化的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不應該以求全責備的心態來對待老藝術家,更多的是一些寬容和理解。
據我所知,老藝術家在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等災情前面,都有捐款以及其他行為來做公益為國家盡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既沒有違法亂紀,也沒有負面緋聞滿天飛,而是致力於宣揚正能量,這樣的老藝術家就已經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