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ric Kohn
編譯:易二三
校對:陳思航
來源:Indiewire
很少有演員能像希亞·拉博夫這樣,引發如此程度的好奇和疑惑,且對他的電影生涯影響甚少。因公共場合酗酒遭逮捕和各種關於紙袋的行為藝術,拉博夫的名聲也每況愈下,但似乎也無礙他冒險且內容充實的影片的質量。
如今,拉博夫在工作和公眾場合的諸多方面產生了非常奇妙的碰撞。
《寶貝男孩》是希亞·拉博夫擔任編劇的一部半自傳性電影。這部影片關於他備受困擾的少年時代,以及在施虐父親的魔爪下艱難度過青春期——父親這一性格豐滿的角色由拉博夫自己飾演,有著令人不安的大男子氣概,但這只是電影裡些許的錯位和巧合之一。
《寶貝男孩》希亞·拉博夫妝發過程
《寶貝男孩》是表現主義紀錄片導演阿爾瑪·哈勒的劇情片首秀,影片得益於她敏銳的觀察力,即使是將真實生活中的創傷轉化為傳統的敘事情節。
然而,縱然《寶貝男孩》選取了傳統的傷痛童年式的敘事結構,它仍然在第一個鏡頭就表達了更深的解讀意味:2005年的希亞·拉博夫——片中角色更名為奧蒂斯(盧卡斯·赫奇斯 飾)——在一部好萊塢大製作中拍攝一些爆炸特效的戲,這部戲想當然就是《變形金剛》。
在一組密集的蒙太奇中,我們看到奧蒂斯的行程爆滿,沉溺於喝酒和搭訕,整個過程中他一言未發,然後就發生了事故、被扭送進警察局、進行康復治療。
此時,治療師蘿拉·聖吉亞科莫敦促他回顧自己的往昔,影片的閃回就此開始:回到1995年,青春期前的奧蒂斯(諾亞·尤佩 飾)發現自己正處在另一個看似虛幻的片場,而被遺棄孩子的形象告訴我們,這部戲只能是《史蒂芬一家》。
《寶貝男孩》希亞·拉博夫妝發過程
從這裡開始,《寶貝男孩》進入了雙線時空的敘事,兩者之間由拉博夫父親串聯(影片中的名字是詹姆斯,實際生活中的名字應該是傑弗裡),潦倒的父親推使著拉博夫艱難度過一系列的糟糕決定,並由此導致了拉博夫崎嶇的生活軌跡。
隨後,被診斷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20歲左右的奧蒂斯開始訴諸回憶,以弄明白自己破碎的家庭。雖然赫奇斯賦予了這個人物躲躲閃閃的眼神和時刻會爆發的脾氣,但影片的大部分戲份都屬於更為年輕的奧蒂斯。
幸運的是,尤佩是整部電影的閃光點,他曾在《寂靜之地》中有過驚豔的表現,此次在《寶貝男孩》中可以說是爆發了小宇宙,很好地塑造了一個易怒且自信的男孩形象,一直受到父親暴戾行為的影響。
《寶貝男孩》尤佩
尤佩細微的變化與拉博夫誇張的轉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者帶著假髮套、長發及肩、側須雜生、腆著啤酒肚——然而,帶著鼻音的南方口音讓人有些難以接受,不論他跟真實人物有多接近。
不過,拉博夫略顯誇張的表演漸入佳境,我們得以通過一系列事件更全面地認識詹姆斯:一位性犯罪者、越戰退伍老兵、跟老婆離婚、販毒,詹姆斯幾乎符合「二流子父親」形象的每一條特質。唯一取材自真實生活卻不引人反感的一點是,他以當小丑為生。
接下來的情節有很多程式化的橋段,一個比一個笨拙:重複提示詹姆斯拒絕牽住兒子的手;奧蒂斯和汽車旅館社區的鄰家姐姐的溫暖關係(小枝女孩 飾),這也是他生活中唯一的一丁點兒溫暖;在廉價商店進行的康復會議的心理分析,都或多或少呈現了處女作劇本的生澀。
《寶貝男孩》
拉博夫的自我剖析太過直白,用了太多自我反省。「我是一個自卑的成年人!」赫奇斯早早宣稱。幸運的是,在這些場景的遞進下,更早的橋段給了我們一個饒有興味的基礎,去發掘拉博夫面臨的各種正當挑戰,以及一個徹頭徹尾的面子工程。
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才華橫溢的導演:哈勒的視覺風格在她抒情的紀錄片《孟買海灘》和《真·愛》(拉博夫擔任監製)裡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兩部影片都混合了非虛構和編排的場景,也使得她是執導這部高概念的、自傳式的電影的不二人選。
《寶貝男孩》最棒的點是奧蒂斯年輕時的一些可愛片段,伴以亞歷克斯·薩默斯勾起人回憶的配樂。奧蒂斯在明亮的不同場所和灰暗的骯髒酒店之間流連,在兩個相對的世界之間掙扎,以尋求安穩。隨著影片逐漸呈現主角對於情感宣洩的探索,它也成功地在此種掙扎中激起了觀眾的同情。
《寶貝男孩》
當然,理解《寶貝男孩》需要對每個場景有更為宏觀的把握。當成年的奧蒂斯闖入治療師的辦公室,宣告自己的頓悟時,他說,「你對我是真誠的,還是在揶揄我?」一個反打,回答是「兩者皆有。」
經過許多年對假面的應付,他終於得到了一個肯定的回應,但不過也僅僅是打開了門,而沒有凝視門裡面的東西。
鑑於影片的故事是根據名人的真實事件改編的,《寶貝男孩》也因其場外的消息而熱度頗高。但影片並沒有任何關於拉博夫在紐奧良被逮捕後,對警官發表的種族言論。也沒有他在百老匯劇院裡酒後搗亂的事跡。
沒有審視他2011年那部被指剽竊的離奇短片,以及他僱了一架飛機在洛杉磯上空畫出「對不起」的字樣。反之,通過將焦點放在父親身上,《寶貝男孩》更像是在艱難環境下成長的老套故事。然而,影片的魅力跟拉博夫獨特的演員生涯牢牢掛鈎,因此前述事件未能呈現令人頗覺遺憾。
《寶貝男孩》希亞·拉博夫妝發過程
拋開這些缺點,《寶貝男孩》仍然是一部迷人的影片,它還為那些極度關心演員的花邊新聞的人提供了必要的視角。作為他的自傳性故事,《寶貝男孩》也選取了拉博夫其他的自我指涉式的項目,包括有趣的「#ALLMYMOVIES」(拉博夫在紐約一家影院連續觀看自己主演的電影,同時進行不間斷的直播),令人不安的公共展覽「#IAMSORRY」(邀請任何願意排隊的人坐下來,而他自己戴著一個寫有「對不起」字樣的紙袋)。當然還有他戴著面具走上紅毯那次,上面寫著「我已經過氣了。」
雖然這些噱頭註定會使拉博夫更加迷失以及惹惱許多觀眾,《寶貝男孩》實際上已經拋出了橄欖枝。影片更應被看作懺悔錄而不是單純的電影,拉博夫利用了他最熟悉的媒介探索情感發洩的渠道。
總的來說,雖然《寶貝男孩》仍然是一個熟悉的成長故事,但它也做出了令人欣喜的變奏——一位難以捉摸的影星用真誠的嘗試將明星神話拉下凡塵。
合作郵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瘋狂的外星人》包含了寧浩從影來最大的野心
又一個反面教材,演員增肥到200斤就能拍出好片?電影哪有那麼容易?
驗過貨才敢說,《流浪地球》真的啟動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