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黃河新時代新生態】
光明日報記者 高平
河口鎮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託克託縣,是黃河上遊與中遊的分界線。
站在河口鎮黃河觀景臺放眼望去,坡下不遠處是靜靜流淌的黃河,坡上是集中連片的生態林,沿岸綠樹護堤,周圍已經形成了一道綠色的生態屏障。這裡從前是荒坡、沙灘、鹼地,現在全部種上了樹,共有5000多畝。
黃河像母親般眷顧滋養著內蒙古,出黃土高原一路向北,穿沙闢石,百折奔流,在陰山之南劃出一個大大的「幾」字。「幾」字彎內,黃河內蒙古段全長830公裡,流經烏海、阿拉善、巴彥淖爾、鄂爾多斯、包頭、呼和浩特6個盟市,51個旗縣。
作為黃河流經長度第二位的內蒙古,也以拳拳赤子之心守護著母親河,肩負起守護黃河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責任和使命。
按照生態保護為前提,汙染防治為根本,節約用水為保障,綠色產業為基礎,城市群圈為龍頭的「五為」原則,內蒙古著力打造沿黃生態走廊帶、沿黃綠色經濟帶、沿黃文化景觀帶,努力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建設千裡沿黃生態廊道,讓黃河成為清源永流的生態河
站在烏海黃河東岸,快艇劈開水面,紅嘴鷗、赤麻鴨輕快掠過,烏海湖如同一盞巨大的翡翠玉盤,鑲嵌在高山、沙漠之間,渾然天成。7年前,這裡是侵害黃河的沙丘與荒漠。
黃河流經內蒙古有70%處在乾旱和半乾旱區域,大量泥沙入河威脅著黃河。黃河進入內蒙古第一站,便遇到了烏蘭布和沙漠的侵擾,10年前每年300萬噸的泥沙湧進黃河。
守護黃河,首要是「治沙」和「防沙」。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空間一體化保護和治理,內蒙古特意加了「沙」。沿河6個盟市聯手著力打造沿黃生態走廊帶。
烏海和巴彥淖爾市磴口縣聯手治理黃河兩岸沙丘。在磴口縣,曾經有一句民諺流傳甚廣:「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小風眼難睜,大風活埋人。」磴口人民眾志成城矢志不移,接力種樹種草治沙護河,一代接著一代幹。該縣首任縣委書記楊力生1950年上任伊始,提出「沿沙設防,植樹造林,沿河築堤,沿堤栽樹,營造黃河護岸林帶」。「大漠愚公」謝恭德帶領妻兒老小挖渠開荒,堅持植樹造林40年,硬是讓5000畝寸草不長的沙漠披上綠裝。
目前在黃河西岸,烏蘭布和沙漠東緣,建起了154公裡護河林帶,林地面積42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0.04%擴大到現在的20.56%。
而與烏蘭布和沙漠一河之隔的工業新城烏海,實施了內蒙古最大的水利工程。2013年,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歷時5年建成,集黃河生態修復與發電一體,現在庫區已經形成了118平方公裡的湖泊,當地人稱「烏海湖」。統計顯示,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竣工後,進入黃河的泥沙由7%減少到2%。
烏海牢牢堅守生態底線,統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先後實施黃河庫區大壩綠化等多項重點生態工程,形成了烏海湖西岸3000畝防護林帶、東岸3萬畝環湖生態綠地。
為永保黃河安瀾,內蒙古規劃800公裡長的黃河內蒙古段兩岸建設沿黃生態廊道,各地持續接力建設,採用多樣化的手段構築沿黃安全生態屏障,還黃河以清流。
鄂爾多斯市是內蒙古黃河流經最長的地區,採用多方投入參與的修復建設模式,湧現出億利、東達蒙古王等一批沙產業龍頭企業,實現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森林覆蓋率和草原植被覆蓋度「雙提高」,入黃泥沙量由過去每年1億多噸減少到5000萬噸左右。目前,毛烏素沙地治理率達70%,庫布其沙漠植被覆蓋率達53%。
南海溼地是九曲黃河給包頭的饋贈,也是我國緯度最高的黃河溼地。為了保護這片珍貴的溼地資源,10年前,包頭市南海溼地管理處成立了溼地保護站,綜合開展溼地保護與合理利用。
南海溼地管理處溼地資源管理科科長苗春林見證了這裡生態保護的成果:「10年來,南海溼地水清了、鳥多了、面積大了,鳥類由過去的77種增加到229種。我們這裡生態環境變好了,更宜居了。」如今,南海溼地面積由過去的1585公頃增加至2992公頃。由於溼地生態服務功能明顯改善,該溼地被專家譽為包頭市的「五庫」——碳庫、水庫、氧庫、食品庫、基因庫。
黃河進入呼和浩特託克託縣段,便是有名的走西口碼頭「河口鎮」,這裡既是沿黃一帶的生態脆弱區,也是沿黃生態走廊建設的重點區域。託克託縣沿黃生態走廊建設累計造林面積6.4萬畝,其中人工造林4.6萬畝,退化林修復工程1.8萬畝。
託克託縣委書記李春燕經常在黃河邊查看水情,他說:「我們實行了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劃定了3.3公裡沿黃生態保護區,推行了河長制、湖長制,嚴格執行24小時入黃水質監管。在加強天然林保護的同時,我們啟動實施沿黃生態廊道建設工程。」
打造綠色產業帶,讓黃河成為負載人民生產生活的幸福河
9月20日,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烏海、陝西榆林沿黃城市第四次聯席會議在呼和浩特召開。會議發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倡議書》,攜手治理工農業生產向黃河排汙,建設綠色產業帶。
內蒙古沿黃流域,是內蒙古經濟社會最發達的地區,崛起了「呼包鄂」城市群。全區75%的發電量、80%的煉鋼和50%的有色金屬,全區絕大部分煤化工、裝備製造、農畜產品加工、建材、大數據等產業均集中於此。
內蒙古沿黃地區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遏制工業和農業排汙。今年8月,黃河岸邊運行了近20年的準格爾小機組電廠全部拆除。與此同時,在達拉特電廠,單機100萬千瓦的節水環保機組開工建設。淘汰落後汙染產能成為綠色發展的自覺行動。
內蒙古「幾」字彎內煤炭資源豐富,過去礦區星羅棋布、工廠林立,飽受工業煙塵、粉塵、揚塵汙染。內蒙古採取最嚴格的措施,組織實施了主要汙染物總量減排、焦化行業提標改造、礦區環境綜合整治和城區煙塵揚塵粉塵綜合整治「四大工程」,出重拳治理環境。關停汙染企業、礦山,建設綠色礦山。
在烏海駱駝山礦區,以往散亂堆放任其自燃的渣山被重新規整,自燃已經熄滅,原本黑色的礦渣已重新覆土,並種上了植被,滿山細密的青草綠意盎然。
巴彥淖爾市烏梁素海是黃河古道留下的淡水湖。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因農藥化肥大面積使用以及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汙水排入等因素,烏梁素海遭遇了嚴重的汙染危機。近年來,巴彥淖爾強力推進一系列治理工程,累計實施37個項目,完成投資32.7億元。
「以前,船開進水域,人都能聞到明顯的臭味,現在水乾淨了,人坐在船上行駛在烏梁素海,仿佛回到兒時最初的記憶裡那片乾淨美麗的海。」住在烏梁素海邊上的王志強用最樸實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直觀感受。
因為煤、不唯煤、延伸煤、跨越煤。轉型升級,打造國家清潔綠色能源基地,是內蒙古沿黃河經濟帶建設的重頭戲。沿黃地區嚴把項目關口,不再審批焦化、鋼鐵、水泥、電石、鐵合金等新增產能項目,不再規劃新建常規燃煤火電項目,重點引進資源消耗少、環境汙染小、經濟效益好的優質項目,用有限的大氣環境容量優先支持新能源、新材料、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重大項目。以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引導企業投資一批高端項目、技改一批低端項目,嚴控過剩、低端產能投資,推動工業產品向精細化、高端化、終端化方向轉變。
黃河南岸,鄂爾多斯市在煤基清潔燃料、煤基新材料、精細化學品以及風電光電火電打捆外送等領域重點突破。目前,全市煤制油、煤制氣、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煤化工產能達到1533萬噸,煤炭實現了從燃料到材料、從黑色資源到綠色產業的華麗轉身。
黃河北岸,包頭市,以稀土新材料為突破口的高新技術產業形成規模。呼和浩特市雲計算、大數據產業裝機能力達到73萬臺,位居全國第一。高新技術產業在黃河邊上興起。
黃河水資源總量不到長江的7%。節水,自然而然地成為黃河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頭等大事」。巴彥淖爾市實施控肥、控藥、控水、控膜行動。河套灌區節水改造工程累計完成骨幹渠道襯砌1400公裡,年節水量5億~7億立方米。節水的同時,發展現代綠色農畜產品產業。「天賦河套」地區公共品牌家喻戶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成為中國人的「廚房」。
早在2010年,內蒙古就出臺了打造黃河「幾」字彎經濟帶的規劃,「十四五」新規劃,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更加細化。目前,「呼包鄂集寧」城市群已經實現高鐵1小時交通網,成為西部地區最具活力的地區,並向全國重要城市集群的目標邁進。
推進文旅融合發展,讓黃河成為感受歷史文化魅力的文化河
金秋時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老牛灣國家地質公園,遊人如織。這裡是有名的黃河大峽谷。黃河從崑崙山一路奔騰,舞動著身姿來到這裡。萬裡長城翻越崇山峻岭,蜿蜒而至。在這裡,我們看到了難得的美景——長城與黃河交匯、握手。黃河、古村、明長城……奇險的地貌和古樸的韻味,使老牛灣成為旅遊者的「天堂」。
「我從一名擺渡人變成觀光遊船職業船長,這是沒想到的幸福。」在老牛灣旅遊景區,當了20多年黃河擺渡人的呂永勝從小在黃河岸邊長大。他說,過去峽谷內水位線比現在低大約50多米,行船非常困難,而現在可以開大客輪。
幾千年來,在陰山與黃河之間,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在這裡交融集聚,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在兩岸撞擊凝聚,孕育了奔湧的大河精神與奔放的馬背風格。胡服騎射、昭君出塞等歷史積澱光彩奪目。內蒙古沿黃兩岸地域文化各具特色,自然景觀壯麗神奇,民俗風情絢麗多彩,旅遊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講好黃河故事」、發展文旅產業成為內蒙古人的嚮往。
巴彥淖爾市建設黃河全流域文化產業園、黃河水利博物館、蒙元文化博物館、世界巖刻博物館、黃河風情特色小鎮、河套非遺小鎮、烏蘭布和沙漠旅遊區。 2018年,河套灌區成為世界農業文化遺產,文旅融合發展進入新階段。
鄂爾多斯市努力推動黃河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一方面,鄂爾多斯市加強黃河主題文藝創作,打造一批有鮮明特色的黃河文化基地和旅遊帶、旅遊區,實施了響沙灣、黃河大峽谷等一批重點文旅項目;另一方面,鄂爾多斯市推動黃河文化與脫貧攻堅、鄉村旅遊相結合,在黃河沿線精心打造一批鄉村旅遊綜合體。
古雲中郡託克託縣位於黃河上中遊分界處,在這裡,黃河與沙漠相遇,一邊是滔滔黃河水,一邊是連綿起伏的庫布其沙漠,形成一半水、一半沙的秀美景色。託克託縣按照沿黃休閒觀光經濟帶發展定位,傳承沿黃地區文化脈絡,推動沿黃文旅產業快速發展。金秋國慶期間,呼和浩特市全力打造黃河大峽谷文旅融合品牌,推出10條以黃河為主,涵蓋周邊主要景區的精品旅遊線路,以吸引國內外遊客。
今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提出,在著力抓好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同時,要加強黃河文化系統研究,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具有內蒙古特色的黃河文化、草原文化。要依託黃河溼地、準格爾黃河大峽谷、長城遺址,以及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資源,建設黃河「幾」字彎旅遊線路,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遊帶。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04日 01版)
[ 責編:孫宗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