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詞,似乎總是和莊嚴的紫禁城、天安門掛鈎,每每讓人聯想起明、清兩朝國都,或是喚醒對奧運、閱兵等盛事的回憶。
中國的歷史綿遠流長,中原王朝以外,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也是多不勝數。只要是在北邊的都城,往往會被冠以「北京」、「北都」之名。
北京故宮博物院
因此,「北京」一詞,絕不是今天北京市的專利。在中國,還有好幾個「北京」逝去在歷史長河裡,被世人漸漸淡忘。
中國歷史上的「北京」:1.曹魏鄴城(今河北臨漳縣);2.後趙襄國(今河北邢臺);3.胡夏統萬城(今陝西靖邊縣);4.北魏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5.太原;6.北宋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7.金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8.北京
1.第一個「北京」——鄴城
在古代的北方,長安、洛陽和鄴城是如同今天「北上廣」一樣耀眼的存在。長安、洛陽,罹難多次都浴火重生,唯獨鄴城再無人記起。
在科學技術不足的古代,地理位置是決定都城位置的關鍵因素,位於黃河流域的鄴城,有著天然的優勢。
鄴城位於漳河北岸,遺址位於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其西面的太行山尤如一道屏障,南面和北面則有「黃河天塹」,使城池的地形形成一個環狀的封閉區域,易守難攻,卻又依山傍水。
河北邯鄲,漳河岸邊
在鄴城崛起之前,歷朝一般置有東西京、東西都,以便控制東方和北方,不太需要在洛陽再往北設立一個北面的「京」或「都」。
曹魏首行五都制,除了洛陽為帝都外,以另外四城為陪都,鄴城(河北臨漳)在此時成為第一座叫「北京」的城。
鄴城在兩漢時期,已是河朔地區的中心城市,直至東漢建安晚期,成為曹操重要的據點。在此可以防禦并州、冀州、幽州北部的少數民族,由於其軍事重要性,曹操在鄴城建立了龐大的宮城建築。
曹操營建鄴城時修建了銅雀、金虎、冰井三臺,抒發自己平定四海的雄心壯志,其中銅雀臺更是久負盛名。漳水之畔,三臺之上,群賢畢至,三曹、王粲、陳琳等一大批北方文學家歡宴賦詩,書寫建安風骨。
有了曹魏建都作為鋪墊,後趙、前燕、東魏、北齊先後以鄴城做首都。但在北齊滅亡以後,執掌北周大權的楊堅(隋文帝)害怕「趙魏之士」在鄴城反叛,下令毀掉了這座一千二百多年的古城。
大火焚毀過後,鄴城的地位從此一蹶不振。
唐代詩人溫庭筠在拜謁建安才子陳琳之墓時,曾為鄴城的衰落感嘆:「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雲。莫怪臨風共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
2.鄴城之後——中原與草原的交匯
西晉的國祚甚短,最後亡於禍起蕭牆的八王之亂,多股軍事勢力趁亂崛起,胡人石勒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石勒的後趙能夠統一北方,定都「北京」的襄國(河北邢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襄國,今日的邢臺地區,乃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的交接點。石勒父祖是草原生活的羯人,這樣的身世必然在他心中留下烙印,故而少數民族與漢族交融的地方才是石勒心中理想的都城。
河北邢臺九龍峽
石勒認為,襄國「居四國之衝」,處於幽州大道,交通便利,比戰國時期趙國的都城邯鄲更適宜作都城。
他的選擇是正確的。公元312年,石勒定都襄國,其後僅僅用了四年的時間,就佔據了東北八州。襄國除了「依山憑險,形勝之國」天然的軍事優勢,還具備優越的水利條件,適宜農業發展。
長安被設為西京,洛陽被設為南京,這從歷史繼承的角度強化了後趙承繼自漢魏的正統性,順帶了關中和河洛地區的地位。
但在石勒去世以後,後趙的國君石虎把都城遷到鄴城,襄國作為「北京」的歷史,只有短短十四年。
邢臺被譽為黃河以北「第一古城」,有「燕趙第一城」之稱,卻早已不如往昔。
南京是六朝古都,西安更是十三朝古都,其實古襄國,即現在的邢臺,也是歷經商、許、趙、常山、後趙的「五朝古都」。可誰也不知道,古襄國的繁榮能否再次出現在邢臺。
河北邢臺
3.兩個異族政權的「北京」
石家的後趙滅亡以後,北方被前秦整合,但前秦也是國運短促,不久就亡國了。
今天陝西榆林靖邊縣北面,有一座匈奴人的都城遺址,因其城牆為白色,被居民稱呼為白城子。
出身匈奴鐵弗部的赫連勃勃自認為是末代匈奴王,在河套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建立「夏」政權,自稱大夏天王,大單于。在南方劉裕帶領的北伐軍退回南方和留守部隊發生內鬥之際,才趁機攻下了關中地區並稱帝(公元418年)。
赫連勃勃下令將西漢奢延縣舊城改建為都城,說:「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宜名新城曰統萬。」
他將統萬城(遺址在今陝西榆林靖邊縣)設為「北京」,為了確保關中統治的穩定,又設置長安為「南臺」,確立了兩都制。
統萬城在赫連勃勃從各地掠奪來的戰利品「滋養」之下,一度躋身當時的大都市之列。統萬城的城池規劃是按照漢人禮制而成的,也是分為東西兩城,兩座城池都建有馬面,其中藏有木材作建築之用。
所謂「馬面」,是指古代城牆為了加強防禦能力,每隔一定的距離就建有突出矩形墩臺,以便防守者從側面攻擊來襲的敵人,這種墩臺,就稱為「馬面」。
繁華是短暫的,統萬城作為都城僅有15年,胡夏政權的家底就被繼任的國王赫連昌敗光了。426年,北魏拓跋燾在統萬城大破夏軍,並一把火把該城焚毀,在廢墟上建立了北魏的軍事重鎮統萬鎮。
今天再想尋夢匈奴,或許只有來到統萬夯土遺址,才能得見當年的金戈鐵馬。
陝西榆林統萬城遺址
另一座被稱為「北京」的名城盛樂,即現在的土城子古城,建城歷史也十分久遠,史書記載「漢置成樂縣,為定襄郡治,後漢改屬雲中郡,後廢。」
盛樂所在的大黑河流域,其獨特的「兩山一川一大河」地理環境在同類區域中最為出眾,這為它的崛起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
拓跋珪建立的北魏政權,在公元387到398年間定都於盛樂(內蒙古和林格爾)。
但在戰勝後燕慕容垂,吞併後燕中山、晉陽的領土後,拓跋珪把都城遷移到位於大同盆地,屬於東南季風的尾閭區域的水熱條件更為良好的平城(山西大同),盛樂依然作為「北都」存在,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一個世紀。
直到有意漢化的孝文帝遷往洛陽,為了壓低平城的政治地位,才使得同時具備東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交通線的平城沒有升級為「北京」。
今日的盛樂古城,是一座考古文化的寶庫,挖掘出三百多座古墓,從春秋至明清時期都有,讓我們能見識到古城當年的風貌。
內蒙古和林格爾
4.大唐帝國之「北京」
漢末亂世之後,零散的小政權如蜀漢、成漢或是「六朝」(吳、晉、宋、齊、梁、陳)都只能偏安一隅,統治區域的限制使得他們壓根不需要設置多個都城。
到了唐代,具有二千五百年建城史,曾七次為都的太原迎來了高光時刻。
山西晉祠,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
太原當時還叫晉陽,是李唐皇室最初起兵的發家之地,也是防範北方遊牧民族回紇、突厥的唐朝軍事重鎮。同時,太原還是女帝武則天的故鄉,理所當然地受到重視。
公元690年,在武則天皇帝甫一登基,便示意將太原由一個普通城府升格為武周北都,該城隨著武則天的失勢而失去稱號。
但在數年後,唐玄宗在公元742年將太原定為北京。太原成為當時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都會,「城周四十裡, 東西十二裡, 南北八裡二百三十二步」,擁有24座城門,由中、東、西三座城池組成。之後,唐代宗則改之為北都太原府。
太原永祚寺雙塔,建成於明代
五代十國的「唐」政權,由李存勖建立的後唐,為了顯示自己衍生自李唐的正統性,將太原府晉陽城作為後唐的北都。
歷史緣由是影響建都的其中一個因素,另一個關鍵因素,則是太原「表裡山河」的地理位置,其所在的山西東為太行山,西為呂梁山,北有萬裡長城,南有黃河天塹,位於四塞之中央,非常有利於割據政權的建立。
太行山風光
除了今日首都以外的數座「北京」皆已沒落,唯有太原雄風不減當年。
作為山西省省會的太原,常住人口將近五百萬,是國家級別的重要城市,仍在追尋著昔日帝國的榮耀。
汾河夜景
5.「北京」與三國風雲
北宋的西京洛陽、東京汴梁今天都為人熟知,但很多人已經忘記,宋朝也有過一個「北京」。
五代十國以後的宋、遼、金三個政權,從前朝繼承了「四京制」和「五京制」。只是遼有上京、西京、東京、南京和中京,唯獨沒有北京。而因為石敬瑭丟了北方屏障燕雲十六州,一直沒能收復,宋朝面臨著來自北方的威脅。
宋朝為了應對遼國的威脅,只好在今天的河北省大名縣這一地區,設置大名府,把守護北方的重鎮設置在黃河防線以北的大名,號稱「北門鎖鑰」。
大名府地處平原,一望無際,無險可守,像臥牛一樣,但宮城、子城、外城的內外三城環套格局非常利於軍事防禦。而大名府的城垣遺址也是北宋唯一一處地面可見的遺址,極具有考古價值。
現在的大名府故城,在河南省大名縣城東北大街鄉一帶,東門口、鐵窗門、南門口、北門口四個村是北宋原來的主要城門。
金滅遼以後,繼承了遼代五京制,分別設置了上京會寧府,北京臨潢府,南京遼陽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大體上與遼五京相同。
金初把遼上京改為金朝北京,有著深刻的原因。
臨潢府,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的南郊,是契丹王朝在內蒙古草原上建立的第一座都市。相傳,遼太祖盛讚此地為「負山抱海,龍興之地」,所以「一箭定上京」,親自選擇了此處作為都城。臨潢內分兩城,成日字狀,氣勢非常雄偉。
內蒙古赤峰市
金朝將臨潢定為北京,也是為了保持對契丹「龍興之地」的鎮服。
金海陵王完顏亮在公元1153年遷都燕京,這才把金朝的統治中心遷移到關內來,金朝五京也因應時局發生了變化。金中後期,五京分別變成:中都大興府、東京遼陽府、北京大定府(內蒙古寧城縣)、南京開封府、西京大同府。大定府由中京變為北京,是金朝中後期統治重心的整體南移的政治需求。
金朝皇帝把家搬到中都,取居天下之中號令四方之意,卻抵擋不住北方的軍事打擊,當蒙古騎兵南下,金朝的五京制也淹沒於浩浩湯湯的歷史潮流中。
內蒙古赤峰市,草原間的公路
6.為什麼是北京?
中國現在的首都北京,其實已經超過三千歲了。
北京最初不叫這個名字,其建城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後,周武王之弟召公受封,建立燕國之都,後來此地更名幽州、燕京等,還曾經是金的中都大興府。
北京天壇
公元1272年,元太祖忽必烈建立元朝,確立北京為首都,營建新城,改名為「大都」。
據《元史》記載,蒙古貴族巴圖魯曾向忽必烈進諫,說明在此建都大有好處:「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
之後,忽必烈聽從謀臣劉秉忠「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之」的建議,按漢制建國號、頒章服、舉朝儀、定官制,統治宋金故地,放棄了以之前蒙古帝國首都和林(在今蒙古國境內前杭愛省)為根據地。
朝霞下的長城
明太祖朱元璋滅元後,為了紀念平定戰亂、驅逐韃虜的豐功偉業,而將「大都」更名為「北平」。
朱元璋也曾在定都一事上糾結,除了南京之外,長安、洛陽和北平都是他的候選,四城競爭比申辦奧運會還激烈。
朱元璋直截了當地問廷臣們:「建都北平,可以控制胡虜,和南京相比如何?」
當時,翰林院修撰鮑頻的觀點代表了大多數人的觀點:「蒙古人興盛於漠北,立都於燕,到現在已經百年,王氣已盡。咱南京是興王之地,這兒挺好的,沒必要再遷都了。」
故宮角樓
但北京還有機會。
等到靖難之役後,明成祖朱棣遷都北平,北京之名終於正式確立。
北京究竟是憑什麼KO掉一眾古都,在元、明、清三代佔有首都之名七百多年呢?
從經濟發展上看,因為有運河作水路運輸,又臨近出海口,所以北京調運物資非常便利。而位於內陸的古都,往往依賴陸路交通,不利於物資調配。隨著中國版圖的擴大,西安、洛陽的輻射範圍,也是遠不如後來的北京廣闊。
請橫屏觀看:北京故宮博物院全景
抗日戰爭後,學者傅斯年就提出,戰後建都「若照東漢安樂主義的辦法,便在南京住下好了;若有西漢開國的魄力,把都城放在邊塞上,還是到北平去。」
1949年,北京在歷經多年戰火洗禮後,翻開了新的一頁。通過中國人民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的決議,北京成為新中國的首都。
北京天安門
北京城猶如一個歷經滄桑的老者,眼見中國古代最後一個漢人王朝走向毀滅,看著大清頂著康雍乾盛世的光環,步入近代的黃昏。這座城,歷經抗戰的烽火,經過數十年的混亂,終於迎來了再次站起來的時刻。
這就是中國的「北京」,從曹魏鄴城的建安文學,到東晉十六國的迭起興衰,到宋金的血淚彷徨,再到元明清的帝國中樞,而今,北京,依舊在訴說著一個古老民族的復興之路。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
參考文獻:
喬鳳歧《北齊都城鄴城興衰的因素探析》
劉玉今《石勒崛起襄國之研究》
郭曄旻《上京臨潢府大遼初興的見證》
桂士輝《北宋大名府城市形態探析》
康玉慶《試論太原在古都史上的重要地位》
楊朝《從盛樂到平城——北魏初年漠南代北區域中心城市的轉移研究》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攝圖網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