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組歌》中,爺爺奶奶們帶來了感人至深、盪氣迴腸的合唱表演。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藝季播節目《樂齡唱響·全國老年合唱大賽》日前進入了複賽階段的比拼,各支隊伍在全國觀眾面前展現了各自的風採和新時代老人的風貌,節目中那些「乘風破浪」的爺爺奶奶也讓不少觀眾看到淚目。
「能唱多久,我就唱多久」
「學長徵,唱長徵,能唱多久,我就唱多久,一直到唱不動為止。」在《樂齡唱響》的舞臺上,和北京老戰友合唱藝術團的「戰友」們共同演繹完《長徵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後,78歲的張惠林說了這一番感動現場觀眾以及螢屏前觀眾的心裡話,而這場演出竟成為了他此生的絕唱。
1965年,張惠林成為《長徵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首演領唱的B角,一唱就是55年。晚年時雖然身體並不好,但他仍舊懷著對《長徵組歌》無限的熱愛以及對長徵精神傳承發揚的使命擔當,始終堅持排練和演出,並從首演領唱的B角變成了如今領唱的A角。張惠林和團員們以飽滿的熱情在《樂齡唱響》的舞臺上完成了這一場感人至深的演唱。去年年底的比賽錄製,張惠林積極參與,並圓滿完成了複賽第一場的演唱。沒想到半年多後,他不幸因病辭世。生命的最後,張惠林用滿腔赤忱的歌聲為人生畫上了完滿的句點。
合唱中開啟新篇章
「音樂一出來,我的眼淚就掉下來了。」作為《樂齡唱響》現場評委之一的男高音歌唱家程志熱淚盈眶。他因為這群樂齡老人的人生態度和矢志不渝的追求而倍受感動,更被他們在舞臺上呈現的專業技能深深感染了。原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副團長甲丁同樣難以抑制自己的情緒,「我真難以想像原戰友文工團的這些老同事、老藝術家,還能有這麼飽滿的狀態、這麼美好的聲音、這麼專業的技能來呈現這個作品。」
《長徵組歌》是一部流傳了半個多世紀的經典作品,它所呈現的紅軍戰士革命理想高於天的英雄氣概,激勵鼓舞了幾代人,更被評為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時光荏苒,當年參與演出的熱血青年如今已然白髮蒼蒼。從前的合唱隊伍有人離去,又有「新人」加入,組成了如今的北京老戰友合唱藝術團。這群邁入人生樂齡階段的老人們,再次通過「合唱」開啟了「夕陽金色價值」的全新篇章。
北京老戰友合唱藝術團只是《樂齡唱響》舞臺上的隊伍之一。作為國內唯一將鏡頭對準老年群體的競賽類合唱節目,正在央視一套播出的《樂齡唱響》在全國範圍內遴選了32支實力強勁的合唱團。參賽成員平均年齡70多歲,更有合唱團的平均年齡高達84歲。聚焦老年人的同時,《樂齡唱響》的舞臺對合唱專業標準的追求並沒有因為群體的特殊性而降低,反而是在凸顯專業度的過程中,愈發呈現出樂齡老人們積極樂觀、不怠進取的精神樣態。
歌裡有故事曲外見人生
《樂齡唱響》採用了「合唱+訪談」的舞臺呈現形式。除了歌唱,每支合唱團都有著一段傳奇故事。這些故事有的是對於人生沉澱與生活感悟的個人體認;有的是與家國情懷和時代發展交織在一起的宏大敘事。舞臺之上,有「任爾風雲多變幻,永與祖國心連心」的老外交官們;有「犧牲奉獻不求名,一生只為中國強」的中國科學院的老科學家們;有不懼挑戰攻堅而上,用航天科技實現強國之夢的航天老戰士們;有遠赴偏遠北大荒,讓大荒之地數年變大倉的老知青們……
歌裡有故事,曲外見人生。《樂齡唱響》在呈現專業合唱比賽的同時,更深入挖掘歌聲背後老一輩人的執著堅守,拼搏奮進,為祖國奉獻青春芳華的美好品質,不少觀眾被老人們的人生態度所觸動。節目傳遞出了樂活人生的態度與信念,也向所有人釋放出一個積極的信號——隨著老年人生活的物質條件和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隨著更多精神文化產品的不斷產出與供給,老年時光將充滿美好、幸福與溫暖。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養也將成為新時代老人的共同寫照。記者 邱偉
中國網娛樂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