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有各類學校3.77萬所,各類在校生1989萬人,教職工150萬人,其中不乏有許多優秀的教師、校長,還有培養出許多國之棟梁的名校,為了宣傳典型、表彰先進,山東省教育廳聯合鳳凰網共同發起「齊魯名師·名校·名校長高端訪談」系列活動。通過名校巡禮、名師訪談、對話名校長系列主題活動,從濟南啟動,16個地市巡禮,充分展現各地市各高校的發展歷程,分享教書育人的經驗成果,發掘辦學治校的先進理念,積極打造齊魯名師、名校、名校長這三名工程、三名品牌、三名亮點。
待16個地市訪談結束後,將「圍繞總結示範新成果,服務山東教育新發展」,做好活動成果的提煉總結,好的經驗做法在全省進行推廣,把「一枝獨秀」變成「滿園春色」,讓高端訪談活動成為響噹噹的教育宣傳品牌。
蘇霍姆林斯基說:「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於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對於聊城高新區教育局初中教研室李澤紅來說,從教二十年的她從未放棄任何一個學子的未來,為師者,惟匠心以致遠,她拋下一切雜念,從教育實踐中反覆去打磨教育方法,總結獨出心裁的教育「巧」思,便是這位教育者李澤紅的「匠心」。
知識是一個人成長的指路明燈,而教育就是點亮這盞明燈的火種。作為教育者更是要將這光明的火種薪火相傳。李澤紅紮根教育前線二十載,她並不把自己局限為一個簡單的引路人,更是要做孩子們的同行者、激發者,將教育更全面的滲透進孩子們的生活中。
對一名優秀的教育者來講,成就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成就自己的學生,將每一位學子培育成國家的脊梁,將他們的未來灑滿光明,是李澤紅在教育道路上一直以來為之奮鬥的目標。本期齊魯名師,讓我們一同走近這位教育的探索家,走近聊城高新區教育局初中教研室李澤紅。
二十年前,剛剛畢業踏進教育園子的李澤紅就因為學校師資緊張的原因被安排到語文科,這讓英語專業畢業的她有些惶惶不安。所以李澤紅把所有的精力放到了備課上,她希望人生的第一堂課能做到完美。為了達到這個效果,備課時,李澤紅會打磨許多遍,對著教案摳細節。她結合自己的英語優勢,組織了全英課堂,在課堂上給同學們小「秀」了一次英語的魅力。講臺下孩子們眼中閃著掩飾不住的崇拜,對當時第一次踏上講臺的李澤紅來說,這份目光中的崇敬,是給她最有重量的肯定。
之後,李澤紅正式成為了一名英語老師,因為第一堂課上的記憶猶新,每個孩子都喜歡上了她的英語課。李澤紅也從未辜負每個孩子的喜歡,每一節精彩充實的課堂都是她饋贈給孩子們的「禮物」,而她的成長也一直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成長。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李澤紅曾收到過來自畢業生的一封信,整整七頁信紙,這個孩子將在高中老師那裡總結的教學經驗用這種方式分享給了李澤紅,讓李澤紅在其中得以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這七頁信紙也讓李澤紅真正將自己放到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同行者、激發者的角色中,在這三重身份下,引導教室裡每一位孩子都成為共促發展的「小老師」。
榕樹因為紮根於深厚的土壤,生命的綠蔭才會越長越茂盛。李澤紅用二十年不懈的探索一力培植環境教育之「壤」,讓每個孩子都能夠汲取充足的知識養分,打下了人生之初最堅實的基石。
「教育應該是追求卓越、接納平凡、包容人性的。」這是李澤紅始終堅持的教育理念,她的目標是關注全體學生,關注孩子們的全面發展。因此李澤紅提出了「十四個小班長」的班級管理方式,無論是學科班長、助理班長、或是公益班長,所有的孩子都有著自己的個性特點,都能將自己的力量融入進班級管理中,這也使班級內形成獨具一格的學習氛圍。
每一個決心獻身教育的人,都應當容忍孩子的弱點。當面對不斷逃學的孩子,李澤紅依然用一位教育者的態度包容開導他們,用「家」「校」「社」結合的方式,聯合家長和黨委書記一起將「危崖」旁的孩子們拉回了教育的懷抱,在她的循循善誘下,孩子們如夢初醒,開始全身心的將精力投入到了學習中。
李澤紅曾主持多項國家級、省市級課題,出版兩部專著;獲「齊魯名師」「齊魯最美教師」 等榮譽稱號。先後被聘為山東省遠程研修課程專家、山東省初中英語工作坊坊主,齊魯師範學院特聘教授與山東省基礎教育科學規劃專家。當被套上這些榮譽的"新衣" ,李澤紅不改初衷,把每一份榮譽都當作一份責任,一次鞭策,是催人奮進的動力,在她看來當榮譽加身時,也是被賦予不斷攀登向上的理由,必須在教育路上砥礪前行。
多年來,李澤紅在生態教育體系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和探索,每一次自費參加的培訓,每一份深夜研究的教案,都是奠定了她成為一位優秀教育者的基石。
李澤紅的生態課堂是尊重教師為教的主體、學生為學,資源為輔的「多元主體」的課堂,是「一師一方案」的課堂,即敬畏生命本質;遵循課標、走近生活、與時俱進的課堂,即體驗教育生活的美好;教師與學生在教育中都能感受到成長、幸福的課堂,即享受成長的幸福;它的宗旨就是通過文本學習、達到以文化人,培養正向人性,共享生活的美好。
生態教育的展開,讓李澤紅的課堂盛滿了盎然的"綠意",每一個孩子都用最昂揚飽滿的精神投入到學習中,孩子們取得的每一次成績,都讓李澤紅感到幸福的欣慰。
二十年櫛風沐雨,春華秋實,二十年耕耘不掇,薪火相傳。李澤紅早已把教育事業當作自己人生的一份責任與擔當,她背負著孩子們的未來踏出一條寬闊且明媚的教育心路。
教師與學生的相遇本是一場美好的旅程,兩個不完美的群體以未來為導向,開啟了彼此成就,共同成長的歷程。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學子,李澤紅從未停下探索教育的腳步,她每次的前進都寄託著她對孩子們未來前途似錦、熠熠生輝的殷殷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