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上海的《民國日報》刊登了這樣一則廣告,一位才貌雙全的女孩,厭棄風月場,想要從良,徵求22到43歲之間的男性,贖身費是二百二十元,條件面談。這個廣告可以吧,那時候呢,普通工人的月工資也就在20元左右,大家可以折算一下啊這個220元價格啊,身價還是很高的。
以前不管是野史還是小說中,流傳著許多煙花之地的愛情故事,還有一句俗語叫「寧娶從良妓,不要過牆妻」,那麼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
何為從良妓?
顧名思義,就是脫離風月場的女性。比如電影《繡春刀》中,主角沈煉身為錦衣衛,暗戀著淪落教坊司的姑娘周妙彤,願意重金為她贖身。教坊司呢,其實就是官妓,但是她們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唐宋時期的官場應酬場合上,少不了她們的身影。
可以想見,什麼情況下男性才會頂著巨大的輿論壓力為風塵女子贖身,不顧流言蜚語、不顧社會地位的差異娶進門,那肯定是有深厚感情基礎的,是不是?
那麼什麼是「過牆妻」呢?
我們都聽過「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這句詩經常被用來形容女性出軌,那麼「過牆」的這堵牆,指的就是家庭的牆、婚姻的牆、道德的牆。
我們都說,出軌只有零次和無數次,不能容忍。婚內出軌,破壞了婚姻的信任和道德的責任。很多人願意相信賣身風塵的女性有的是迫不得已,出軌呢,則是主觀意願。其實這句俗語呢,也是古代男權社會的產物,只體現出了男性對女性的挑選。放到現在當然不一樣了,無論男女,對待感情不負責、不忠貞,都是踩了現代婚戀觀的巨大的雷區。畢竟選擇伴侶,誰不希望琴瑟和鳴、白頭偕老呢?
我們總說,古人流傳下來的很多東西,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那麼對於這句俗語,要求雙方對婚姻關係認真負責,是哪個時代都不會改變的,而糟粕呢,則是希望無論是整個社會風氣還是每個人,不要將審視和監督的目光僅僅投向女性。大家說,是不是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