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有一天,這個世界會變得不一樣
不管我喜歡誰,都不再奇怪」
看過《想見你》的人,可能久久都無法忘記那個愛笑、陽光的大男孩李子維,也一定被他多年尋找和守候黃雨萱的深情所打動過。
但很多人可能忽略了一點,在大學時期和黃雨萱相遇、相識、相戀的李子維,是藉助了王詮勝的身體,才得以實現這一切。
在這個感情閉環中,黃雨萱和李子維最終在一起了,陳韻如和莫俊傑也得救了。
唯獨只有王詮勝,無聲無息、真真正正地消失了。
在大陸版的《想見你》中,一場關於王詮勝的獨角戲——《藍色初戀》被刪減得一乾二淨,或許還有很多人沒有看過真正王詮勝的故事。
在上學路上遇見喜歡的人,他會默默跟上;
給他送早餐時,他會細心地說是自己買多了一份;
在午後的教室裡,他會默默地看著他的側臉;
在他打籃球時,他會給他加油、送毛巾.
王詮勝的喜歡,是小心翼翼的;可以看著喜歡的人,並且得到他的正常回應,他是幸福的。
但當那句「我喜歡你」說出口後,這個「他和他」的故事,就徹底崩潰瓦解了。
在表白以後,王詮勝立馬被自己喜歡的人疏遠了,甚至在廁所被同學圍堵,被視為怪胎、異類。
在感性佔據高地的情況下,王詮勝鼓起全身的勇氣,強吻了自己喜歡的人。但隨後立刻被重重地擊倒在地,連同那份真心也被摔得粉碎。
在那以後,王詮勝默默聽了一夜五月天的《擁抱》,在清晨毅然決然地走向了大海,帶著夭折的初戀消失在了藍色大海中。
在現實生活中,王詮勝的故事或許並不常見,但一定不乏有「王詮勝」的存在。
在中國固有的傳統觀念下,LGBT(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與跨性別者)甚至不能開誠布公地好好談一場戀愛。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封建守舊的親戚可能會投來「家門不幸」的異樣眼光;同性好友也可能會開始疏遠這段關係甚至歧視這種存在。
也有少部分人毫不在意他人的目光,跳脫出了生活的條條框框,選擇大大方方地做自己。但擁有顧忌的人往往要比灑脫的人多。
我採訪了兩位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gay,傾聽了他們對這件事的看法:
身為一個gay,最大的委屈應該就是不能光明正大地喜歡一個人吧,也不能名正言順地表達自己的關心。因為一旦被發現,就會被當做異類,所以我一直都在學習如何偽裝成「大眾」。
另外,不管和男生還是女生,都得保持距離。在大部分時間裡,其實自己都還是很迷茫的一個狀態,得花時間理清自己的情緒和感情。
為什麼不出櫃?因為我覺得這樣會影響我的正常交際,怕家裡人以及和我走得近的男生受影響,擔心他們受我牽連被言語攻擊。說實話,我們的確不能這麼自私,不替他們考慮。
就個人感情觀來講,我寧願孤獨一生也不會選擇去掰彎直男。我覺得掰彎直男並不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反而覺得人家本來可以活得更輕鬆更順坦,你掰彎了他,反而是把他拉進一條更難的路,這不是害了他嗎?
說到感情裡受過的委屈...我覺得只有喜歡直男被拒絕的時候才會比較委屈吧,不然,你被拒絕不是因為你是不是同性戀,而是因為醜、窮或者傻*。
雖然我是比較沒那麼在乎世俗的眼光了,但我還是會顧慮家人的感受,畢竟家裡人也會因為怕世俗不能接受你,而擔心你。
另外,即便我談戀愛了,我也不能和所有人公開分享我戀愛的點滴,就還是會有些不方便。
雖然這麼多年來沒遇到過特別難的事情,但有時候我會覺得,如果自己是異性戀的話,可能很多東西會順利一些吧。
2019年5月24日,臺灣同性婚姻正式合法,成為全球第24個同性戀合法的地區。「同性戀」一詞於我們而言,好像再也沒有以往那麼敏感。
大家對於LGBT群體,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我們的同理心和自由思想,為同性戀婚姻碰撞出了合法化的身份。
隨著「戀愛自由」的顯性化,反對的聲音逐漸弱化,但卻仍然存在。合法化≠被認同,舉個最簡單的例子,60、70、甚至80年代的父母輩,大部分還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這也導致了「形婚」的悲劇產生。
就像王詮勝在離開時留下的最後一句話:「希望有一天,這個世界會變得不一樣,不管我喜歡誰,都不再奇怪。」
希望短短的、關於同性戀的幾分鐘片段不再被刪;希望耽美劇不再404;希望有一天,同性戀在大家的心裡也能真真正正地「合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