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薦書 |《併購陷阱》寫給併購買家和賣家的避坑寶典

2020-12-24 澎湃新聞

寫給併購買家和賣家的避坑寶典

實戰派併購專家20年經驗分享

揭秘8大併購環節暗藏的75個大陷阱

和200多個小陷阱

俞鐵成 著

上海三聯書店 2020年 7月

定價:88.00元

1/16      法式精裝

ISBN:978-7-5426-7040-3

內容簡介

近些年中國企業在併購中犯了無數的低級錯誤,踩了太多的「地雷」和「陷阱」。本書按照併購實戰流程,從併購戰略規劃、團隊組建、盡職調查、估值、交易結構、併購合同、併購整合到反收購操作,系統總結了75個大陷阱和200多個小陷阱,並對風險防範作了系統闡述,是作者20多年併購投資實戰的乾貨總結。

作者用鮮活的案例和生動的文字展現了21世紀初中國波瀾壯闊的併購浪潮,有趣且發人深省,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企業併購全流程「避坑」指南,適合正在或準備進行併購重組的企業家和從業者閱讀,也可作為政策制定和相關研究的參考用書。

作者簡介

俞鐵成,中國資深併購重組專家、知名投資基金管理合伙人、廣慧併購研究院院長、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學院國際併購研究中心主任、江西省屬國有資產控股公司董事。

曾先後擔任多家上市公司獨立董事、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浦東新區國資委決策諮詢專家及多個地方政府的經濟顧問。曾操作數十起大型企業併購重組案例,擔任十餘家資產過千億之大型海內外企業集團的併購投資顧問,成功投資了數十個企業項目。

長期擔任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投融資總裁班及金融碩士併購課程主講老師。

推  薦

本書作者對併購中的風險防範有著獨到的認識和見解。全書內容豐富翔實,論述簡潔深刻,案例分析更是精彩紛呈。對於讀者而言,無論是想在併購實踐中避免重蹈覆轍從而提高勝率,抑或只是想享受閱讀的樂趣和思想的愉悅,這本書都是不可錯過的選擇。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創辦院長 夏大慰

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併購成敗對一個大企業的影響越來越明顯,《併購陷阱》一書可以讓中國企業家在全球併購之路上多些理性與專業。

——美的集團董事長 方洪波

過去幾年中國企業一是急功近利想並規模,二是簡單粗暴,靠業績對賭。很少花精力在併購前考慮併購後真正的業務協同,和團隊是否準備就緒。分析失敗比分析成功重要。《併購陷阱》一書可以說是一劑清醒劑,清醒所有併購交易買家的大腦。

——嘉御基金創始合伙人、董事長 衛哲

全球酒店行業巨頭的發展壯大都是依靠不斷併購重組而來……《併購陷阱》一書匯集了大量經典併購案例分析與作者多年併購操作寶貴經驗,值得中國所有志在產業整合的企業家借鑑學習。

——首旅酒店集團總經理、如家酒店集團董事長 孫堅

併購容易整合難,付款容易增值難,並表容易人心難聚,同程17年創業,合併藝龍,控股航空,中間各種挑戰,各種教訓,僥倖過關,如果能早點看到《併購陷阱》,會少走很多彎路。

——同程集團創始人、董事長 吳志祥

併購是極為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專業、資源、情商、人才、機緣等多因素的有機和優化組合才能獲得好的結果,達成預期目標。《併購陷阱》提醒所有企業家們做併購時要心懷敬畏、理性決策。

——111集團創始人 於剛

併購是實踐的藝術,直接拷問人性,並且彰顯不同的商業文化和倫理,《併購陷阱》是出自中國市場實戰派的經驗總結,對於企業家和市場參與各方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晨壹投資創始人 劉曉丹

鐵成是國內難得的把投資併購實務與學術研究有機結合的專業人士。《併購陷阱》專業、理性、有趣,和併購投資相關的企業家及研究者都可從中獲益。

——秦朔朋友圈、中國商業文明研究中心發起人 秦朔

中國企業近年來的「大敗局」往往都是因為瘋狂跨界併購所致,《併購陷阱》系統總結了中國企業在國內外併購中遇到的各種「盲區」與「地雷」,極有實務借鑑與理論學習價值,相信此書也會在中國經濟界得到廣泛好評。

——吳曉波頻道創始人、財經作家 吳曉波

《併購陷阱》基於中國併購市場多年實踐經驗總結,以全面的視角、翔實的案例,手術刀般的精準,深入分析每一個參與者的心態、精確解構每一步推進過程的陷阱,並以此為基礎,給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和應對策略。

——每日互動董事長 方毅

作者的話

2020年2月29日下午,《併購陷阱》初稿寫完了最後一個字。

    我開心地長舒一口氣,喝口茶。突然發現朋友圈瘋傳一個消息: 海航集團被接管。莫非這是天意?

    從經濟發展來看,過去這30年或許是中國歷史上從經濟發展來看最令人激動人心的「大時代」。

    我們有幸見證了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網易、今日頭條、美的、復星、蘇寧、比亞迪、寧德時代、恆瑞、萬科、平安、海天、順豐、牧原……一批企業從小公司變成千億甚至萬億公司的過程。如此短的時間內能誕生這麼多「財富大爆炸」的案例,這在中國5000年歷史上或許是第一次。

    而在這過程中,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批企業從小公司突然如煙花般綻放立於中國經濟風口浪尖,又很快從浪頂快速墜落。德隆、尚德、賽維、8848、人人網、海航、樂視、暴風、OFO、漢能、三胞、金盾、華信、安邦、新光……

    特別是一批曾經叱吒中國乃至全球經濟戰場的明星級企業在2018到2019年集中出事,它們代表了一個「野蠻成長」時代的結束。

    上面提到的這些公司,我與其中不少公司的老闆或高管都打過交道,有的進行過深入交流,還與其中部分公司進行過業務合作。因此回想我這20多年的從業歷程,就是中國企業發展的一部活生生的「大電影」。

    決定這批明星企業截然不同命運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時代背景、技術革命、政治風向、老闆格局等,但有個特別重要的因素就是併購重組。伴隨中國最近30年經濟高速發展,中國企業併購重組也波瀾壯闊此起彼伏。最近幾年,每年中國企業併購交易金額都在萬億以上。

    前面提到的這些「流星」企業大部分都經歷了驚心動魄的大併購,特別是靠併購快速崛起的公司基本都是因併購「消化不良」而快速崩盤,它們都經歷了大規模的跨行業跨國界併購,在併購中遭遇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併購陷阱。

    特別讓我生氣和悲哀的是,一些虧損幾十億元的併購案例中,知名收購方企業所犯的錯誤之簡單與低級程度令人難以置信,而且這些錯誤在不同的企業不同階段的併購中一再上演!

    我從1996年入行,至今已有20多年企業併購顧問及股權投融資經歷,操作過數十起大型企業併購重組案例,見證了這個野蠻成長時代的幾乎全過程。

    從十幾年前開始,我就在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等多所著名高校投融資總裁班講授企業併購實務課程,每年聽我課的企業家估計都超過3000人。現在我還兼任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學院國際併購研究中心主任和多家上市公司獨立董事,每年給上海交大安泰經管學院以及上海財大金融學院的金融碩士課程開一門《中國企業併購實務》課程。

    這些聽課的老闆們的企業平均資產規模在幾千萬到幾個億,和前面提到的那些巨無霸無法相比,但是和他們交流時,我深切感受到併購重組這幾年不僅僅是大企業熱衷的資本遊戲,這些中小企業也會經常遇到併購方面的各種機會。而我講課時重點放在併購全過程的各種陷阱揭示和防範對策上面,因此每次講課時都會特別容易引起這些老闆們的共鳴。

    我從1996年到2008年以併購投行顧問為主業,期間還創辦過大中華區最專業的併購網站「天道併購網」;從2009年至今以做私募股權投資為主業,投出了5個獨角獸級別的公司,這期間的併購業務重點轉到指導幫助我投資的企業進行產業鏈併購整合。

    國內做併購的業內大佬很多,許多也是我的好朋友,這個圈子很小。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這些大佬基本都是「做的不說,說的不做」,極少公開寫文章、出書或演講分享自己從業經歷中的寶貴經驗。而國內各大頂級商學院裡講授併購重組的教授幾乎清一色都是「學院派」,要麼是海歸名校博士,要麼是國內本土培養的教授,講授的課程也都偏理論總結,缺乏實戰指導意義。

    因此這些年,我一直努力嘗試把併購投資領域的實際工作和研究培訓打通,知行合一,邊做業務邊提煉併購理論,通過實戰經驗加理論提煉的分享來幫到儘可能多的中國企業家們。

    為此,我開通了「外灘併購工坊」的公眾號,不定期針對社會併購熱點問題發表一些「乾貨」,沒想到一些文章獲得業內巨大反響。2019年12月25日,我發表了一篇名為《2019,中國多元化企業集團崩盤啟示錄》的文章,當天在朋友圈刷屏,估計總瀏覽量過百萬。

    這篇文章的爆紅也讓我萌發了這樣的想法: 寫本書來系統總結最近這十多年中國企業併購重組中的各種問題,並把它作為獻給21世紀20年代中國企業界的一份禮物。

    2001年時,我出版了人生第一本專著《公司緊縮:資本運營新境界》,這是中國第一本系統闡述公司緊縮技術、原理及應用的專著,由中國國際金融學泰鬥陳彪如先生作序。這本書創作的背景是,上世紀90年代中國企業家們興起的一輪多元化擴張紛紛出事,於是我提出公司不應該盲目多元化,而應該聚焦自己的核心業務,通過資產剝離、公司分立、分拆上市、股份回購及自願清算等多種公司緊縮的資本運作手段實現非核心資產的「出清」。當時這本書在業內引起不小反響,一些央企老總和經濟主管部門官員都專門找到我就此課題進行深入交流。

    沒想到的是,一晃快20年了,當年那波中國老闆們犯的錯誤還繼續在中國再次上演。而20年前出事的大企業平均規模才幾十億、上百億元,現在出事的這些大塊頭公司資產動輒都是幾千億甚至上萬億元,因此,這輪中國企業併購潮的後遺症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會遠遠超過20年前。

    可惜的是,在中國已經出版的上千本關於併購的專業書籍中,迄今沒有一本聚焦於中國企業併購失敗教訓的系統總結,沒有一本系統闡述企業併購陷阱與風險防範並可用來指導中國企業家們未來的併購之路。

    因此,我在寫作之初就定了幾個寫作原則:

    (1) 實戰性:本書按照併購實戰流程安排內容,從併購戰略規劃、團隊組建、盡職調查、估值、交易結構、併購合同、併購整合到反收購操作全流程,系統總結了75個大陷阱和200多個小陷阱,全是我20多年併購投資實戰所總結的「乾貨」。企業家們在做併購時可以把這本書放在案頭,隨時根據併購進程翻閱相關章節的內容,說不定就會看到書中的某個「陷阱」和自己正在做的案例非常相像,從而避免巨大損失。

    (2) 趣味性:本書拋棄傳統學術研究著作的寫法,以趣味好看為寫作出發點,力求文字通俗精幹、活潑輕鬆,大量案例也都是鮮活生動真實發生過的,能讓各層面企業家、投資者或學者都可以從中得到閱讀快感,不知不覺中增加併購經驗值。

    (3) 經典性:本書的創作初衷是20年後絕大多數內容仍具有實戰指導意義,因此,在總結經驗教訓和給出解決方案指導意見時都按照「經典可傳」思路而寫。

    書中把最近十幾年中國經濟領域發生的一些著名併購案例的成敗經驗都進行了分析,這些案例包括: 吉利收購沃爾沃、聯想收購IBM、建龍鋼鐵收購通化鋼鐵、陳發樹收購雲南白藥、三胞收購HOF、暴風光大收購MPS、融創收購樂視、港交所收購倫交所、海航收購當當網、寶能收購萬科、平安收購上海家化、宋城演藝收購六間堂……看完全書就像看了一場21世紀之初中國企業併購大電影,非常有意思。

    這世間罕有長盛不衰之公司,馬雲給阿里巴巴也不過設定了102年的生存目標。因此,即便現在風光無限的標杆企業們也應心存敬畏,即便現在身處困境的老闆們也要咬緊牙關修煉企業和自己的身心等待轉機。

    希望本書能在中國企業家併購修煉之路上助一臂之力。

    併購之路,鮮花和荊棘一路相伴。希望這本書能讓中國的企業家們在併購時少點衝動與盲目,多些理性與專業,順利過關,穩健前行。

    希望自己能成為中國企業併購界的「吹哨人」。

相關焦點

  • 最強資管併購潮來襲 巨無霸或淪為併購對象
    高盛、景順、德銀與摩根大通一樣,成為這一輪資產管理併購中的潛在買家,資管行業的馬太效應將愈演愈烈。2020年可謂資產管理行業變局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非但沒有打破強者愈強的馬太定律,反而加速華爾街乃至全球資產管理行業的整合。
  • 企業併購是什麼意思?企業併購對股票有什麼影響?
    上市公司併購重組是公司之間的各種生產要素進行合併重組,實行優勢互補,劣勢整改。通過企業內部各種生產經營活動和管理組織的重新組合以及通過從企業外部獲得企業發展所需要的各種資源和專長,來培育和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那一般企業併購,會讓股票大漲嗎?
  • 阿迪達斯有意出售銳步:併購狂人安踏為潛在買家
    此前德國媒體透露,阿迪達斯計劃將於2021年3月前出售Reebok品牌業務,潛在買家分別是安踏集團和VF集團。銳步品牌於1895年創立,20世紀70年代末開啟了國際化徵程,80年代依靠一雙小白鞋,銳步短短7年時間就登頂世界第一的寶座。
  • 資本市場生存手冊——併購保密協議(NDA)
    女問:「你現在做什麼工作?」男答:「我在一家外企,做銷售總監。」女孩頗為滿意:「我覺得我很滿意!」男答:「我覺得我跟你沒啥關係!」 保密協議,就像一把開啟信任鎖頭的鑰匙。併購的開始,跟相親很像,都需要相互了解,然後再決定是不是要更深入地接觸,進而通過一個契約來鎖定彼此。在什麼時間、跟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會決定一個交易是否能夠順利開始。
  • 摩根大通:2019年全球 併購市場將持續活躍
    摩根大通併購全球聯席主管埃爾南·克裡斯特納 (Hernan Cristerna)告訴《中國貿易報》記者,他對2019年併購市場持樂觀態度,「我不覺得2019年一定要在交易量上和2018年比個高下,但我認為當前企業渴望交易的情緒已經存在,預計2019年交易總量將非常可觀,這將保證併購市場持續活躍。」
  • 西方遊戲業掀併購潮,上半年已達9起!專訪歐美領先遊戲精品投行
    ,一家專注於全球遊戲行業的精品投行,主要業務是做賣家/標的的併購財務顧問,其他業務包括併購買方財務顧問以及遊戲公司中後期融資財務顧問。 這9起併購案中,有3起是Aream & Co.作為賣家財務顧問參與的,同時,Ryan透露他們目前正在進行的併購案還有6~7個,融資案有2~3個,並且有不少優質公司跟他們在洽談中,與此同時,各大買方和投資方也非常積極的跟他們要好的標的,「市場肯定是非常活躍」。
  • 企業併購對股票影響如何?利空還是利好?
    上市公司併購重組是公司之間的各種生產要素進行合併重組,實行優勢互補,劣勢整改。通過企業內部各種生產經營活動和管理組織的重新組合以及通過從企業外部獲得企業發展所需要的各種資源和專長,來培育和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那一般企業併購,會讓股票大漲嗎?  理論上講收購兼併行為對被收購或兼併的公司來說,會使人們對被收購或兼併的公司產生積極的預期,從而會使這些公司的股票價格上漲。
  • 花旗:現在併購已經停滯 銀行家最想要的是「現金」
    花旗集團歐洲、中東及亞洲併購業務高管威廉-舒爾茨(Wilhelm Schulz)指出,「一切都是關於流動性、流動性和流動性的。」 「現在沒有併購,」舒爾茨繼續說,「對於企業來說,當前的重點就是如何才能保存現金。幾乎每家企業都在透支他們的信用額度。企業貸款申請激增的規模是巨大的。」
  • 家電併購黃金時代落幕
    和傳統的同品類或產業上下遊企業併購套路不同,這次美的收購的是一家電梯公司——菱王電梯,試圖將自身的暖通技術和菱王的電梯業務相結合,瞄準智能樓宇市場大肆進軍。這也是美的自2016年併購德國庫卡機器人以來,公開透露的第二起重要跨界併購案。其實,家電廠商收購一家電梯公司並不奇怪,日本的東芝、日立等家電巨頭就擁有自己的電梯業務。
  • SPAC併購上市2020的十大關鍵問題和解答(下)丨文銀國際
    與其他任何併購買家一樣,SPAC尋求與發起人認為具有實質意義的目標相結合。今年,SPAC越來越關注新興成長公司,這些新興公司的發展要比傳統IPO公司要早。財務報表。SEC代理規則要求代理聲明包括目標的兩年或三年財務報表以及中期財務報表。財務報表和目標公司的審計師必須滿足某些要求,因此,對目標公司財務報表進行必要的審計或重新審計可以成為企業合併的重要項目。
  • 物業收併購後該如何整合
    有的做盡調找的是第三方,但是找會計所和律所他們不是物業行業親自操盤的人,對物業的認知是有一些偏差的。所以他們在辨別風險的時候,哪怕財報並表的時候,都有很大的分歧。我們建議在做盡調的時候,如果引入了第三方,我們自身的監管團隊一定要提前介入,二者做好交圈、融通,才能更真實地把企業識別出來。我們識別好了企業就是完完全全認識了這家企業,合同條款在這期間都已經溝通好了。
  • 《2019中國併購指數》發布 房地產併購交易連續三年下降
    【《2019中國併購指數》發布 房地產併購交易連續三年下降】《2019中國併購指數》發布,2019年中國的併購市場共完成了交易2500多筆,金額達到了1300億美元,其中,國內併購是2345筆,佔總數的93%,併購金額大概1200
  • 企業跨國併購一般是什麼類型?企業併購又有什麼風險呢?
    在企業的經營行為及運作情況中,企業間發生併購的情況十分常見。但對於併購如果不注意,也會發生多問題與風險。那麼企業跨國併購一般是什麼類型?企業併購又有什麼風險呢?今日王海英律師為您詳細解讀關於企業跨國併購類型及企業併購風險的有關問題。
  • 公司併購都有什麼形式,是怎樣的?
    我們經常能看到某某公司和某某某公司併購的消息,一般人都只覺得這兩個公司變成一個公司了,其實並不是那麼簡單的,那麼公司併購都有什麼形式,是怎樣的? 網友諮詢: 公司併購都有什麼形式,是怎樣的?
  • IC產業併購「瘋」:還有誰值得買?
    他補充說,「MEMS和感測器市場一直在不斷發展。去年就有許多公司將其技術定位為感測器融合,因而颳起了一陣併購風。」  IHS Markit負責功率半導體領域的資深分析師Jonathan Liao對此表示同意,並表示,「IoT確實覆蓋了從白熾燈到貨櫃船等可連接至網際網路的每一種應用。」看好IoT的公司在擬訂併購策略時可能需要更加多樣化以及更加縮小至特定目標的途徑。
  • 新華財經|新華-上普併購指數報告顯示:長三角科技金融併購活力顯著...
    高新技術產業仍為併購熱點「新華-上普併購指數」包括新華-上普中國證券市場併購指數和新華-上普中國資本市場併購指數兩大類。指數顯示,2019年中國併購市場延續2018年回調態勢。資本市場併購宗數指數和併購規模指數分別為1578.86點和2442.81點,較2018年分別下降9.49%和13.72%。證券市場併購宗數指數和併購規模指數為1570.48點和931.58點,較2018年分別下降14.05%和30.86%。從全年看,證券市場「蛇吞象」併購小幅攀升,規模超百億的「航母級」併購總體回暖。溢價是衡量併購熱度的指標之一。
  • 望華資本:為什麼要翻譯《併購大師》這本書?
    來源:新財網經過近兩年的努力,由華爾街投資大師馬裡奧·加貝利(Mario Gabelli)和《巴倫》周刊前主編凱特·韋林(Kate Welling)撰寫,望華資本總裁戚克栴帶領團隊翻譯的《併購大師:華爾街套利傳奇》(原書名"Merger Masters: Tales of Wall Street Arbitrage),終於在國內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了
  • 1年募資68億 LP陣容豪華 「併購女王」劉曉丹有怎樣的「併購心經」?
    曾帶領團隊完成上千億元併購交易   晨壹投資,是劉曉丹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創業。   公開資料顯示,劉曉丹1991年考入北京大學,後獲得政治學學士學位和民商法碩士學位。2000年左右,劉曉丹先後進入財務顧問公司東方高聖和漢唐證券工作。
  • 併購傳聞如何不脛而走
    而和大多數其他因素相比,併購,甚至是併購傳聞,能讓股價出現更大的起伏。  有時候,併購傳聞猶如瘟疫一般在市場上到處傳播,最終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它對股價的影響就好像相關公告剛剛發布一樣。  在《財富》雜誌以傳染為主題的系列文章中,我和同事們將對這個現象進行探究。
  • 物管行業上演併購潮 規模推高后是否高枕無憂
    在此背景下,「恃強吞弱」的併購成為物管企業擴張規模最有實效的發展模式之一,物業公司在併購上表現也愈加瘋狂。然而,併購式拓展在帶來規模擴張的同時,也可能使企業面臨難題的轉換。  黃金時代 物企上演併購潮  隨著物業行業逐漸步入黃金時代,曾經在地產黃金期頻繁出現的房企併購潮,正在物業行業激情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