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文化
1.威廉·沃恩《英國美術的黃金時代》,龍曉瀅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從1730年霍加斯開始早期創作,到1851年特納去世的近120年間,英國美術一躍成為歐洲文化中的重要角色。此書為讀者呈現的正是這一輝煌時期的全景圖,內容涉及幾十位畫家以及英國美術發展中的重大事件。
通過分析藝術大師的生活環境、創作背景以及繪畫特色,為我們生動地展現了從霍加斯、雷諾茲、康斯坦博,到布萊克、特納等藝術大師的創作歷程,同時也將該時期龐雜而多彩的社交繪畫、肖像畫、政治諷刺畫、風俗畫、歷史畫、風景畫等畫種所呈現的美術景觀加以立體、完整地呈現。其論述準確而不失風趣,是一本了解漢諾瓦時代英國美術發展總體狀況的優秀讀物。
作者簡介
威廉·沃恩,英國倫敦大學與伯克貝克學院資深藝術史教授。羅斯金藝術學校和考陶爾德研究所畢業後,曾職於倫敦泰特美術館。著有關於十八、十九世紀美術的多篇論文和多部專著。1998年曾受邀於英國國家美術館做題為「英國美術」的保羅·梅隆講座。
龍曉瀅,中英聯合培養博士,北京大學訪問學者。現任教於雲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研究方向為英國藝術與文學。
2.巫鴻《陳規再造:巫鴻美術史文集卷三》,鄭巖編,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規再造》為巫鴻美術史文集的第三卷,收錄作者1995年至1998年關於中國古代美術史的15篇論文和講稿。這一階段的研究仍聚焦於墓葬、佛教、肖像藝術等主題,持續探討圖像內容與空間、媒材的關係。
其中《清帝的假面舞會》《屏風入畫》《陳規再造》等一系列論文,圍繞清宮舊藏文物和中國古代藝術審美傳統展開,選擇了雍正乾隆變裝畫像、十二美人圖、屏風文化等精巧的切入點,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引人入勝的同時,進一步發展闡釋了「圖像」與「原境」互動的美術史觀,是為後來《重屏》等專著的雛形與先聲。
作者簡介
巫鴻,著名美術史家、批評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學教授。2002年建立東亞藝術中心並任主任,兼任該校斯瑪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2018年獲選為美國大學藝術學會傑出學者,2019年獲選為美國國家美術館梅隆講座學者,並獲得哈佛大學榮譽藝術博士。代表著作有《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等十餘種。
鄭巖,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漢唐美術史與考古學,代表著作有《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從考古學到美術史》《逝者的面具:漢唐墓葬藝術研究》《年方六千:文物的故事》等。
3.朱萬章《過眼與印記:宋元以來書畫鑑藏考》,北京大學出版社
《過眼與印記:宋元以來書畫鑑藏考》討論的範疇,是作者過眼宋元以來書畫名跡留下的關於美術史的深刻印記。無論是諸葛亮、朱元璋、董其昌形象的塑造,還是陳容、王蒙、仇英、傅山、吳振、王翬、吳昌碩繪畫的生成,以及趙孟頫、何紹基書法的嬗變與傳播,甚至鮮有人關注的嶺南四畫僧、明代醉飲圖和葫蘆畫的疏證,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美術視角。
作者利用供職博物館的優勢,結合各地館藏資源,從書畫本體出發,抽絲剝繭,解讀書畫內外所蘊含的文化與藝術基因,探討鑑藏中作品的真偽、傳播與影響,為人們深度了解不同時期的美術提供參考。
作者簡介
朱萬章,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從事書畫鑑藏與美術史研究,著有《書畫鑑考與美術史研究》《銷夏與清玩:以書畫鑑藏史為中心》《書畫鑑真與辨偽》《畫林新語》《畫裡晴川》《梧軒藝談錄》《鑑畫積微錄》《明清書畫談叢》《尺素清芬:百年畫苑書札叢考》等。兼擅書畫,出版有《一葫一世界:朱萬章畫集》《學藝:朱萬章和他的藝術世界》《學之餘:朱萬章繪畫近作集》等。
4.鄭巖、鄭琹語《年方六千:文物的故事》,活字文化·中信出版集團
本書是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教授鄭巖父女默契合作的極簡中國美術史。
一頁手繪水彩文物,一頁鏡頭般優美的文字,描繪近一百件具有代表性的國寶級文物,直觀、準確地表現國寶級文物的氣韻之美與細部之美,勾勒出六千年來中國文明發展的迷人圖景。
它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美術考古著作,重點不在對古物面面俱到的研究與欣賞,而是通過帶有個人溫度的文字,以使用者和創作者的視角,細膩還原一件器物背後的人和故事。歷史是一出大戲,一件小小的道具也令人盪氣迴腸。
作者簡介
鄭巖,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漢唐美術史與考古學,代表著作有《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從考古學到美術史》《逝者的面具:漢唐墓葬藝術研究》《年方六千:文物的故事》等。
鄭琹語,藝術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插畫師。曾為《劉心武爺爺講紅樓夢》一書創作插畫200幅。
5.練春海《重塑往昔:藝術考古的觀念與方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本書從學科本質的角度系統地闡述了「藝術考古」屬性、方法、呈現、材料以及應用等理論問題,集中地回應了近年來的學術熱點,回顧了考古界、藝術史界對於「藝術考古」的專業性質、方法論等問題的諸種看法,對其中較有爭議的觀點進行剖析,並分析了藝術考古研究近年發展的新趨勢,討論緊扣學術前沿,指出當代文化語境中,圖像的呈現方法與材料的合理利用顯得越來越重要。
全書在結合實踐的基礎上,較為系統地探討了藝術考古作為一門學科、一種研究方法所具有的學術價值、文化功能和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練春海,藝術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藝術考古、藝術史研究。出版《器物圖像與漢代信仰》《漢代車馬形像研究——以御禮為中心》《制器尚象:中國古代器物中的觀念與信仰》等著作多部。
6.麥可·弗雷德《專注性與劇場性:狄德羅時代的繪畫與觀眾》,張曉劍譯,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麥可·弗雷德以此書修改了我們對18世紀下半葉法國繪畫與批評的理解。他在細讀1753—1781年間的畫作與評論的基礎上提出:那個時代的繪畫有意識地描繪專注於行動的人物,建立畫外觀眾不存在的虛構,由此克服「劇場性」,從而取得令人信服的畫面效果。弗雷德以自己的博學,出入當時的藝術批評、哲學和文學,為我們透視洛可可藝術及反洛可可潮流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並重新發現了狄德羅繪畫批評的獨特價值,也把藝術自主性問題大大推進到18世紀60年代。
作者簡介
麥可·弗雷德,傑出的批評家、藝術史家,美國霍普金斯大學人文學科波恩講座講授。其批評和藝術史研究不僅在藝術學界廣受關注,並且也為哲學、美學、思想史等領域所重視,甚至還反哺當代的藝術實踐。
張曉劍,溫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西藝術史和西方現當代藝術批評的教學與研究。
7.萬君超《大千三十:張大千一九二九年交遊考及其他》,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從張大千三十歲的自畫像切入,由三部分內容組成:《〈己巳自寫小像〉題跋釋文與作者簡介》《張大千一九二九年大事記》《張大千自畫像之功能與意義》。
本書鉤稽與梳理了1929年三十二位文化名流與張大千之交往、淵源等細節,其中包括曾熙、葉恭綽、溥心畬、鄭午昌、鄭曼青、吳湖帆、馬宗霍、謝玉岑、謝稚柳等人,同時收錄了這些人的傳記資料、作者詩文集、年譜、傳記及碑傳錄等材料,將重點側重軼事掌故,增加閱讀之趣味與愉悅。
作者簡介
萬君超,書畫鑑賞家、獨立撰稿人,現居上海。代表著作有《百年藝林本事》《翰墨珍賞》《翰墨見聞錄》等。
8.喜仁龍《中國早期藝術史》,趙省偉主編,陸香等譯,西洋鏡·廣東人民出版社
全書由《中國早期藝術史》和附錄兩部分組成。
《中國早期藝術史》初版於1929年,是西方漢學界系統研究中國早期藝術史的發軔之作。全書分四卷:漢朝之前、漢朝、雕塑、建築,共收錄海內外博物館、私人藏家珍藏的文物和名勝古蹟的照片900餘幅。如今,這些文物和名勝古蹟相當一部分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消失不見了,足見本書之價值。
附錄部分《中國景觀:喜仁龍的攝影及見聞》初版於1937年,收錄喜仁龍在中國旅行時拍攝的各地建築、園林、風俗照片157幅。原書為丹麥語,僅發行600部,是喜仁龍印量最少的著作。
作者簡介
喜仁龍,20世紀西方極為重要的中國美術史專家,首屆查爾斯·蘭·弗利爾獎章獲得者。曾擔任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藝術史教授、瑞典國家博物館繪畫與雕塑部主任館員等職。代表著作有《北京的城牆和城門》《中國雕塑》《中國北京皇城寫真全圖》《中國早期藝術史》《中國繪畫史》《中國園林》等。
趙省偉,「西洋鏡」「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系列叢書主編。
陸香,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著有《隱喻的秘境——行業語跨域引申機制研究》(2016)。
郭雯熙,中國傳媒大學畢業,CATTI二級筆譯譯員。
張同,北京外國語大學丹麥語專業畢業。
9.石守謙《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上海書畫出版社
《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聚焦於「山水畫」一門,嘗試透過「畫家與觀眾互動」此一角度,對「山水之史」何以產生變革的根本問題予以反思和解答。山水畫擁有豐富的內涵,不僅與社會、政治等外在因素息息相關,亦涉及人們內在心理、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等文化層面,故而成為中國畫史上受尊崇的科目,引發眾多討論。唯論者大多較注意其中形式風格本身的變化發展或畫家之間的相互影響,由此雖累積出相當之成果,卻也讓人逐漸意識到所謂「風格內在規律」已無法充分解釋山水畫此一藝術形式的歷史發展。
有鑑於此,作者在一面回顧始於十世紀、止於二十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各種山水畫變化的歷史之餘,更著重於在此過程中繞過傳統畫史獨尊「畫家」的迷思,轉而揭示「畫家」與「觀眾」間互動關係的不同面貌,尤其聚焦於各個時代、甚或中日韓不同地域的山水畫家們如何與其特定的社群觀眾建立起互動關係,促成各種值得注意的新主題誕生,於山水畫史上帶引出新的畫意、新的境界。
作者簡介
石守謙,藝術史學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及考古學博士。曾任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所長,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等職。著有《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史論集》《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等專著。
10.衣若芬《書藝東坡》,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使用其首創的「文圖學」視角。上卷選擇《天際烏雲帖》、《黃州寒食帖》、《李白仙詩卷》、《洞庭春色賦》與《中山松醪賦》合卷及《答謝民師論文帖卷》等五種頗具特色的蘇東坡書跡,著重探討其生成機緣、文本內涵。下卷從使用場景、流傳脈絡、和接受影響等角度,進行了時空的延展,以「壽蘇會」為核心,講述蘇東坡對後世及周邊國家的輻射影響。
作者簡介
衣若芬,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教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聯合早報》特邀專欄作家。研究領域為「文圖學」、蘇軾研究、東亞漢文學與文化交流等。代表著作有《雲影天光:瀟湘山水之畫意與詩情》《遊目騁懷:文學與美術的互文與再生》等。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原標題:《聯合書單 | 2019年最受歡迎的十大美術史好書》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