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有海水處即有華僑華人,那麼有華僑華人處則有暨南學子。歷經一個多世紀風雨滄桑的暨南大學,不僅見證了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特別是華僑高等教育的艱難歷程,也見證了這個飽經磨難卻依然走向興旺的國家的命運。「百年僑校」、「華僑最高學府」,成為暨南大學蜚聲海內外的兩塊「金字招牌」。
暨南大學校名「暨南」二字出自《尚書·禹貢》:「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意思就是面向南洋,將中華文化傳播到五洲四海
暨南大學的前身暨南學堂,創辦於1906年,由時任兩江總督、南洋通商大臣的端方奏明朝廷在南京設立,是我國歷史上由國家創辦的第一所華僑子弟學校。1927年國立暨南學校升格為綜合性的華僑大學,稱國立暨南大學,成為當時成立較早的、少有的著名國立大學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國內各項建設事業蒸蒸日上,高等教育日漸勃興,華僑子弟紛紛來國內求學,重建暨南大學的條件已經具備。黨和政府十分重視華僑教育事業,1958年經國務院批准,暨南大學在廣州重建。在此後的近十年時間,學校發展成一所初具規模的綜合性大學。
改革開放後,暨南大學步入迅速恢復和發展的新時期。當時國家對學校的發展十分重視,將暨南大學列為國家重點扶持的大學,指示要把暨南大學建成「具有特色的華僑大學」,對暨南大學的發展寄予殷切的希望。
暨南大學抓住機遇,加速了學科整合和擴張的步伐。1996年學校被國家列入重點支持的「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後,大大提升了暨大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成為名副其實的「華僑最高學府」。
暨南大學按照「面向海外,面向港澳臺」的辦學方針,實施「僑校+名校」發展戰略,吸引著海內外學子紛至沓來,辦學一百年來,學校向海內外170個國家和地區輸送了40餘萬名優秀畢業生。目前在校學生4萬多人,來自125個不同國家和地區在校華僑、港澳臺和外國留學生14189人,擁有兩院院士(含雙聘)7人,長江學者(含特聘教授、青年長江)16人,傑青、優青獲得者39人,「珠江學者」51人,無愧為「華僑最高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