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兇手》是由樂視影業(北京)有限公司出品的犯罪懸疑片,由羅志良執導,爾冬陞監製,劉青雲、林家棟、江一燕、李小璐、郭曉冬等領銜出演。
作為樂視影業「消失」系列第二部影片,有了前一部《消失的子彈》良好口碑,眼下這一部《消失的兇手》會是在意料之中還是在意料之外?一個接一個的自殺者,都在用血淋淋的慘案控訴資本家高敏雄(郭曉冬飾)的殘酷,自殺怎麼會像傳染病一樣蔓延開?這一系列案件的背後究竟有苦衷還是隱藏了另外一個更大的陰謀?警政官松東路(劉青雲飾)如何釐清案情真相併阻止悲劇的再繼續?這是導演先設置的一個局,而後再加入其他的線索用以誤導判斷。
既然走的是犯罪推理懸疑路線,講故事的人一定要會憋到最後時刻才會揭開謎底的。我從來都不喜歡劇透,先簡單說一句演員的表現:劉青雲的表演很沉得住氣,江一燕飾演的傅源是一個足夠令人印象深刻的心機婊。我要重點去說的是影片呈現出來的兩個關鍵詞:烏合之眾、公義。
一百多年過去了,古斯塔夫·勒龐所著的《烏合之眾》仍然是解讀大眾心理的不二法門,與群體相關的另外一個行動的詞語叫做革命,電影中,飽受剝削的工人們走上街頭罷工,與資本家抗爭的時候,革命就開始了,革命的背後是否只是簡單的理想簡單的訴求?當然,這只是導演是影片中夾帶的「私貨」之一,既表達了對集體無意識的警醒,也豐富了敘事內容並藉此混淆謎底的指向。
電影中,「公義」是導演力圖要去表達、論證並質疑的另一部分「私貨」,從大學教授(林家棟飾)的課堂討論到片尾的呼應。假若公義是以犧牲無辜者的生命為代價的,假若公義是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而不符合少數人的利益,又假若……,如此「公義」是否是真正的「公義」?這足夠讓觀眾也對此展開更多思考。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工人們的革命只是真正的兇手為達到個人目的的被利用的群體事件而已,而那個大談公義的人其實毫無公義可言,他甚至缺少起碼的正直,此情此景,讓人想起近年來落馬貪官們曾經震耳欲聾的廉潔奉公宣言,等等。
無論是《消失的子彈》還是《消失的兇手》,故事的設置其實都只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變通處理,這既有通過電影敘事的理想,當然還有主創實現個人表達的理想。那一個又一個被謀殺的「自殺者」背後,其實是軟弱、無奈,還有無助和絕望,這看似荒誕的殺人遊戲之中自然也有深意,或者說有可以被解讀甚至是被誤讀的深意。
犯罪嫌疑類型故事裡,最經典的角色莫過於福爾摩斯。福爾摩斯是英國作家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也是世界的福爾摩斯,劉青雲飾演的松東路是羅志良的松東路,也是中國的松東路,期待有一天松東路這個角色也能成為世界,儘管前路漫長且曲折。
關於華鼎獎:
華鼎獎,由天下英才傳媒集團主席王堃先生創辦,是一個代表中國娛民意志的獎項。它是當前亞洲最具聲望的重要獎項,包括電影、電視劇、電視綜藝、音樂、明星形象等重要領域。華鼎獎由於秉承至善、至美、至真、至恆的評選理念,能客觀,真實反應觀眾的期望和感知,努力讓每一個獎項都來自13億多中國人的選擇,被中外媒體廣泛譽為「全球觀眾口碑大獎」。
創立於2007年的華鼎獎,其獨立的評選方式幾乎顛覆了使用近百年來的世界傳統評選模式,是唯一通過民調形式產生的榮譽,代表了全球的時尚潮流指標。華鼎獎創辦至今,建立了嚴謹的評選程序: 首先,由專家評審會根據嚴格的入選標準,針對上一年度中國及全球的電影、電視劇、電視綜藝節目和音樂作品進行提名投票,每個獎項列出5~10名候選人。然後,華鼎獎組委會委託本土著名調研機構承辦,在中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西安、成都、重慶、瀋陽等16個大城市,進行民意調研。華鼎獎最終會將民意測驗結果,即每一獎項的前5名候選人,授權中國主流網絡新媒體公開投票。每屆華鼎獎都能吸引幾千萬年輕網友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