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音樂響起,我都有一種十分親切和熟悉的感覺。半個世紀過去了,回想過去,我的豆蔻年華是在懵懵懂懂中消失的,但那時的美妙的音樂旋律卻永遠留在我心中。
在我的少年時代,從未學過音樂舞蹈的我,進入華師一附中宣傳隊後,見到老隊員們吹拉彈唱無不精通,驚為天人,我就立志要像他們一樣,成為舞臺上的「全才」。
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有一種潮流催促我們迅速成長。那時候的宣傳隊,頻繁地創作新語錄歌曲,連夜排練,第二天就上街宣傳演出。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學會了識簡譜,彈三弦,還能上臺表演三句半和簡單的舞蹈。
學校決定排演紅色娘子軍芭蕾舞后,對樂隊的要求更高了,人才匱乏是個極為突出的問題。當時,除了少數新擴招的同學是從小練習樂器外,多數同學是根據自己的愛好及過去的一點基礎來選擇學習樂器的。肖小勤同學精通二胡,又重新學習了黑管;方緒元同學選擇了學揚琴;還有一些同學選擇了學圓號、小號、薩克斯、打擊樂等等。
感謝我的二哥,他知道我喜歡音樂,就從北京買回一把小提琴送給我。從那時起,我由彈三弦改為了拉小提琴。
宣傳連樂隊由邱方達老師負責,他極有藝術天賦,創作歌曲,指揮樂隊,導演節目,樣樣都能。那時候,他把編創的節目油印成冊,分發給師生使用。邱老師創作的歌舞節目《火車向著韶山開》,演出後受到觀眾好評,之後榮獲省、市文教系統創作節目優秀獎。
邱老師對樂隊的建立和發展,盡心盡力,勞苦功高。在學校決定要排演《紅色娘子軍》舞劇之後,樂隊是否能完成全劇的音樂伴奏任務,當時很多人持有懷疑態度。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邱老師懷著滿腔熱情,勇敢地接受了挑戰。他動腦筋,想辦法,群策群力,因地制宜,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確保完成任務。一是中西結合,在原來樂隊基礎上,增添一些西洋樂器,並且把從外面引進人才和自己培養相結合。二是化繁為簡,邱老師將全場《紅劇》五線譜改編成學生能看懂的簡譜,在總譜中,又對各組樂器樂譜作了適當改編,使樂手能夠勝任伴奏,又有理想的音樂效果。在邱老師的悉心改編和調教下,經過反覆的刻苦訓練,樂隊同學逐漸進入了音樂伴奏的狀態,最後完成了《紅色娘子軍》舞劇伴奏的任務。現在想起來,一個中學的業餘樂隊,居然能完成全場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音樂伴奏,這真的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在那個年代,我們這群初生的牛犢就是不怕虎,同學們憑著一股不服輸的精神,堅持刻苦而不懈的努力,我們的演出大獲成功!
三位老隊員攝於珠峰大本營
時隔久遠,到現在我還清晰記得參加樂隊演出時的情景。例如,當吳清華衝出虎口,奔向紅區(第二場),她深情地向鄉親們、紅軍戰士訴說著自己的悲慘遭遇時,樂隊首席小提琴手呂值友,用小提琴演奏出如泣如訴的悲愴旋律,深切感人;當舞臺上出現萬泉河,椰樹林,紅區風光好的背景時,樂隊劉蘇郵用笛子吹奏起那清脆明亮的旋律,給人愉悅和希望;當銅管樂、弦樂、打擊樂等一起奏響,聲樂隊員用雄壯有力的歌聲唱響主題歌時,群情振奮,鼓舞人心。
部分《紅》劇老隊員攝於美國黃石公園
「向前進,向前進,戰士的責任重,婦女的怨仇深…… 」 有力的節奏,磅礴的氣勢,融化成激勵人們勇敢向前、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排練演出《紅色娘子軍》的過程,是心靈演化的過程,在這期間培養了我的樂感樂理及吃苦耐勞的品質。
毫無疑問,這種品質一直伴隨著我走過了半個世紀,至今依然,將來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