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師亦友高廣豐

2020-12-18 南通網

□王其康

我是在2009年夏天籌備「紀念王賓逝世一百周年暨張謇與王賓研討會」上認識高廣豐老師的。那時他從教師崗位上退休不久,於2008年就加入了海門市張謇研究會,並參與了籌備第五屆張謇國際研討會。之後擔任了研究會副秘書長、副會長兼秘書長、會長,創辦海門市歷史學會並任首任會長。在高老師專職張謇研究工作過程中,「紀念王賓逝世一百周年暨張謇與王賓研討會」是他的第二項「課題」,我也因此與他從相識到相知,對他的人品、學問有了深入的了解,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與高老師的相識相知,不僅是局限在籌備會議的過程中,還包括了他一以貫之嚴謹的工作作風,統籌兼顧的大局觀,更有其表現在治學認真,一絲不苟;勤奮好學,精通業務上。

在張謇的研究幾十年中,涉及面甚廣,可惜對他考中狀元的前後九年,他與其父母官王賓的研究幾乎是空白。我研究先祖王賓之初,由於史料匱乏,加之個人不諳史學專業知識,僅憑敦親睦族的感情編撰了《家譜》,爾後才率先在「張謇與王賓」研討會上,大膽地探討了他們兩人之間的關聯,發表了《淺釋〈張謇日記〉有關王賓(雁臣)之交往》的論文。此論文引起高老師關注,並撰寫了《王賓略論》。這篇論文引經據典,我也不知通讀過了幾遍,每次讀來,總有新的啟迪,並反覆探討,進而拉近了我和高老師的感情。

高老師在《王賓略論》中提到,對我編的家譜中有「四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包括何時受知於劉坤一;關於「上海水利廳同知」;關於王賓任袁世凱老師;關於《海門縣誌》中1889年張謇稟請王賓至海門提倡種桑。隨著時間推移,我不斷找到新的史料,對他提出這四個問題,也較之前有了更新的認識,我與他開展了多次與時俱進的切磋與探討,達成了許多共識。

與高老師的交往中,我們常常是以一件事、一句話為由頭,爾後越說越多,有時我們也有爭論,但彼此總是尊重對方。他研究張謇為主,我注重的是王賓家族,互相有交叉又有互補,也正因如此,我們之間的友誼才有更多的交流空間。

他不僅與我常交流,在與我表弟王文琪,因編撰《海門寄憶》一書認識後,他們也多有交往。2010年10月29日,表弟發現我伯父王友乾收藏的《岱源詩稿敘》中有張謇所作序言,敏感到這可能是未被發現的張謇佚文,旋即發送給高老師。高老師獲此信息後大喜過望,囑表弟拍成照片,立此存照,嗣後編入《張謇全集》新增內容。由高老師所主編的《十年蹤跡十年心——張謇研究會十年紀念文集》特意記載此佚文的由來。

陳岱源是安徽定源人,生於何年不詳,而高祖王賓於敘中說其「光緒壬寅」(1902)時「卒十年矣」,推算為1892年(此時王賓尚於上海為官)。高祖1902年為其編輯一本《岱源詩稿》,並親作敘。高祖在敘中回憶道:與陳岱源同籍皖北,他出身名望,少負俊才,然而「屢薦未獲一第」,「少經喪亂,奮身戎行,橫刀躍馬,勉入仕途,到吳中」當上了知府。陳岱源一生酷賦詞作詩,在上海往來是親,遂成骨肉之交,陳岱源曾表達,至死都希望與高祖「訣別」,可見兩人交情深厚。高祖贊陳岱源是「胸懷磊落」之人,贊其詩詞「不屑格律派別,性真所寄,時流露於行間而不自覺」。此詩稿由高祖次子王潛剛,呈交到老師張謇手中,期盼助力付梓。張謇閱後,被陳岱源的為人與才能,高祖的念故人之情,以及學生王潛剛的孝心所打動,欣然為該詩稿也題了敘,「是則惻惻予懷,不更深於王生,故舊之感也哉」,並「署端」,安排於光緒甲辰十月(1904)由「通州翰墨林書局代印」。

2011年初,高老師託表弟在上海圖書館家譜收藏部查閱「海門高氏家譜」,表弟予以了盡力幫助。同年4月19日,高老師偕研究會同仁徐晉庭先生去張之洞家鄉——河北省南皮縣,參加張之洞墓園落成儀式暨張之洞學術研討會,途經上海,當天下午表弟與高老師在滬蓬萊公園茶室暢敘,晚在順風飯店設宴招待高、徐兩位。2017年,我們幾位表兄弟,為紀念伯父王友乾百年誕辰,重印了他的重要著作《大儒曾國藩》,也得到了高老師的指導及讚譽。

高老師在研究張謇的同時,十分關注有關高祖王賓的訊息,並注意不斷收集,提供給我。2018年10月2日給我發來五份資料。隔了11天,10月13日又發給我一篇長文,鼓勵我深入研究王賓。高老師的眼光深遠,他認為王賓與陳岱源及安徽桐城人姚永概的交往,還很有必要探究,我將會鍥而不捨,繼續前行。高老師與我及表弟,屬於那種由陌生而熟悉,由熟悉而漸為無所不談的知己,誼同「今日樂相見,別後莫相忘」的亦師亦友關係。2013年後,我較長時間居住海外照顧兒孫,與高老師見面交流有所減少。但偶爾互相通信時,他說起話來仍是「滔滔不絕」,常叮囑我在國外要「保重身體」,可誰知道他自己卻不「保重身體」呢?

2019年春節正月初一,按慣例我向高老師電話拜年,並稟報了在十年研究王賓家族中,從各方面又獲較多新資料,計劃將研究成果編寫成《史話》一書,對過往的錯誤進行校正,他讚嘆不已,盼我能認真潛心寫作,早日出版。我關心地問起他的近況:「您近來好嗎?」不料他毫不忌諱地說:「我不好。」我驚詫萬分,哪有人正月初一說自己不好的?除非是真的不好,而且一定是很不好,內心有不祥預感,才會如此說的。他說:「你是醫生,所以我就直言了,並且請你幫我做個判斷。」接著他說了很詳細。

他是2016年身體被查出骨髓瘤的,這是惡性腫瘤,且無法手術,只能作保守治療,血色素下降嚴重時就輸血。目前他腰部很疼,被迫在床上看書寫作。我聽到不幸消息後心如刀割,難以置信,大腦一片空白。那個大年初一,在我漫長人生中是唯一的一次,在壓抑著極度悲催心情中度過的。與高老師通了七十幾分鐘電話,他說了很多,直到他說「累了,下次再說吧」,我才放下手機。以我對高老師為人的了解,他不是這樣話多的人,他的內心長久是內斂閉合的,能敞開心扉與我暢談,既是將我當成「自家人」,更是希望我能對他日後的治療有所幫助。

在那以後,我常主動與他電話交談,內容涉及很多方面,主要是他的身體有何不適?或有什麼治療中困惑?我約他幾次,想去海門與他面聊,覺得他常「出爾反爾」。答應好的日子,常被他忽然來電「爽約」。還有一次,我約好表弟王文琪一道去海門看他,他說等他從蘇州看了醫生後再說,事後又遭婉拒。3月中旬的一天,他來電話,說已物色好接班人,正在籌備交接換屆。我為他高興,也為他擔心。因為他說,為了趕換屆太累了,血色素僅4.8克,馬上要去輸血。我是醫生,知道4.8克意味著什麼,這幾乎是人的極限。

高老師自感時日不多了,是用生命在與時間在賽跑。5月18日,海門張謇研究會換屆,輸了血以後的高老師,撐著虛弱的身體向會議作了工作報告,聽者為高老師以事業為重的精神所感動,飽含熱淚聽完報告,報以熱烈掌聲,全體起立,向這位執著研究張謇的師者、學者、忍者、病者致敬。第二天,我在朋友圈發布了此事,眾多親友為高老師點讚、祈福,寄望他能戰勝病痛。

2019年5月換屆後,他又投入了很大精力寫個人自傳。他說:「自傳必須是真實的,也許不能出版,那就留給女兒做個紀念。」他的病情不容許他久坐,有時就半臥在床上寫,7月下旬他告訴我,已經寫完了20萬字自傳,這下可以徹底休息了。果然,8月14日他在微信中向所有關心他的朋友們發了最後一段信息:「親們,請容許我閉關養病,恕我一概不回答你們提出的問題。」這也是他留給我的最後一段話。

他太累了,獨自將病軀裹得嚴嚴實實,不讓我們看見他,這是保持作為學者、教師、朋友的一份尊嚴,將他最健康美好的形象,永遠存於我們心中。2019年9月2日高老師駕鶴西去,我赴海門獻上了花圈,輓聯上留下的是「王賓後裔敬輓」。

與高老師交往十多年中,諸多的人與事,反覆深藏在流年裡。或許,太多的無人知曉,在剪不斷的歲月裡,藏下了太多的我與高老師亦師亦友的故事,難以忘懷。

相關焦點

  • 【民族團結一家親】亦師亦友亦真情
    亦師亦友亦真情——獨山子區第十九社區周藝和付振華的民族團結故事她曾是教師;她在教師崗位上退休。亦師亦友2018年初,周藝從教師崗位上調整到獨山子區新北區街道第十七社區居委會工作。或許是緣分註定,轄區的退休教師付振華成了她的結對親戚。共同的工作經歷,讓她倆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付振華親切地稱呼周藝為「丫頭」,周藝也親切地稱呼付振華為「付媽媽」。社區工作繁瑣,難免遇到不順心的事。
  • 朱軍退出《星光大道》 小尼不舍:亦師亦兄亦友
    朱軍退出《星光大道》 小尼不舍:亦師亦兄亦友2016-06-27 14:08:03來源:中國新聞網2朱軍和尼格買提此前共同主持星光大道  中新網6月26日電6月26日中午,央視名嘴朱軍通過個人微博發聲,證實自己將離開《星光大道》節目,由朱迅接棒。
  • 張國榮和張學友,亦師亦友的關係
    張國榮和張學友,亦師亦友的關係。2001年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金針獎頒獎環節,香港電臺特意邀請2000年金針獎得主張國榮來為2001年金針獎獲得者張學友頒獎。說起張國榮和張學友,真的他們好有趣,因為套用張國榮自己的話說:他和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姓張的。
  • 呂慧儀否認與曾志偉緋聞:是亦師亦友的關係
    我很敬重志偉,大家是亦師亦友的關係,拍戲沒有來電啦。」對於提到佘詩曼將不續約一事,她就直言欣賞對方的努力。
  • 有一個亦師亦友的導師有多難?距離有多遠
    依稀地記得,成功保研後但還沒開始研究生生活的那段時間裡,曾經無數次想像過這樣的場景:研究生能經常見到老師、和老師經常交流,與導師建立亦師亦友的關係應該很容易,說不定最後自己會很開心地去讀個博士。然而,三年後的事實是:我與導師之間亦師亦友的距離還是好遙遠。
  • 張國榮與張學友曾經亦師亦友的關係締造了歌神
    張國榮和張學友確實是亦師亦友關係,張國榮羨慕張學友的磁性質感嗓音,張學友羨慕張國榮的巨星魅力,舞臺作風。他們兩個人合作有阿飛正傳,東邪西毒,東成西就三部電影。張學友和張國榮在舞臺還沒合作過,就算是演唱會,都沒有彼此做過對方個唱嘉賓,確實是個遺憾啊。如果他們能合唱一首歌,或者是彼此唱對方的歌在同一個舞臺,多好啊,我們歌迷就有耳福了。
  • 何信:亦師亦友 堅守「愛的事業」
    亦師亦友,堅守「愛的事業」,一群羽翼剛剛豐滿將要起飛的雛鳥,天空是他們註定的徵途,必須盡最大的努力讓他們能夠更好的飛翔。
  • 亦師亦友,文以載道
    亦師亦友,文以載道--從《柳毅傳奇》看文字苦心者的風骨有人講,「大凡文字總是寂寞的。文字的寂寞來自於它的個性。
  • 亦師亦友亦兄長的老闆—湯新化
    太多疑問在我心頭縈繞…可是經過長時間的朝夕相處之後,我的疑問開始消失殆盡,心中留下的只有對他的佩服和感恩,他用行動教了我太多的人生道理,他是一個亦師亦友亦兄長的好老闆。
  • "東北沙仲基"暖心又懂事 沙溢:對孩子要亦師亦友
    亦師亦友我覺得可能對於孩子來講是最好的一種狀態。」沙溢民主的教育方式不只是說說而已,他稱自己也從安吉身上學到了很多, 「在錄《爸爸去哪兒4》之前我對安吉和小魚兒了解不多,因為工作確實很忙,陪伴他們的時間少。錄節目後從孩子身上也得到很多啟示,安吉比較善良、單純,膽子也很大、做事很認真很執著。有的時候孩子能讓我們成年人再次回到那種善良和單純的狀態。」
  • 新福州人曹澈和郎朗亦友亦師的音樂故事
    發小23年後重逢福州曹澈出生於音樂世家,三歲多時開始跟隨父親學琴,四歲時被父親帶到瀋陽音樂學院教授朱雅芬處學琴,和郎朗成為「師兄弟」。三年後,郎朗被父親送到北京念書學琴,曹澈與郎朗這對發小也從此分開。因為父親工作原因,曹澈全家於1991年搬到福州,後來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的曹澈也在研究生畢業之後回到福州工作,並成為福建省歌舞劇院交響樂團的常任指揮2007年,郎朗中國巡演來到廈門時,從母親那裡獲悉兒時的師兄弟曹澈居然成為專業指揮家,郎朗很是興奮。而更巧的是,廈門站之後的郎朗中國巡演福州站指揮,正是由曹澈擔任。
  • 亦師亦友 | 林志傑:「學生的認可,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亦師亦友 | 林志傑:「學生的認可,就是我最大的快樂。」他就是我們的亦師亦友——清華經管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林志傑。學生的認可,成了我最大的快樂訪談時,2019年的教師節剛過,正值開學第一周,林志傑也剛剛完成加入清華經管學院後的第一堂課。機緣巧合,這次訪談有了一種儀式感,象徵著林志傑在經管學院的教學生涯就此展開。
  • 亦師亦友亦知己
    有專家說,裴迪曾經到張九齡的荊州刺史幕府當過幕僚,張九齡逝世後,歸來長安閒居,開始與王維的內弟崔興宗相熟,通過崔興宗得以認識王維,並崇拜追隨王維。也有專家說,裴迪曾經擔任蜀州刺史。那也算是不小個官,但史書不見記載。更有小說家言,裴迪性狂放、好豪飲,常常喝得爛醉。王維從街頭撿回爛醉的裴迪,並收養教導培養成才。
  • 鄭元暢髮長文感謝Ella上熱搜:亦師亦友的感情,最讓人羨慕
    在娛樂圈中有這樣的朋友實屬珍貴,Ella對於鄭元暢來說亦師亦友,2在娛樂圈中還有一對亦師亦友的朋友讓人羨慕願我們都能像謝娜遇到何老師,鄭元暢遇到Ella一樣,遇到亦師亦友的朋友,照亮你的生活!
  • 李宇明:語言重鎮,亦師亦友
    商務於我,亦師亦友!本文來源:商務印書館公眾號
  • 賈巴爾:他教會我很多,我們亦師亦友
    賈巴爾想找一個武術教練,李小龍因此和賈巴爾結識了,沒想到兩人性格極為合拍,生活中亦師亦友。賈巴爾第一次獲得NBA總冠軍後,他接受了李小龍的邀請,在《死亡遊戲》中飾演了對手,他們之間的對決成為銀屏上經典,這些鏡頭也是賈巴爾引以自豪的畫面。李小龍的英年早逝讓所有人吃驚和悲傷,而李小龍去世那天,賈巴爾還在從新加坡去香港的路上。
  • 劉鑾雄和周星馳「亦師亦友」關係,投資物業17年,合賺14億多
    縱觀周星馳的事業發展,其實除了拍電影以及做導演之外,亦是有著投資物業而關於投資物業這一塊,11月5號港媒也是深扒出周星馳背後「亦師亦友」且還是合伙人的人物,他就是劉鑾雄。除了香港有著物業之外,周星馳在新加坡亦是有著自己的物業
  • 【原創】孟祖眉|亦師亦友情未了
    真是一朝為師緣相牽,五十二載心相連。亦師亦友情未了,紅泥火爐在人間。               胡命烈老科長永垂不朽!      特別精瘦的身子骨,炯炯有神的大眼晴,帶長尾音的廣味普通話,開口即笑的慈祥面容,這是半個多世紀來原戰友報社老科長胡命烈深深銘刻在我腦海中的印象。
  • 汪涵與王一博亦師亦友,面對天天向上合約期滿,他將如何抉擇
    尤其是和汪涵之間的關係,屬於亦師亦友,在很多方面都給他提供了不少的幫助。
  • 動漫版《元龍》亦敵亦友的宋命
    因一個短視頻,才發現了《元龍》這部動漫,本以為是個狗血劇情的穿越劇,看了幾集之後,發現這部動漫還是值得一看的,尤其是宋命這個對於王勝來說亦敵亦友的上林家分家族長。隨著劇情的發展,宋命對王勝而言,可謂是亦敵亦友,友的是他站在個人角度對王勝很欣賞;敵的是他以上林宋家族長的身份,為給戴四一個交代,必須要和王勝成為敵人,這方面也有他的私人,因為他喜歡宋嫣,而宋嫣更加在意王勝,情敵見面,分完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