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電影深厚的歷史
給電影界帶來了許多意外驚喜,
許多義大利電影人在世界電影史上書寫著傳奇。
這回小宮和你聊聊那些
你也許聽過也許沒聽過的
義大利電影人。
▲ 紅色沙漠 Il deserto rosso ,1964
也許是他善於觀察生活的習性,他常在其中發現荒謬,這讓他得以成為義大利流行喜劇的代表人物。
《草坪》裡對於經濟奇蹟結束之後小丑般的資產階級為何的嘲諷,《醜陋的羅馬人》裡對被剝削階級的刻畫,都讓人們見識了他的才華。
▲ 醜陋的羅馬人 Brutti sporchi e cattivi ,1976
他對舞臺表現十分敏感,在他1977年《特殊的一天》裡,他以史為鑑的捕捉到了義大利社會的心聲。
▲ 特殊的一天 Una giornata particolare,1977
對於義大利電影界來說,南尼·莫萊蒂是門面人物般的存在。他開創了演員飾演本人、以第一人稱敘事的獨特形式——《親愛的日記》。
他的作品涉獵眾多,1998年的《兩個四月》中,他將自傳、虛構與對電影的思考交融在一起。
他是一位充滿疑問的電影人,《凱門鱷》中他痛斥電視節目和政治。他同樣也有運動和喜劇類影片,比如1989年的《紅色木鴿》和《教皇誕生》。
羅伯託•羅西裡尼
Roberto Rossellini
羅伯託•羅西裡尼對義大利電影的影響是巨大的,1945年他在戰時的義大利街頭駕起了一臺攝影機,無意中讓義大利電影迎來了重生。
▲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Roma, città aperta,1945
在當時資金和技術匱乏的情況下,《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依舊用其即興拍攝、簡陋的膠片和業餘演員的呈現,打破了影史。片中士兵的出鏡、現實的街頭也記錄下了最真實的影像。
▲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Roma, città aperta,1945
《戰火》大膽的敘事讓他突破了新現實主義,《遊覽義大利》中他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人物內心活動上。
他拍電影也拍電視,既有虛構類型作品,也有紀實類片子(《印度》),他類型豐富的作品,也註定了他是一位難以被界定和分類的電影導演。
皮埃爾•保羅•帕索裡尼
Pier Paolo Pasolini
骯髒的謀殺和臭名昭著的名聲遮住了他在美學和藝術領域的光輝。這位受詛咒的詩人創作了一系列迷人而深刻的作品——散文、論文、社論、詩歌。
《定理》裡他對傳統堅決反對,《索多瑪120天》對權利激進的政治隱喻,《乞丐》裡他對男孩們的溫情脈脈。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安東尼奧尼大家一定更為熟悉,他導演的紀錄片《中國》,是被紀錄片教材奉為經典的作品。
早在1960年的坎城電影節上,《奇遇》的放映就引起了激烈的爭論。
影片講述了一連串毫無關聯、完全不值得表現的事件,這樣的敘事手法讓觀眾感到困惑,也讓觀眾的情緒達到了白熱化的地步,
他後來一系列的電影,如《夜》《蝕》《紅色沙漠》等都是抨擊義大利現實的作品。這也給年輕的義大利資產階級帶來了衝擊。
他對構圖的掌握、對色彩的試驗、對時間的慢速處理都值得稱道,在《放大》《過客》中,甚至讓人忽略了作品本身對圖像本質提出的質疑。
▲ 過客 Professione: reporter,1975
華麗的布景是他的強項,也許是貴族世家出身的緣故。他曾做過雷諾瓦的助理,後來在《沉淪》中綻放新現實主義的光彩。
▲ 魂斷威尼斯 Morte a Venezia,1971
讓他名聲大噪的大概是他在經典文學改編電影的成就。他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託馬斯·曼的作品搬上了大銀幕。
在《魂斷威尼斯》中,他用外表俊美、神經質而頹廢的人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沒落貴族的肖像。
▲ 魂斷威尼斯 Morte a Venezia,1971
他的電影仿佛社會調查一般,他用比紀錄片更嚴謹的真實記錄,讓觀眾過目不忘。這種別具一格的社會批判,在新現實主義的影響下萌芽。
《馬蒂事件》中,弗朗西斯科·羅西用精心編織出的複雜敘述,和謎一般的鏡頭串聯起故事的線索。
到了《死囚可疑》時,他更大膽的將聲音和影像交織在一起。
▲ 馬蒂事件 Il caso Mattei,1972
維託裡奧·德·西卡
Vittorio De Sica
維託裡奧·德·西卡是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獲獎最多的導演,其實早年他是以演員身份出道的。
自1944年他導演了《孩子在看著我們》之後,每隔幾年便有一部導演作品問世。
▲ 孩子在看著我們 I bambini ci guardano,1944
1946年的《擦鞋童》、1951年的《風燭淚》……他用日益精準的鏡頭記錄百廢待興的國家萬象。他作品的敘事特點是,能夠展現出日常生活中流動的詩意。
▲ 左:擦鞋童 Sciuscià,1946
右:孩子在看著我們 I bambini ci guardano,1944
2008年一部《格莫拉》成為了馬提歐·加洛尼不得不提的代表作。
這部關於那不勒斯黑手黨的電影,描繪了種種暴力的手段,一反觀眾對黑手黨的浪漫幻想,真實表現了他們更加可憐也更加可恨的一面。
2012年的《真人秀》是加洛尼對這種節目形式提出的拷問。電視真人秀只是現實扭曲的鏡像,而這部影片也將義大利喜劇的優秀傳統發揚光大。
1989年的《小惡魔》,1994年的《獵豔狂魔》,羅伯託·貝尼尼誇張的模仿和滑稽的風格讓他成了20世紀末的喜劇小丑。
▲ 小惡魔 Il piccolo diavolo,1988
他也曾在1997年以一部詩意而幽默的電影名揚天下,這部影片講述了一個沉重的話題:集中營。
儘管爭議多多,但這部名叫《美麗人生》的影片,還是讓他獲得了坎城電影節競賽單元大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 美麗人生 La vita è bella,1997
時至今日,
我們仍會在各大電影節上看到義大利電影人身影
他們用獨特的視角,
開創了電影史和電影故事新的書寫格式。
《電影簡史》安傑洛·克裡帕、邦雅曼·巴爾比耶、梅拉尼·布瓦索諾、康坦·馬澤爾【著】
影像後宮,你的電影夢管家
獨立電影人深造、融資、拍攝、選角和宣發全方位服務
最近微信常有人問小宮
怎麼才能拍出一部高質量短片?
我想創作
怎麼才能找到專業影視團隊?
喜歡活動
怎麼才能參與到後宮的影視活動?
☟
如果你覺得有用,
歡迎 點讚在看
或 分享給朋友圈更多熱愛電影的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