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戰的《光點》銷售破億,全球歷史上排名第三,伴隨而來的不是黃袍加身,而是「什麼時候糊」的質疑聲,很魔幻,但又很真實地發生了。
畢竟,稍有智商的人都看得出,《光點》的銷量體現的不是作品的魅力,而是pua式精神洗腦的成功。
但觀眾早晚會發現皇帝沒穿衣服,在他們發現自己是傻子之前,資本必然要抓緊時間收割。
所以,流量明星快速崛起,又快速隕落,便是這種商業模式的終極歸宿。
1、
熱巴奪得金鷹獎後,志得意滿地說:「這只是個開始。」沒錯,這只是隕落的開始。
2018年,鹿晗的頂流位置明顯被取代;迪麗熱巴拿了金鷹獎後,一年沒有接到戲;肖戰今年29歲,《光點》銷量破億,人們討論他什麼時候涼掉……
這樣短暫的成長周期,實在太過顛覆認知了。想想以前的巨星,可能28歲的時候,還沒有確立江湖地位呢。
周潤發真正打了翻身仗,是1986年拍《英雄本色》,31歲;
周星馳一炮而紅,是1990年《賭聖》獲得4132萬票房,28歲;
劉德華、張國榮等,真正大紅也是在28歲左右。
並且,那個節點跟他們真正的巔峰相比,都是小巫見大巫。
周星馳影片質量最高的階段,是1999年-2003年拍《喜劇之王》、《功夫》,那時候他40歲左右。
90年代,張國榮在電影事業簡直可以用三級跳來形容。他主演了《霸王別姬》這樣史詩級的影片,熒幕形象從叛逆情人,轉型到性別自由流轉的雌雄同體,在藝術上有重大的突破。音樂方面,他的「跨越97演唱會」,「2000年熱·情演唱會」,也可以稱得上絕世的經典。
那時候,他也差不多是四十歲左右。
他們巔峰一浪接一浪,哪怕巔峰過了,影響力也持續不斷。周星馳2016年拍《美人魚》,觀眾還喊著「欠星爺一張電影票」。
張國榮去世後新增的粉絲甚至接近生前的。文化學者洛楓女士2006年與「哥哥香港網站」合作擬定一份「是什麼讓你喜歡張國榮」的問卷,其中「何時開始喜歡哥哥」的問題中,有42%的人選擇「張國榮」死後。這就是所謂的「後榮迷現象」。
2、
厚積薄發後一炮而紅,此後不斷超越自己,從高峰迴落後影響力長期根植,才符合一個巨星的發展周期規律。
這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當然是巨星的作品,而作品不僅僅是狹義的電影、歌曲,他本人的外形、經歷、個性、藝術觀,也是整個巨星文本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
張國榮90年代的熒幕形象,歌曲,都對刻板的性別形象進行了顛覆。
他本人也認為,藝人做到最高境界是可以男女兩個性別同在一個人身上,藝術本身是沒有性別的。一個藝人能夠做到姣、靚、型、寸,男又得女又得,這才算真正的成功。
而他的形象,既是瀟灑不羈的叛逆情人,又有兩種性別隨意流動的雌雄同體性質。
這就是作品、形象、藝術觀的有機統一,因為挑戰了既定而刻板的大眾認知,因此有豐富的反覆詮釋性,不僅僅粉絲忠誠度高,還吸引了深度的粉絲。張之亮、陳嘉上這樣的知名導演,參加張國榮的相關研討會時都會泣不成聲。
如此,張國榮們才能紅幾十年,甚至載入史冊。
3、
但是,這樣的巨星培養周期太過漫長,且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別說耐心地投入七八年,未必能培養出張國榮,就是羅志祥也未必能培養出來。
如此,在網際網路時代,迥異於傳統造星模式培養出來的流量明星便登堂入室。
傳統明星依靠作品和粉絲產生情感的連結,從而拉動購買力。而流量明星則不同,他們爆紅時沒有過硬的作品,有的甚至連像樣的演藝經歷都沒有。
此外,流量明星在形象、軼聞、世界觀方面的打造也極度扁平化、單薄化,沒有傳統明星那種豐富可詮釋性。
但是,通過在各種數據排行榜上獨佔鰲頭,流量明星就可以獲得粉絲的崇拜。
而他們數據、銷量的躥升,有大部分來自粉絲時間、金錢的投入,粉絲因此從中獲得情感認同及滿足感。
由於投入的時間、金錢成本要低得多,且可複製性高,這種運作模式得以高效、快速變現。但是,它也有非常明顯的弊端。
一方面,僅僅依靠粉絲的購買力,很難支撐起符合巨星身價的經濟收入。
打個比方,我聽過梁靜茹的《情歌》估計超過1000次,有段時間甚至每天都聽,但是,我對梁靜茹完全不感興趣,純粹喜歡她的歌。
你看過成龍、周星馳、劉青雲、梁家輝、金城武等等等等人的電影,但有可能只是劉德華的粉絲。
一些票房號召力不可思議的真正演員,甚至可能幾乎沒有真正的粉絲。
過硬的作品,才能拉動路人的消費。人們消費文娛作品,更核心的是一種滿足吃喝拉撒後的精神需求,而不單單是和藝人的情感聯結。
你可以看到,這幾年的高票房電影——《我不是藥神》、《哪吒》、《流浪地球》、《少年的你》……,熱播劇——《人民的名義》、《長安十二時辰》、《慶餘年》、《都挺好》……,都不是以流量明星為賣點的。
而如果你是沒有過硬業務實力的粉絲向藝人,便只能完全靠粉絲拉動銷量。畢竟,當前人們對於流量明星的厭惡已經到了一個極點,路人緣幾乎是負數了。
但如前面所說,這是無法支撐起一個頂流應有的身價的。
要支撐起對應的商業價值,只有不斷通過洗腦,號召粉絲花錢了。
如此才會出現肖戰的粉頭號召粉絲購買105張甚至1005張,因為「你不為他花錢還敢說你愛他」。
這種道德綁架最後會被內化為自我感動,粉絲因此覺得自己是真心為明星付出。
所以,打榜、刷銷量是每家粉絲的常規操作,這是流量明星基本的商業邏輯。
我同事跟我說,她表妹買了很多王一博封面的雜誌,回家就讓她拿去墊泡麵啥的。「買多幾本,他們的排名才會提高。」
只不過,肖戰「227事件」引起的震動太大,427刷銷量又做得太過火,所以槍打出頭鳥,就像熱巴前年拿了金鷹獎,惹了公憤一般。
為什麼在粉絲最癲狂的時候,肖戰們都不敢站出來表態呢?因為他們本身就是依靠粉絲的非理性生存的。號召粉絲理性,豈不是自斷財路?
4、
但被洗腦的粉絲,有部分終有一天要醒悟過來。
情感本身是一種共同的成長,而不是一方對另一方單方面的付出。很多追女孩子時陷入自我感動的男生,最終都會明白異性要靠吸引,而不是感動,與其卑微地討好,不如努力提升自己。
同樣的,觀眾從作品中得到精神享受,才會自發進行購買,甚至二刷、三刷。
這就註定了,流量明星這種洗腦式、單方面索取的商業模式,生命周期極其短暫。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了它的泡沫性,它原本就一般的公信力會更進一步墜落。
看過一篇報導,有粉絲在2016年以1770元的價格,買到鹿晗票面價值2000元的演唱會門票,但2018年,她又以80元的價格買到價值499元的鹿晗演唱會門票。充分說明了這種模式的難以持續性。
怎麼辦?那隻好在泡沫被戳穿之前,趕緊收割一波。
於是便出現了這種可怕的惡性循環:肖戰的名聲跌入谷底,銷量卻衝到一個匪夷所思的高度,甚至排到了全球第三。
當人們最瘋狂的時候,也是泡沫吹到最大,離被戳破最近的時候。
畢竟,有泡沫的資產就像擊鼓傳花的燙手山芋,總要在破裂前找個傻逼接盤。
還記得2008年溫州房價1.7萬全國第一,超過第二名的上海近4000元一平嗎?
肖戰《光點》破億,就是一種癲狂到了極點的表徵。
所以,你罵肖戰、蔡徐坤、鹿晗都沒有意義。他們宛如桑拿會所轉盤上的年輕新鮮的肉體,而資本就像老鴇一樣,榨乾了他們的青春和花容月貌,收割了一波又一波的快錢,再捧更年輕、更鮮嫩的小鮮肉上位。
鹿晗沒人氣了?沒事!還有蔡徐坤。蔡徐坤也沒人氣了?沒事!還有肖戰……
粉絲的感情被欺騙了,肖戰們何嘗不是如此?
粉絲是必須在醒悟前快速收割的韭菜,肖戰們何嘗不是如此?
當然了,肖戰們作為韭菜,已經賺了大多數人一輩子都賺不到的錢。2017年,鹿晗就以2.3億的身價登上中國90後富豪榜。這樣的韭菜,我也想當呢?
老鴇跟小姐總是一拍即合,因為都想賺快錢。在這種情況下,這種商業模式便永遠有效。肖戰涼了沒關係,絕對會有下一個肖戰粉墨登場。
除非,粉絲有一天徹底長大,正如這世上沒了嫖客,小姐才會徹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