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是因為小編大學影視鑑賞的選修課老師介紹河正宇,看了他演的《暗殺》,《恐怖直播》所以賞臉去看了《隧道》。
電影開局5分鐘就塌方了,有主角光環的「河正宇」居然毫髮無損,然後淡定的拿出手機撥打了「119」。
沒過多久,新聞就開始報導坍塌事件,無良的記者不顧倖存者的安危擅自的撥打電話進行直播,不過幸好被搜救隊隊長發現並及時的制止了。
更可笑的是,在再次塌方之後,裴鬥娜(主角的妻子)到達現場,政府官員再喊出一系列一定要救出被困者的口號之後,金海淑等一行人見到河正宇妻子後,竟然在新聞官的示意下,輪番擺姿態合影。
不過在這些對比之下還是能夠發現人性之美的,在被困2天7小時之後,河正宇發現了另個一個倖存者,在這種物資匱乏的情況下,能夠毫不猶豫地把水給他那個小女孩和她的狗狗喝,並且把並不多電的手機給他打了一個電話。也許這暗示了好人有好報,給了一個美好的結局。
隨著時光的流逝,天氣越來越惡劣,不知該如何調配鏟雪車,因為圖紙的錯誤施工方向出現偏差,前期的努力付諸東流,臨近工地停工日久,花大價錢的工程即將延期面臨著每天巨額的虧損,政府的形象工程也要推遲,班長因為操作以為的死亡,人們把所有的一切都歸結到倖存者不應該活著,只有他死了,再把他挖出來,既告慰亡靈,又安撫眾人的心靈,還不影響社會大眾,政府也有政績可吹噓,一切的一切只要他死掉。
影片的高潮是社會開始投票,是否應該不顧倖存者生死的用炸藥爆破,支持的人達到了65%,其中包括遇難者的妻子。這是典型的東方心理,少數服從多數的利益,可人們不想,沒有誰會永遠是多數,總有一天,你會是少數,到時候,叫天不應,叫地不靈的感覺真的很不好。想想看,一個人在漆黑的環境裡,外邊有妻子和孩子,除了要戰勝孤獨和恐懼,最慘的是外邊的人最終放棄了他。最可怕的是因為輿論,妻子被迫的籤了那個協議,但是裴鬥娜相信丈夫還活著,那段廣播面前的聲淚俱下,我想也只有深愛著的夫妻才會這般堅持!這是本片中所傳達出來的親情愛情之美。
最後在搜救隊長的堅持不懈下,河正宇被救了。隊長詮釋了作為一個救援隊長的專業與責任,為受災者本人著想,以堅持救出受災者為己任,不放棄任何可能的希望,危險之處自己挺身而出。但是諷刺的是影片結局,本該接受鮮花和掌聲的隊長,卻因身為公職人員說了髒話為由再寫道歉信,在一個熱點話題消失之後人們不會在關心你了,他們只會關心新的熱點話題(公職人員當眾說髒話)。
我個人覺得,把悲劇結尾變成喜劇更容易走進大眾給人以希望和安慰,卻也失掉了些許震撼人心的力量。所以《隧道》沒能成為第二個《熔爐》,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也沒能成為第二個《恐怖直播》,用自殺式結局給人以震撼和無盡的餘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