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為文稿
大家好,歡迎來到國劇60講第二季,我是主講人李星文。今天這一期,我們聊一聊重量級軍旅劇製作人嵇道青的職業生涯。嵇道青從事電視劇創作26年,代表作有《DA師》《我是特種兵》《獵毒人》等。
多年以來,南京軍區政治部電視藝術中心,是中國軍旅劇創作、生產的重鎮。嵇道青是其中的主將,他的作品拿到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飛天獎,金鷹獎,全軍「金星」獎頒發的上百個獎項。他有20多部作品在央視播出。
近年來,隨著軍改深化,部隊文藝機構重組,嵇道青也已內退,轉換身份繼續戰鬥。這幾年,他觸及的題材更加廣闊:軍旅、諜戰、消防、緝毒無所不包,主旋律和商業劇兩條腿走路,電視臺和視頻網站兩線作戰。
嵇道青是江蘇人,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家裡孩子多,生活多艱辛。16歲那年,他投考了南京炮兵學院。上軍校不用交費,每個月還有生活補貼,有效地減輕了家裡的負擔。
在校期間,嵇道青讀的是「122榴彈炮指揮專業」。他一直保有閱讀的愛好,在圖書館度過了許多時光。三年之後畢業,分配到福建的部隊當兵。他依然熱愛文學,利用業餘時間創作,在部隊和地方的報刊雜誌上發表作品。
嵇道青
1990年11月,嵇道青被調到南京軍區政治部前線文工團任幹事。1993年,30歲的嵇道青就任文工團政治處主任兼紀委書記。雖然是政工幹部,但「不安分」的心讓他離影視業越來越近。
服役多年,他對軍隊的規章制度、生活、訓練、演習等了如指掌。他曾經想做一名軍事法庭上的律師,但最終還是走上了文藝創作的道路。而之前經歷和學習的一切,都成為軍旅劇創作的優勢。
1994年,嵇道青第一次參與軍旅劇項目。這部劇投資有限,他一個人做統籌、外聯、製片主任和製片人,帶著一個純新人團隊,在山東青島開機,轉戰安徽、江蘇和浙江多個省份,用10萬元資金,拍成了八集電視劇《山那邊有個海》。這部劇在中央臺一套黃金時段播出。
1997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70周年,嵇道青接到了創作話劇《虎踞鐘山》的任務,他和前線文工團團長邵鈞林,在春節期間閉關寫作,僅用十幾天就拿出了劇本初稿。
《虎踞鐘山》通過對建國初期一批將領在南京軍事學院學習生活的描寫,表現了劉伯承提出和創辦軍事學院,用科技文化提高幹部水平的真實歷程。
這部劇在南京首演,反響強烈。之後不斷獲獎,並於1998年1月6日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
話劇《虎踞鐘山》
1998年,嵇道青為7集電視劇《虎踞鐘山》擔任策劃、劇本統籌、總製片人。這部劇於1999年3月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虎踞鐘山》之後,嵇道青被任命為分管話劇和影視的文工團副團長,開始名正言順地拍攝電視劇。
在經過幾部中短篇劇的練兵之後,前線文工團發起了大塊頭《DA師》項目。《DA師》原名《前沿》,是首長命題作文,講述我軍對臺鬥爭準備的故事。編劇王維,團長邵鈞林是出品人兼編劇,嵇道青是製片人兼編劇,鄭方南是導演兼編劇。
劇組請來了王志文、許晴等大明星,躊躇滿志地開機了。結果沒過幾天,上級領導突然下令關機。這道命令對於嵇道青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
他說,「停機不是那麼簡單的,首先意味著我們需要賠償劇組人員。更嚴重的後果是,南京軍區的電視劇事業很可能就此夭折,因為沒人敢相信你了。」
製片人嵇道青和出品人邵鈞林、導演鄭方南徹夜未眠,最終商量決定,一邊硬扛著不停機,一邊向上打聽停機原因,尋求解決辦法。原來,《前沿》開機後,軍區便收到了新指示:對臺鬥爭準備,只幹不說,多幹少說。
既然是這個原因,那就有修改的餘地。嵇道青等幾位編劇,拿著劇本一個字一個字地改,最終故事變成了:海灣戰爭之後,國際軍事格局發生了變化,中國軍隊如何應對,才能跟上時代。
於是,《前沿》的劇名改成了《DA師》,主題也乾坤大挪移。完成之後,成為央視一套2003年開年大戲。那時候,開年大戲的分量很重,這部劇也的確收穫了巨大的反響。
《DA師》使製作人嵇道青加速走向成熟。創作上一波三折,製作上調動了千軍萬馬。他說,「我們當時在東南沿海有一個非常大的場面,動用了一萬多官兵當群眾演員,天空有飛機,地上有衝攤登陸。這些場景如果沒有軍方的支持和協調,是絕對辦不到的。」
《DA師》虛構了一支數位化部隊,提出了很多超前的概念。之後,劇中關於軍隊編制和作戰理念的藝術呈現,都在軍改中成為了現實。
拍攝中的坎坷,讓嵇道青心有餘悸。但創作者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的,他的製片人生涯並未止步。
嵇道青拍攝過將軍傳記劇《上將許世友》,也翻拍過紅色經典劇《霓虹燈下的哨兵》。他製作過海關緝私劇《滄海英雄》,革命歷史劇《井岡山》。這些劇各有坎坷,也各有所成。最驚心動魄的大概是為了《滄海英雄》,他揚言不能得到支持就要從大樓上跳下去。
再之後,嵇道青遇到了年輕的劉猛,這才有了後來的「特種兵」系列。他說,「青年作家劉猛,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科班出身,畢業後空懷導演夢想,沒有施展天地。因為一個電視劇起碼是大幾百萬的投資,沒有單位敢讓這樣一個連副導演都沒幹過的毛頭小夥子,擔綱導演這樣的藝術主帥。」
經過考察和論證,嵇道青邀請劉猛加入前線文工團,並許諾一定會讓他當導演。為了兌現這個承諾,嵇道青說服了投資方,把剛過完30歲生日的劉猛,推上了24集電視劇《狙擊生死線》導演的位置,並組成了一個強有力的製作班底扶持他。
電視劇《狙擊生死線》
《狙擊生死線》為劉猛打開了導演之門。《我是特種兵》隨後上馬。從這部劇開始,嵇道青和劉猛開創了獨有的軍旅劇敘事模式:訓練、演習、實戰三位一體。而實戰通常包括緝毒、抗災和反恐行動,尤其需要拿捏表達的分寸。
訓練和演習始終是濃墨重彩的部分,這方面需要得到軍方的支持。他們最多動用過軍隊的十幾架飛機來協助拍攝,其中有非常複雜的協調工作。
緝毒並不是軍隊的主要職責,而是公安和武警的任務。在「特種兵」系列中,關於緝毒任務的展現,特種兵都以配合的姿態出現。天災和反恐則會在作品中少量出現。
嵇道青認為,「特種兵」系列的收視率和點擊率很高,就是軍人的純粹情感感染了觀眾。軍人之間的感情很特殊,他們24小時都在一起,是永遠的兄弟。如果一起上過戰場,更是生死之交。
2011年1月,《我是特種兵》在央視一套黃金檔如期播出。其實,這部劇在審查的時候就出現了很多問題,但是磕磕絆絆也過審了。就在開播前一天,主創人員在北京聚餐,嵇道青中途接到一個電話,說這部劇不能播出。
第二天,相關領導就《我是特種兵》能否播出開會討論。最終,嵇道青拿著修改意見,在央視責編的陪同下,到央視機房直接修改。當天晚上,他踏上了回南京的火車,路上收到了順利播出的消息。
然而,《我是特種兵》播出僅僅兩天,嵇道青就再次接到電話:立即停播,認真做檢查,處理相關責任人。給出的原因是這部劇涉嫌洩密。
經過多方斡旋,尤其在得到南京軍區特種大隊的肯定意見後,《我是特種兵》得以繼續播出,但仍有要求:邊播邊改,播完之後,不許再播(後來還是重播了)。與此同時,嵇道青已做好「引咎辭職」的準備。
春節過後,他接到通知,《我是特種兵》得到中央領導的肯定,嵇道青被邀前往北京,介紹創作和拍攝經驗。於是,一個本來要「引咎辭職」的人,變成了正面典型。
在《我是特種兵》裡,小莊說:「為了女友,參軍去。」而在現實中,《我是特種兵》播出後,不少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要為了這部劇「當兵去」。它成為了當年軍隊徵兵的一張名片,並在第28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評選中榮獲長篇電視劇一等獎。
小莊和女友小影
嵇道青說,「我16歲進部隊,當了36年兵。做當代軍旅劇確實難度很大,真的是戴著鐐銬跳舞,對部隊沒有特別深的感情不可能做好。也有很多公司在做,也有很多編劇在寫,為什麼有影響力的不多?因為技巧是可以學習的,熱愛更是不可或缺的,它不是編劇交一個行活兒就行的。」
也有很多人買了網絡上熱門的軍事小說的版權,來諮詢嵇道青改編的可能性。他都佛祖拈花,笑而不語,他知道那些小說裡大多數的內容都是不能拍的,就算拍了也很可能播不出來。因為完全是沒有軍營生活的人的臆造,跟真實的中國軍隊差著十萬八千裡。
《我是特種兵》播出後,續集接連推出,風波依然不斷。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