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屏創新,延續文化記憶

2020-09-05 人民網

當英雄形象遇上現代視聽媒介,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險峻山崖,狼牙山五壯士義無反顧縱身而躍;南京城內槍林彈雨,戰士們神情堅毅毫不畏懼……最近,一檔名為《海報裡的英雄》的電視節目,以經典電影海報為切入口,帶領觀眾在影像中緬懷歷史、走近英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節目在視聽藝術上的推陳出新,令人耳目一新。每集約60分鐘的時長,有機融合了短劇、合唱、情景舞蹈以及訪談等多種藝術形式,搭建具有歷史縱深感的海報牆和精緻還原的電影場景,真實、生動地講述紅色故事。

如何讓厚重歷史更好地照進當下生活,並且找到恰當的視聽語言來表達?這些年,文化類綜藝一直在探尋中回應。節目類型往垂直領域深耕,出現了知識類、朗讀類、文物古蹟類等節目類型,提供認知歷史文化的新視角。節目樣態豐富多彩,豎屏綜藝、微綜藝、互動綜藝層出不窮,以年輕活潑的姿態貼近觀眾,收穫更多喜愛。

歷久彌新的不僅是經典,更是經典背後盪氣迴腸的家國情懷和時代精神。節目中有段講述令人動容:直到現在,「狼牙山五壯士連」每次點名會先點一遍五壯士的名字,每點一人,全連官兵齊聲喊「到!」。因為傳承,精神的力量搭建起跨越歲月的橋梁,照亮活在當下的你我。有觀眾感慨:「好的作品一定是種子、是火引,埋下希望,某個時刻就會星火燎原,就成為遮風避雨的大樹。」

快節奏的時代,總有些東西值得常駐。經典作品能經受觀眾與時間的檢驗,優質創新將得到口碑與流量的收穫,這一切,都不是收視率、淺娛樂能夠衡量的。期待更多螢屏內外、形式內容上的創新,不僅從經典中採擷珍貴的記憶,更創作出與之一脈相承且活在當下的節目作品,讓流淌著的歲月痕跡和文化記憶長久延續。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02日 12 版)

相關焦點

  • 創新碰撞經典,品質激發情懷,《狄仁傑之秋官神探》塑螢屏新典範
    經典理應傳承,但如何詮釋經典,領悟精髓,將經典IP轉化為文化品牌,是當下影視公司需要探索的方向。在觀眾眼中,創新的故事架構、精神內核和精良的製作品質是能夠打動他們的力量,可見,經典IP的延伸比經典劇的翻拍更為重要。「狄仁傑」十四年經久不衰,創新思維延續IP生命力古代官場魚龍混雜,談及公正廉潔、秉公守法,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狄仁傑是不得不提的人物。
  • 劇情手遊《古劍奇譚壹之莫忘初心》:文化的延續和創新
    整體上看,這是一款繼承和延續並存的手遊作品,當然,這一切並不是如此簡單,話題還要從官方公布的終極宣傳視頻開始。終極全方位展示了遊戲的劇情、角色和玩法。值得注意的是,三大職業設定以及門派、資源掠奪、演武場等玩法首次以視頻的形式正式對外公布。終極宣傳視頻中,角色可愛的Q版形象正式曝光,這種「亂入」令人眼前一亮。
  • 暖心螢屏故事,給人信心和力量
    在視野開拓、思路創新、題材深耕以及借鑑先進經驗上下足功夫,是促進電視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疫情防控期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地方衛視組織播出一批優秀電視劇作品,豐富了居家文化生活,撫慰人心,增強信心,為凝心聚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發揮了積極作用。
  • 九十年代的螢屏記憶:長相清純的嶽翎,也是最美的「啞巴新娘」
    這個角色有一部分像小燕子,但是比小燕子更合情合理些,比如她在和有文化的貴公子相愛後會自卑,會對自己沒文化知恥而後努力奮進,不胡攪蠻纏不鬧騰,而是努力學習儘量跟上對方。我還看過一些九十年代嶽翎的現代戲,《花落花開》演一個離婚婦女重回職場,然後和老闆焦恩俊相愛,她這長相就會讓人覺得老闆不是因為她漂亮愛上她的,而是真的看中她這個人身上的品質,然後這就是她的身上一種獨特的個性。
  • 國士無雙作品《師說》榮獲「2019年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獎!
    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對外公布了2019 年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名單,其中,國士無雙影視工場為中國教育電視臺製作的系列節目《師說》第二季被評為「2019年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此次評選旨在表彰創新創優節目,發揮優秀廣播電視節目的示範引領作用。
  • 傳承端午文化要創新打開方式
    端午節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承載著豐富而深厚的傳統文化。傳承好端午文化就是延續中華文化的文脈,對推進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但是傳承端午文化,並不僅是掛艾草、拴五色絲線、佩香囊、賽龍舟等傳統的習俗和活動,還要不斷創新傳承方式,讓傳統端午文化有更多現代表達。
  • 螢屏初吻,延續40年傳奇
    網絡圖片侵刪一、蜻蜓點水的一吻,被稱為「螢屏第一吻」在這部影片之前吳惠與楊霖 網絡圖片侵刪廬山的美景讓人記住了電影《廬山戀》,而電影《廬山戀》也為廬山的美景增添了別樣的時代記憶
  • 他希望延續臺山華僑文化...
    他希望延續臺山華僑文化...非遺工藝延續華僑文化當年吸引曹錦銳的不僅是洋樓裡的壁畫,還有那風格各異、工藝精湛的灰雕。灰雕是嶺南傳統建築裝飾工藝的一種。在臺山,幾乎每一座華僑建造的洋樓都有灰雕裝飾。它不僅寓意富貴吉祥、和諧平安,也是屋主身份地位的象徵。在長輩耳濡目染的影響下,曹錦銳也慢慢接觸灰雕工藝。洋樓不僅是一棟建築,還是臺山華僑文化的根。
  • 探尋「西南聯大」教育救國的文化記憶
    鑑於西南聯大歷史展陳場館所承載的特殊意義,中央民族大學和光明日報組成聯合調研組,分別赴雲南、北京、湖南進行調研,並對有關展館負責人、研究員、參觀者及西南聯大校友開展深度訪談,在探尋西南聯大歷史展陳場館所承載的教育救國文化記憶基礎上,剖析了其面臨的挑戰,並提出了未來更好構建西南聯大記憶的文博創新之路。
  • 「下南洋」|血淚 新生 文化記憶
    所有的波瀾壯闊最終都會漂淡於記憶的忘川,何況這是段不在主流敘事內,被邊緣化的歷史。如果不是因為人類學的緣分,我可能也不會走進這樣的全球族群景觀中去,「下南洋」所裹挾著的血淚、信仰與新生,是華夏民族特殊的歷史文化記憶。這是一部由無數個平凡人的故事組成的傳奇移民史。
  • 地方傳統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創新性發展
    當我們今天再入陝南田野,試圖記錄原初的油紙傘工藝體系時,能找到的僅有個別年邁老人頭腦中殘碎的油紙傘記憶片段。文化變遷有時代必然性,而器物迭代的背後實則是有關制度、有關文化的宏大命題。如何在技術和時代的「衝擊波」中守護地方傳統文化遺產,地方文化遺產能否在自適應的過程中完成自身救贖性質的創新性發展,值得深思。
  • 中國教育電視臺推出《國學公開課2020》讓優秀傳統文化點亮春節螢屏
    2020年春節,中國教育電視臺本著「創新不泥古,繼承不離宗」的思想,連續四年用國學守護我們民族的詩與遠方,潛心打造《國學公開課2020》,九場國學大餐包含《託起明天》、《詩意中國》(上、下)、《春滿神州》、《匠心傳承頌中華》、《幸福中國年》、《古韻國風》、《潑墨中華情》、《讓世界充滿愛》、《四海童樂鬧元宵》,在春節期間鬧中取靜,讓觀眾靜心於國學文化的「琴棋書畫劍,詩酒茶花香」,在「詩與遠方」中再次感受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永恆魅力
  • 從《如果國寶會說話》看文化類紀錄片的創新探索
    近日,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上線開播,延續了前兩季的風格形式,繼續走「小而美」的創作道路,贏得了觀眾追捧。《如果國寶會說話》從全新視角出發解讀中華文化,藉助創新性的敘事手法讓文物活了起來,成為一款現象級的「網紅」紀錄片。而這種網紅屬性的養成,並非簡單的藉助流量造勢,而是體現在節目本身的創新與探索上。
  • 探尋「西南聯大」教育救國的文化記憶
    鑑於西南聯大歷史展陳場館所承載的特殊意義,中央民族大學和光明日報組成聯合調研組,分別赴雲南、北京、湖南進行調研,並對有關展館負責人、研究員、參觀者及西南聯大校友開展深度訪談,在探尋西南聯大歷史展陳場館所承載的教育救國文化記憶基礎上,剖析了其面臨的挑戰,並提出了未來更好構建西南聯大記憶的文博創新之路。
  • 中國螢屏第一人
    她曾在節目中朗誦《無怨的青春》,「若不得不分離,也要好好地說一聲再見,也要在心裡存著感謝,感謝她給了你一份記憶。」196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剛剛11年,第一次通過電視向東歐各國發表新年賀詞,代表國家形象出現於電視螢屏上的正是中央電視臺播音員沈力
  • 上海螢屏溫暖跨年,超千萬人共祝明天會更好
    (均東方衛視供圖)製圖:李潔 昨夜今晨,《夢圓東方·2021東方衛視跨年盛典》陪伴螢屏前、網際網路端的大眾溫暖跨年,上海收視份額約50%。零點時分,抖音號的直播也突破了1144萬人參與。熟悉的旋律輕輕流淌,那句人們吟唱過無數遍的歌詞「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正是跨過了2020年之後,千萬人、所有人的共同祈願。
  • 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一、文化傳承對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掘智慧、汲取智慧,延續和發展中華民族「精神命脈」,全面總結梳理和剖析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充分認識其當代價值,對於促進當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和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優秀文化立根基。
  • 《一本書一座城》聞書香識名城,人文節目如何綻放螢屏?
    與此同時,在《一本書一座》的首期,主持人李晗就通過《再會,老北京》這本書作為切入點,通過閱讀北京的胡同文化,展開人們想像中最地道的老北京的生活,在一條條堪稱民俗風情博物館的胡同中,通過國外友人、胡同居民、拆遷百姓的不同角度,追尋著在都市化進程中失落的人文記憶,進行了深度又深情的思考。
  • 蕉嶺:做強名人文化品牌 延續壽鄉歷史文脈
    為延續城市文脈、講好蕉嶺故事,蕉嶺縣依託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遵循文物工作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在建立縣、鎮、村三級管護網絡的基礎上,以丘逢甲、羅福星、謝晉元「抗日三英傑」和客家圍龍屋為切入點,系統組織挖掘整理黃香鐵、林修明等名人名居資料,分期編制文物保護規劃,有序開展文物保護工作。同時結合人居環境整治、「兩美」行動等工作,全方位提升名人名居周邊環境,做強名人文化品牌。
  • 《這就是中國》入選廣電總局2019年度創新創優節目
    為表彰創新創優節目,發揮優秀廣播電視節目的示範引領作用,經評議,確定6個廣播節目、24個電視節目為「2019年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每個節目給予5萬元的資金扶持;2個集體創作的節目為「2019年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特別節目」。本次入選的32部創新創優節目,從題材類別來看,重大主題類節目比重大,文化類、理論類、融媒體作品、科技類節目也各有特色。「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