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白夜追兇》被譽為中國首部冷硬派刑偵劇,是由《心理罪》的導演團隊打造,該劇有一部分取景就在長春。牛角同學在讀書看電影之外,還有「追劇」的好習慣,《白夜追兇》最近熱絡得很,牛角同學以其為一個由頭,把刑偵劇的前世今生統統梳理了一遍……
前些日子,豆瓣網發起個討論話題:優秀的刑偵劇是什麼樣子的?我發了一段話:「國產刑偵劇我最喜歡的還是《重案六組》,特別是第一部。案子不裝B,接地氣,演員演技好,尤其牛的是故事發生在北京。實名制啊……」這段話收穫了不少贊,可見劇迷所見都差不太多。這個話題當然不是豆瓣網一拍腦袋發起的,實在是因為最近國產刑偵劇突然間爆發了。
最近有兩部網劇火了,一部是優酷出品的《白夜追兇》,一部是愛奇藝出品的《無證之罪》,在豆瓣的評分上,前者達到了9.0分,這是國產劇罕見的高分,要知道超過9分的國產劇,可能兩隻手就數過來了。而後者的評分也達到了8.4分。除此之外,香港TVB也湊巧推出年度大戲《使徒行者2》,國產刑偵劇好久沒有這麼熱鬧了。
先把TVB那部劇放在一邊,給這兩部網劇歸納幾個共同點的話,氛圍暗黑,故事清冷,情節嚴謹。如果說區別的話,《白夜追兇》有點類似於本格派,專注案件本身,推理情節更嚴謹一些。這個難能可貴,大陸的職業劇是個短板,無論是刑偵劇還是醫療劇,編劇寫出來的劇中人物總是讓人感覺不專業,對案件調查和醫療措施往往把握得不那麼精準,讓人出戲。又因為專業部分情節拿不下來,只好在專業之外使勁,在電視劇裡安排大量的談戀愛情節,到最後中國的職業劇,都是披著各種時髦職業外衣的小言劇。
《白夜追兇》有點不一樣。它起碼做到了兩點,第一,案件調查過程很專業,尤其是現場部分和法醫部分,像我這種看著《犯罪現場調查》和《法證先鋒》長大的行家裡手,一看就知道靠不靠譜。第二點,整部劇劇情特別緊湊,感覺大夥都著急破案,根本沒時間談戀愛。這個就比較良心了,如今的電視劇,一個大弊病就是抻得太長,動不動就50集往上。電視劇是按集賣的,自然是集數越多賺得越多。但這個副作用太大,這麼長的劇集,編劇的功力就有點捉襟見肘了,實在沒能力把戲寫得懸念重生,步步驚心。結果呢,本來30集挺精彩的一個戲,結果就抻成了五六十集的水貨。
然而情節緊湊也成了《白夜追兇》的短板。情節太緊湊了,戲劇的氛圍展開就不太夠。我們只能看到人物和情節,卻看不到人物背後的環境和氛圍。這就好像漫畫作品,光有人物,背景卻一片空白。在日本,一個漫畫家往往要僱傭很多助手,而助手的一個主要工作就是畫背景。畫背景是非常繁瑣的一件事,特別耗費精力,但你要不注意刻畫,故事講得再精彩,也讓讀者感覺不夠生動。因為人是生活在環境裡,而不是真空中。
而《白夜追兇》的弱點,則成了《無證之罪》的強項。說實話,跟《白夜追兇》拼偵探手法的嚴謹、紮實,《無證之罪》是比不了的,甚至有時,候秦昊扮演的主人公,靠著放飛想像的翅膀來破案,看起來都有些兒戲。但這部劇卻營造了極好的氛圍,好到我的一位搬去廣東的朋友竟被勾起了思鄉之情。
中國刑偵劇有個特點,就是架空地域,也就是說你不知道發生在什麼地方,往往編個假地名,濱海、臨江什麼的,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喜歡《重案六組》的原因,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就是發生在北京。《無證之罪》自然也沒交代真實地點,但導演已經用一條條街和一棟棟樓告訴觀眾,這事兒發生在哈爾濱。而且還不是什麼高大上的哈爾濱,而是破敗的哈爾濱,倒也應了東北經濟萎靡不振的景兒。
在背景氛圍的營造上,《無證之罪》頗有點得了電影《白日焰火》的真傳。哈爾濱作家賈行家點評《白日焰火》:「取景處處是哈爾濱的軟肋,直撲城市精神內核,劇組找了個奸險的本地人帶路。」熟悉的背景環境,熟悉的口音和行為模式,這就讓這部電視劇顯現出一種真實,這真實又讓故事變得鮮活。這種接地氣的泥土味兒,是精緻的《白夜追兇》所不具備的。
最近高曉松在脫口秀節目裡介紹劉慈欣和《三體》,再一次引用了復旦大學教授嚴鋒的那句名言:劉慈欣單槍匹馬,將中國科幻小說提升到了世界級水平。這話是對劉慈欣的巨大褒獎,但也讓整個中國科幻界尷尬,除了大劉,再沒有能拿得出手的作家。劉慈欣就好像網球界的李娜或是籃球界的姚明,更像是一個偶然現象。中國的偵探小說就更加尷尬了,也許是我孤陋寡聞,我甚至都沒看到中國有「偵探小說界」的存在,當然更加沒有像劉慈欣這樣的代表作家。談到偵探小說,中國讀者腦子裡浮現的名字,大多是日本作家。有人說海巖,拜託那是言情小說家。
說一點我個人的判斷,不一定對,偵探小說和科幻小說這兩種類型,出現是比較晚近的,歷史並不悠久,因為誕生這樣的小說需要特定的土壤。拿我更熟悉的偵探小說來講,成型的偵探小說誕生在19世紀的英國,比如柯林斯和柯南道爾,這二位即使不能說是創始人,他們對偵探小說的貢獻也跟瓦特對蒸汽機的貢獻差不多。
偵探小說為什麼在這個時候而不是之前形成規模呢?我想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工業革命帶來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又讓人們有了更多的閒暇時間,這就帶來了更多的娛樂需求。英國作為那個時候的霸主,娛樂業發達自然也可以理解。不過另一個原因更加重要,就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本主義哲學的興盛,讓偵探小說這種講求邏輯和理性的小說擁有了更多的受眾。試想一下,在那個上帝還沒有死的年代,你跟一個神的信徒講什麼邏輯推理、化學實驗、人體解剖……不把你打成異端只是因為我本善良。
所以偵探小說和科幻小說,是一種現代文明的產物,而現代文明走到哪裡,哪裡的這類小說就興盛起來,英國之後是歐洲大陸,然後就是美國,二戰後,偵探小說的重鎮轉移到了日本。如果這個規律成立的話,如今就輪到中國了。最近這些年,偵探類作品越來越成為流行,尷尬的是,培養出整個受眾市場的,是歐美日韓的作品。我們這邊零星拍幾部,要麼就是像蘇有朋那樣翻拍日本經典作品,要麼就像《少年包青天》那樣乾脆抄襲(說實話拍得真挺好看的)。不過我樂觀估計,劉慈欣不會是一個孤例,其他行業已經反覆證明了中國人從抄襲到超越的能力。
其實中國人的這個能力,早已經被香港證明過了。香港也挺符合我所說的那個規律,經濟發達,居民受教育程度高,正是誕生偵探作品的土壤,只不過香港的偵探類作品,更多的誕生在了影視劇而不是小說這一塊。作為東方好萊塢,警匪片一直是香港影視劇的招牌,而這類警匪片也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武俠小說的現代變種,主題是江湖道義和兄弟情義,比如《英雄本色》或是《無間道》,再比如如今熱播的《使徒行者2》,有網友評價:「裡面黑幫都是臥底,警察都是黑警,只有反派大boss一人是認認真真地混黑社會!」
而另一種才是嚴格意義上的偵探作品,尤其是TVB這些年來出品的一系列刑偵劇。TVB算是把刑偵劇拍到了極致,似乎香港所有的警種都有作品描寫。剔除大部分謳歌警察生活的主旋律作品,比較純粹的刑偵劇比如側重於推理的《刑事偵緝檔案》,再比如側重於科學鑑定的《法證先鋒》。儘管有借鑑美劇的嫌疑,但這兩部作品還是拍出了高水平,可以說是填補了華語刑偵劇的空白。
說實話,即使是和港劇相比,《白夜追兇》和《無證之罪》也是拿不出手的,拼技術嚴謹性,港劇絕不露怯,至於說接地氣,就沒有比TVB電視劇更能反映香港精神。但這兩部劇的分數肯定是超越了大部分香港刑偵劇,這是因為評價標準不一樣,網友對內地的電視劇創作更寬容。前兩年有部電視劇《紅色》,抗戰題材,但裡面有推理情節,豆瓣評分甚至比《白夜追兇》還高。網友真好養活啊,給點陽光他們就燦爛。這讓我想起前些日子有一部電影被豆瓣網友給評了個2分,豆瓣最低分。導演不依不饒,愣說豆瓣毀了他十幾年的心血。這就是不要臉了,這麼好滿足的網友都能給出最低分,你那電影得垃圾到何等地步?
如果把標準放寬的話,講求邏輯推理和科學鑑定的刑偵劇只不過是警匪片這個大類型中的一小部分。所以呢,儘管我們在偵探推理上不靈,但不意味著我們的警匪片就一無是處,甚至正經出了很多精品。
有一種類型片在我們這裡經久不衰,就是諜戰劇,最早可以追溯到像《羊城暗哨》這樣的電影。(當年它有個更為時代化的名稱「反特片」)諜戰劇分兩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和成立後,成立前敵明我暗,屬於諜戰劇,而成立後敵暗我明,這個就不僅僅算諜戰劇,也可以看做是警匪劇。諜戰劇這個劇種,儘管說很多國家都有,但像我們國家這麼繁榮的卻不多見。
因為基數大,所以諜戰劇裡出了不少精品,比如說前兩年的《潛伏》和《黎明之前》都十分精彩。當然這都是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諜戰劇。而成立後的,有一部劇讓我難以忘懷,1995年出品的《無悔追蹤》。導演是尹力,主演是王志文和劉佩琦。這是一部極為出色的電視劇,出色到了超乎想像的地步,這可能是最不像諜戰劇的諜戰劇,而真正的諜戰又很可能就是這個樣子。劇中的人物更真實,更脆弱,在大時代中不停地掙扎,不停的撕扯,無法力挽狂瀾,只能隨遇而安,在這部劇集裡,沒有了刀光劍影的刺激,多了些人性的複雜,歷史的悲哀。而這種力量才是最最震撼人心的。
這之後也出現了不少精彩的諜戰劇,比如《誓言無聲》,但可能出於商業的考慮,這些電視劇更加注重情節的緊張刺激,沒有辦法再像《無悔追蹤》這樣深沉厚重了。順便說一句,《無悔追蹤》的豆瓣評分是9.2分,比《白夜追兇》還要高出0.1分。
趁著《白夜追兇》熱播的機會,影評人孔鯉回顧了另外一部豆瓣評分比《白夜追兇》高出0.1分的作品。孔鯉說:「上一次警匪刑偵劇的光輝歲月是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王亞平《神聖的使命》、海巖《便衣警察》開始,到九十年代的《9·18大案偵破紀實》,終於在九十年代末和本世紀初,於《12·1槍殺大案》和《重案六組》處達到巔峰。」而他回顧的電視劇就是《12·1槍殺大案》。
這部電視劇可能是很多人的童年噩夢,那個秦腔演繹的主題歌,頭一句就不同凡響:槍響了!殺人啦!而劇中兇犯董雷,那種殺人不眨眼也實在讓人毛骨悚然。這是一部很奇特的電視劇,它不僅是根據真實案件改變,而且劇中人有不少都是真實案件的參與者,當然就是破案的警察,而兇犯這一邊,則是由演員扮演。這種表達方式,讓這類電視劇的格調像紀錄片一樣真實,但又因為演員的參與而擁有超出真實的戲劇性。
《12·1槍殺大案》《9·18大案偵破紀實》都是這類電視劇的經典,另外還有一部反映抓捕逃犯魏振海的電視劇《西安大追捕》,一起構成了這種類型電視劇的樣板和群像。《9·18大案偵破紀實》的編劇李功達曾經說過:「我們用紀實,不僅要讓整個故事變得真實可信,同時,還想捎帶出我們這個社會的人們生活的某種形態;爭取讓片子最大限度地接近生活原態,最大限度地靠近當今人們越來越躁動不安的心靈,不僅力求外部形態的真實,內在的對生活的感悟和人的情感也力求真實,與觀眾共同面對新的生活中新的課題。追求真實,如同追求真理一樣的誘人,一樣的艱難,一樣的沒有止境。」
儘管說諜戰劇和偽紀實類警匪片曾經紅極一時,但說實話,這些電視劇的走紅並不完全是因為他們本身的水準,更多的是這些作品傳遞了只有中國人才能夠理解的內涵。假如把這些作品拿到國外去播放,恐怕並不能獲得多少關注。而真正高水平的作品,還是應該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作品,比如《諜影重重》。如果非要在中國找,可能《無間道》算一部。
最近,西班牙電影《看不見的客人》票房破億,這對於一個來自小國家的小成本影片來說是一個奇蹟。這部電影是一部水準極高的懸疑片,而這樣的影片在院線走紅,恰恰證明中國觀眾對於這種高質量作品的需求。需求已經存在了,那麼中國電影電視人們有能力填滿這欲壑嗎?《白夜追兇》和《無證之罪》是個好的開始,但還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