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始難善終,很多電視劇都有這個毛病。轟轟烈烈開始,寥寥草草結束。
原因不難理解著,耗費大心思開了個好頭,卻難有足夠的精力與能力讓其一直保持高水準支撐至結尾。
所以能流傳於世的佳篇很少,拙作繁多。
《以家人之名》前幾天剛剛上線,總共四十集,再配合此前曝光的花絮裡,有這樣一幕:前更新到第六集,開篇8.6分。
就現在的劇情看,這分值得,單就題材而言,《以家人之名》就已經是一捧清水。
在當下國產劇囿於沙雕偶像劇的今天,但凡眼神清亮的製片都明白,扣準「現實題材」就扣住了大眾,《都挺好》、《安家》、《三十而已》皆是如此
《以家人之名》的開頭無疑也在把大家往這條路上引。「因為家庭變故,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成為了彼此新的家人」。
我想到了《小偷家族》。
不同的是,相比《小偷家族》的冷靜和克制,《以家人之名》顯然更熱烈與煽情,賺足了觀眾的眼淚,劇迷朋友們談起劇,大都會提一句,「太好哭了」。
是啊,我也哭了。
第五集,賀子秋的二姨來到李海潮家,和大家一起為子秋過18歲生日。
賀子秋十年前被母親賀梅託付給妻子病逝的李海潮。
賀梅是個苦命女人,也是個倔強女人。
遇人不淑,找了個負心漢,離開時還懷了孕,自己堅持要生下來。
自己一個人把孩子拉扯大,對一個女人一個窮苦女人來說不容易。之後經媒人介紹找到了李海潮,覺得他是個好人,向他借了些錢,又讓他幫忙照顧孩子。
李海潮是實心腸,也是全劇乃至近來所有影視作品中罕見的身上挑不出半點毛病的角色,他仿佛是從上個世紀宣傳欄裡走出來的人物。
他幫忙照顧子秋,一幫就是十年,完全把子秋當做自家兒子,供他吃穿,讓他上學,給他以父親的愛。
子秋是個明事理的孩子,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熟,子秋就是個例子。
小小年紀,看得懂母親與眼前這位叔叔的關係,那聲怯生生的「爸」裡,藏著多少看不到的辛酸。
知道自己寄人籬下,怕被別人趕出去,小小年紀,為李海潮拖地幫廚,夜裡偷偷起來洗衣服。
李海潮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有這樣的好兒子,他覺得是上天給他的福報。
子秋的二姨看到他對李海潮的親閨女李尖尖「不敬」,就說他,不止一次地說他:你在家裡得懂事,你不能跟人家凌霄比,人家凌霄爸爸親給了錢的,你不是人家的親兒子,現在寄人籬下,要懂得感恩,要孝順人家······
天知道子秋是在這個家裡感受到了多少愛才走出陰影,變成二姨口中所謂的「不懂事」。
這場戲我邊看邊抹眼淚,感動於李海潮的善,感動於子秋的懂事,更感動於人與人間雖不是家人但勝似家人的愛與真實。
《以家人之名》名副其實,好哭,好劇。
二姨口中凌霄是樓上凌和平的親兒子,凌和平沒時間照顧,就給了生活費託李海潮幫襯著些。
凌和平的愛人呢?凌和平的妻子陳婷是個起初能讓人理解,之後發現確實是腦袋裡少了點東西的女人。
九十年代,因為生二胎丈夫的職業生涯就此停滯,陳婷也被單位辭去待在家中成了全職主婦。
有天陳婷去打麻將,將兩個孩子凌霄和凌雲鎖在家中,想著讓哥哥照顧妹妹。
現實中其實挺常見一件事,很多家長都幹過類似的事。
揪心之處在於,哥哥凌霄餵妹妹吃核桃時,妹妹不幸被卡住喉嚨活生生被憋死,人間慘劇。
這件事之後,陳婷整個人就變了。時而憂鬱,時而暴躁,整日與丈夫吵架,對凌霄也不再上心。
最終她選擇了離婚,離開這個家。
雖然劇中沒有明說,但觀眾看得出來,陳婷此時顯然是精神方面已經有了問題,可能是躁鬱症之類,且情況已經很嚴重。
劉濤在《我們都要好好的》中也是這麼個角色,得了嚴重的抑鬱症,醫生建議她不要再帶孩子,會對孩子有不良影響。
她愛孩子,加上對丈夫失望至極,於是所以離了婚,離開這個家,怕連累兒子。
劉濤的角色和陳婷有著共同的特點,全職主婦、喪偶式教育、精神疾病、離開孩子。
構成家庭悲劇的主要因素其實只有一點:喪偶式教育。《以家人之名》中的凌家就是如此,凌和平沒有盡過一點做父親的責任。
女兒出事之前,他一心撲在工作上,將家中所有事務全都扔給陳婷。
女兒出事之後,他變本加厲更不著家,他的理由是不想與妻子吵架,於是就選擇避開,將家當成旅館。
凌和平一向都在逃避,從來沒有想過主動去解決問題,直至陳婷徹底爆發離開這個家。
哪怕到了這個地步,凌和平也沒有想過問題到底在哪,還是專注於他的工作,將兒子扔給樓下的李海潮帶,每個月象徵性地給點生活費,就連李尖尖都看在眼裡,告誡閨蜜「以後千萬不要找凌爸這樣的男人」。
就這樣,兩個男人,三個孩子生活到了一起。一直到這裡,《以家人之名》都在可控範圍內,高分也在情理之中。
我說《以家人之名》要爛尾,必定會有一大堆反對的聲音,甚至會有人身攻擊的言論「才播6集就說人家要爛尾,臭傻X」。
敢這麼說,自然不是空虛來風。
首先,從片頭片尾來看,之後的劇情會走向愛情,原本的三兄妹,凌霄和李尖尖會走到一起。
發現了沒有,大多國產劇都逃不開愛情的枷鎖。
不過《以家人之名》會有偶像劇情出現無可厚非,畢竟請來譚松韻、宋威龍、張新成這樣的演員,不來點偶像戲份說不過去。
但作為一部主打「劇情/家庭」的作品,又是以此來讓觀眾入坑,到頭來卻掛羊頭賣狗肉又陷入情情愛愛裡面,總覺得有些不合適。
熱評中也有很多表示,是被這部劇的親情所感動到,盼著之後不要走愛情。
看來群眾對於「國產劇繞不開愛情」著實意見頗深。
況且對於導演和編劇的水準能否維持和開篇一樣的高度拍出「八分」的愛情,我持保留態度。
導演丁梓光,上一部作品是年初的《下一站是幸福》。
編劇水阡墨和王雄成,前者是暢銷女作家,代表作《再不相愛就老了》、《不配》;後者上一部作品也是《下一站幸福》。
八分的愛情劇是什麼概念?《蝸居》,8.0。《媳婦的美好時代》,8.1。《金婚》,8.4。
其次,為了拍愛情,情節安排太過刻意。
預告片中看得出來,高中畢業後,凌霄因為陳婷的原因去了新加坡,賀子秋則為了讓李海潮減輕負擔去了英國。此後,九年時間幾人再無來往。
年之後,兩位哥哥歸來,愛情之門就此打開。
為了製造戲劇衝突與矛盾為之後的愛情戲做鋪墊,硬生拆散原本和和美美的一家人,何苦何必。
最終和李尖尖在一起的是大哥凌霄,因為小哥賀子秋真的成了她哥,這就牽扯到大結局了。
毫無意外,又是個大團圓結局,國產劇一貫的皆大歡喜。
從這張海報看,右邊出現了個陌生的至今沒有出現過的短髮女人。
圖片放大,明白了,是子秋的母親賀梅。
再配合此前曝光的花絮裡,有這樣一幕:
一切都明了起來。
原生家庭的痛,最終還是被熬成了糖。
以上便是對《以家人之名》走勢不看好的幾個推論。
國產熱播劇似乎都難逃爛尾的魔咒,上面提到的《都挺好》、《安家》、《三十而已》也都無一例外,被觀眾追著罵爛尾。
除了編導的能力所限,還有很大一部分在於,結尾在開始的時候就已經被註定,一定要是大團圓。
大團圓也挺好,但為了大團圓而大團圓,強行大團圓就會使得劇情變得十分突兀,給觀眾以虎頭蛇尾的莫名其妙之感,最終成了「爛尾」。
我很喜歡現在的《以家人之名》,所以我也很期待之後會被打臉。
能把臉打腫扇爛最好。除了編導的能力所限,還有很大一部分在於,結尾在開始的時候就已經被註定,一定要是大團圓。
大團圓也挺好,但為了大團圓而大團圓,強行大團圓就會使得劇情變得十分突兀,給觀眾以虎頭蛇尾的莫名其妙之感,最終成了「爛尾」。
我很喜歡現在的《以家人之名》,所以我也很期待之後會被打臉。
能把臉打腫扇爛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