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想要成事兒,光有能力不夠,還要有必要的權力

2020-12-23 騰訊網

有的時候,你想挑戰更重要的工作,但是領導沒有主動下放權力,也沒有給你相應的資源,你一腔熱血,結果費力不討好,不但沒有完成挑戰,得到領導賞識,搞不好還會失去領導的信任,落一個辦事"不靠譜兒"的名聲。

誠然,想要成事兒,光有能力是不夠的,自己手中還必須有必要的權力,才能調動各種資源,把事情做成。

王陽明在贛南剿匪時,首先向朝廷申請軍權,然後再整肅軍隊,從而確保了工作的順利完成。其中給我們的啟發就是,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為,首先學會爭取到必要的權力。

01 發現軍隊中存在問題

王陽明剿滅了象湖山的賊匪,首次打了勝仗,這使得屢戰屢敗的官兵精神大為振奮,他們已經意識到,眼前的王陽明和之前那些碌碌無為的將領截然不同,剿滅匪患指日可待。

王陽明在將士們心中的威望自然也樹立起來了,這讓王陽明頗感欣慰。

他一向心思縝密、善於觀察,所以他對這次初戰的結果還是很滿意的,也對將士們進行了嘉獎和鼓勵,大大提升了軍中的士氣。

然而,王陽明也發現了軍中存在的問題,而且亟需整頓,原來軍隊的紀律性很差,士兵們作戰很隨意,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在英明的指揮官也無法指揮這支沒有戰鬥力的軍隊取得勝利。

02 開始軍紀整肅試點

王陽明在初戰告捷後,就開始整頓軍隊,希望能夠通過一系列的整頓措施,大大提升軍隊的戰鬥力和凝聚力。

他對自己的整頓措施還沒有十分的把握,於是就先開始進行試點,如果方法得當,效果顯著,再大面積地推廣到其他軍隊中去。

王陽明把這次作戰的一支軍隊作為試點,改變了過去的編制。

把25人組成一個"伍",設置伍長;

兩個"伍"合併為一個"隊",設置隊長;

四隊合併為一"哨",設置"哨長";

兩哨合併為一"營",設置營長以及兩個"參謀";

三個營合併為一"陣",設置偏將;兩個陣合併為一"軍",設置副將。

偏將、副將的設置可以依據實際情況靈活機動地設置。而高一級的長官有權力處置下一級長官,這樣一來上下聯動,就能夠有力地加強對整支隊伍的管理。

為了加強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絡,及時有效地傳遞軍情,王陽明還為軍隊相應地特製了"伍符""哨符"和"營符"。

這些措施運氣起來,將士們發現在軍隊演練的時候確實比過去先進多了,所以也就自覺地遵照實施。

王陽明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年少時研習的兵法還真能派上用場。

03 請求擁有更大的軍權

王陽明初戰告捷的消息傳到朝廷,皇帝和大臣們也頗為興奮,之前多年頻傳失利的消息,已經有多年沒有勝利的消息傳來,怎能不令人振奮呢?

王陽明也趁機把今後的作戰方案詳細稟報朝廷,並要求賦予更大的權力。

他指出了兩種作戰的方略,並且詳細分析各自的利弊,請求朝廷不要規定剿匪的期限,也給自己充分的主動權力,能夠自己確定作戰的時間、措施,這樣一來,不僅朝廷無須耗費過多的糧餉,也減少百姓遭難。

王陽明奏摺遞上去之後,朝中議論紛紛,大臣們既對他的功勞刮目相看,也難免嫉妒之意,另一方面也對他的狂妄自大感到憤怒。

於是,在軍權問題上形成了針鋒相對的兩派,為此雙方爭執不下,竟然拖延了3個月,才下達了朝廷的委任書。

內容並不複雜:"王守仁著提督南、贛、汀、漳等處軍務,換敕與他。……欽此。"

由於當時的軍隊中,只有"提督軍務"才有權力調動軍隊。所以內閣又繼而起草了敕諭,對這個委任進行補充說明。

這樣一來,王陽明的權力大大增強了,自己有了很大的自主權,他可以根據軍情來確定作戰方略,也可以對地方官進行督促,還能夠對不聽號令者"俱聽軍法從事",至於軍馬錢糧等事宜,一般情況下都能夠自行確定,只有遇到大的事情,才需要請求朝廷裁決。

而後來的捷報頻傳也表明,朝廷的這個決定是非常英明的,這也給當成持反對意見的大臣們也有力的回擊。

最後

所以說,想要成事兒,光有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手中還要有必要的權力,自己的計劃才能得以順利實施。

如何獲得權力就是智慧了,王陽明的方法值得借鑑,那就是先做成成績,然後總結提煉出周密的,切實可行的方案後,再要求權力,讓領導放心授權。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制勝法則:男人想要幹大事,悟透3要訣,才有可能大富大貴
    王陽明制勝法則:男人想要幹大事,悟透3要訣,才有可能大富大貴哪個男人不想要有成功的事業還有美好的家庭?但現實總是事與願違,很多男人已經年過40歲,但事業還沒有起色,一事無成,有的男人年紀輕輕,就已經有了出色的成就。有句話說得好,人比人氣死人!但仔細想一想,為什麼我們的人生和別人差這麼多?甚至能力比他好,人生卻是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 王陽明:人為什麼會走黴運?其實都是有原因的,好運並非突然消失
    人在倒黴前一定是會有預兆的,特別是王陽明提出的幾件荒唐事如果你做了就會越來越倒黴,想要黴運遠離我們,就要改變自己少做這三種荒唐事。很多人在擁有一些權力的時候,就很容易因為私心而走上歪路,本來賦予給你的權力是為了更好地服務老百姓,你卻用來滿足自己私心,為自己謀取利益,要知道當你邁出第一步的時候,必然就有被抓住的風險等著你。
  • 王陽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要有什麼樣的結局,才能無憾?
    周積匆忙地跑了進來,此時的王陽明已經倒了下去,許久才睜開眼,看向周積,說:「我走了。」 周積瞬間淚流滿面,問:「老師有何遺言?」王陽明用盡他最後的一點力氣,向周積擠出了一個微笑,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說完便離開了這個世界。王陽明過世的時候才58歲,古人的壽命都比較短。
  • 王陽明提醒:情緒不好總生氣?是你意不定,心不正,智慧不夠
    在贛州的時候,王陽明的弟子陳九川生病倒下了。當時他對陳九川說:「生病這種事,正確地面對它的確比較難,你自己感覺呢?」陳九川說:「這方面的功夫,的確很難。」王陽明回答:「經常保持快樂的心情,就是功夫。保持快樂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
  • 王陽明的告誡:男人慾成大器,錢和能力是次要,關鍵在這2個字
    王陽明曾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這句話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想要做出一番事業,就先要學會立志,否則便像無頭蒼蠅一樣什麼事情都做不成,沒有成就。王陽明認為能力是可以後天養成的,真正決定一個人是否有出息的必要條件是我們的內在志向。一個人最遠能走多遠?這話不是問你的雙腳,而是要問你的志向。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失去前進的動力,你只能在原地徘徊。
  • 王陽明:人到中年生活不順心,內心不夠強大,多是這些原因
    現在的生活一個複雜二是浮躁,身上還要扛著壓力,不管是哪方面的都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總是在低落的時候會想自己哪一天會被壓垮。但是為了自己不被壓垮,只有讓自己不斷地學習,掌握更多的技能。這樣自己才更有能力去接受生活的挑戰。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只要稍微留意觀察一下那些成功人士,就會發現,他們都有一項強於普通人的能力,那就是情緒管理能力。關於情緒管理,"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這樣說:"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翕然能收斂的;憤怒嗜欲正到沸騰時,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情緒穩定是一個人高級的修養
    只要稍微留意觀察一下那些成功人士,就會發現,他們都有一項強於普通人的能力,那就是情緒管理能力。關於情緒管理,"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這樣說:"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翕然能收斂得;憤怒嗜欲正到沸騰時,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 王陽明:能力不是唯一,男人慾成大器,需修煉好這12字心訣
    很多時候,男人們想要成就一番偉業,能力並不是唯一,很大程度上要重視修煉自己的內心。心無雜念,則無異動,心若妄動,勢必妄行。王陽明告誡世間人:欲成大器,需得修煉好這12字心訣。1、修心:堅定本心修心即進入一種平和的境界,不受外界幹擾,探尋自己的本心,堅定自己的本心。即使世間誘惑萬千,我心巍然不動。
  • 王陽明心學:老天在苦難裡埋藏了寶貝,關鍵要有能力把它們找出來
    此時的任正非上有退休的父母要贍養,下有一兒一女要撫養,還要兼顧6個弟弟妹妹的生活,又背上了200萬債務,老婆還和他離了婚,事業人生陷入了無邊無際的昏暗和困境。然而就是這段苦難經歷,事業根基扎得深切,讓任正非獲得了無窮的鬥志,才有了今天華為的輝煌。
  • 王陽明:一個人的成就高低,要看他內心的志向,而並非只是能力
    王陽明的這種思想境界為他成為心學大師,指引了一條最為光明的路,他在成為聖賢的志向下,不斷向內探索,終於發現了心學的力量與價值所在。決定一個人是否有出息,內心是否強大,並不是能力。能力是一種後天學習的東西。真正決定一個人是否大有出息,往往是我們內在的志向。
  • 王陽明:男人想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修煉好「六心」,少走彎路
    一、修心:內心強大的男人,才會大有作為男人想成大器,必須內外兼修,修心不是與自己鬥,更不會與他人鬥,這是很自然平和的過程。心強大,能力方能得到正常甚至超常發揮;心弱小,則被外物所擾,難有大作為。三、革心:別認死理,要會靈活變通變通其實就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智慧,有了變通的能力就能解決很多不必要的麻煩,還能為自己的事業添磚加瓦。王陽明心學並不主張封閉自己,而是認為要把萬物融入心中,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適時變通,從而找到成大器的一些便捷之徑。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智慧不夠
    在贛州的時候,陳九川病倒了,王陽明對陳九川說:「生病這件事,正確面對它確實很難,你感覺如何?」陳九川說:「這方面的功夫,確實很難。」王陽明回答說:「經常保持快樂的心情,就是功夫。」在王陽明看來,保持快樂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通過智慧和修行就可以獲得的能力。
  • 王陽明提醒:真正聰明的人,一生有3不問,別等40歲以後才知道!
    心裡有賊就看大家了。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最困難的事情,其他的一切都只是一片「浮雲」,王陽明,也是如此,他把「修心」當作自己一生的摯愛。王陽明:「一個真正聰明的人,這輩子別問了,別等到40歲才知道!」第一,不要問過去王陽明:「思考過去有什麼好處?你放心吧。」想過去的事,不放手有什麼意義?這樣的胡思隨意的想法只會導致純潔而清晰的心靈的喪失。人活在當下,只需要做以前的事,念念不忘過去的大多是對現實不滿的人。
  • 名句解析: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三句名言!
    王陽明,被《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稱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釋道三家,開創出了堪稱儒學新局面的心學,被認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聖人。他還領兵平亂剿匪,用極少的代價閃電般地徹底擊敗了數倍於己的敵人。
  • 王陽明告誡男人:哪怕再有錢,再有人脈,也要牢記這七字真言
    在我國戰國時期,出過這樣一個牛人,他足智多謀,知天下事,仿佛天下就是他的一盤棋,這個人就是鬼谷子,而在鬼谷子去世後,15世紀又出了一位牛人,他就是王陽明,這二人頗有許多相似之處,王陽明仿佛就是第二個鬼谷子。
  • 王陽明:人想要幹大事,一輩子「三不爭」,別等到40歲以後才明白
    我們在生活中總能看到一些爭強好勝的人,有好勝心,不服輸的勁頭其實是件好事。不服輸的人更能經受住磨難,所以也更容易獲得成功。但是有些事可以爭,有些事最好別爭。正所謂「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不爭」,明代「陽明心學」創始人,心學大師王陽明認為,人生有「三不爭」,真正的聰明人才懂得。不爭過往。
  • 王陽明:一個人若想成大事,要悟透這一「天規」,否則一事無成
    真正能成大器的人,不是靠求人,也不是靠借力,而是……靠自己;一個人,要想成大器,需悟透這一天規,否則,會一事無成,這句天規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求人不如求己」。試想一下,如果當初王陽明沒有放下自己的身份,也許就不會有後面的心學大師王陽明,更不會有國內外都為之稱頌的陽明心學沒有誰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遇到一些坎坷,可並沒有誰會一直在我們身後幫我們解決,人生路上能靠的只有自己,俗話說:「靠山山倒,靠水水竭,靠什麼都不如靠自己
  • 王陽明,願你一生活成一道光
    三毛曾說,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是啊,心若不安,怎得身安?在中國歷史上就有過這樣一個人物,他一生跌宕起伏,因為廷杖、牢獄、被貶、戰亂……可是,他在心裡修籬種竹,於是人生不再荒蕪;他把自己活成了一道光,照亮自己,也溫暖了別人。
  • 王陽明:「有本事,沒脾氣」,4句話告訴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剛才有兩個強盜溜進我家偷牛,被我兒子發現,想把他們扭送官府,不料,反被強盜捆走了。」結果可想而知。這件事成了街頭巷尾,百姓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林則徐成了大家口中的一個笑話。後來,林則徐寫了「制怒」兩個字掛在自己的書房,時刻提醒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有情緒,但不論你能力有多強,你有多大情緒,就會失去多少智商,情緒是智力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