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親愛的讀者朋友:因為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推送規則,如果不想錯過【讀者10萬+】的精彩內容,記得讀完文章後點一下底部的「贊」和「在看」,並將本公眾號設置為星標,這樣每次新文章推送會第一時間出現在您的訂閱列表裡。感謝您的支持!
11月3日,就是美國大選投票日。
隨著投票日臨近,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在全國民調中領先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的幅度,目前已擴大到約9個百分點,但就算民調真實反映投票意向,也不不意味著拜登鐵定能贏得大選。
因為美國總統大選並非普選。
美利堅合眾國獨特的選舉人票制度決定了,贏得最多普選票的候選人,並不一定會當選美國總統。
2000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小布希贏得271張選舉人票當選總統,但他拿下的普選票卻比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戈爾少了50多萬張。
2016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贏得304張選舉人票當選總統,但他的普選票比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少了接近300萬張。
一
因為真正投票選出美國總統的是538位選舉人。只要能贏得其中一半+1張票,也就是270票,就能當選美國總統。
選舉人票為何是538張?公式是這樣的:美國眾議院人數(435)+參議院人數(100)+3張額外分配給首都華盛頓的選舉人票。
美國的50個州中,每個州最少會有3張選舉人票,即2張固定票(相當於每個州固定有兩名國會參議員),外加按人口比例分配的選舉人票(相當於每個州的國會眾議員人數)。
像人口最多的加州,就有55張選舉人票。
英國《衛報》截圖,顯示2016年總統大選中,川普(紅色圈)與希拉蕊(藍色圈)各自獲得的選舉人票數。
二
選舉人是如何產生的呢?
每個州、每個政黨並沒有統一的模式。通常在大選前,各政黨會在黨大會上選出代表各自政黨的選舉人人選,或者由各政黨的中央委員會選出選舉人人選。
無論這些選舉人人選的名字,是否印在選票上,與各自所代表的總統候選人綁在一起,但美國選民在11月3日投票時,選的其實是選舉人,而非總統。
三
今年12月14日(大選年十二月的第二個星期三之後的星期一), 選舉人將投票選舉美國總統。
儘管美國憲法沒有規定選舉人必須按照其所屬州的普選結果投票,但在現實中,各州大多遵循「贏家通吃」規則(只有兩個州例外,緬因州和內布拉斯加州)。
即每個州得票最多的總統候選人,將獲得這個州所有選舉人票的支持。
比如拜登若在加州贏得最多票,那麼加州55位當選選舉人,都會投票給拜登。
川普2016年在佛羅裡達州只贏了2.2個百分點,但拿走了所有29張選舉人票。
能約束選舉人投票意向的有兩個,一個是各州法律規定,比如,一些州規定,選舉人必須按照普選結果投票,否則選票無效,選舉人將受罰並受到撤換;另一個,就是選舉人受到各自政黨的約束。
因此,在美國歷史上,不按照政黨意願投票的選舉人鳳毛麟角。
四
美國總統大選,通常都是民主黨和共和黨兩大黨之爭。民主黨的黨徽標誌顏色是藍色的驢子,共和黨的黨徽標誌顏色是紅色的大象,所以也會成為驢象之爭,或紅藍之爭。
縱觀歷屆大選,大部分州的投票意向基本固定,每次都投票給民主黨的,被稱為藍州,每次都投票給共和黨的,被稱為紅州。
歐洲新聞臺網頁截圖,紫色為搖擺州。
但總有幾個州飄來飄去,立場不定,這次變成紅州,下屆又變身藍州,這些州被稱為「搖擺州」。由於其投票意向搖擺不定,搞到兩黨競選陣營不好計算選舉人票歸屬,自然就視其為決定大選結果的「關鍵州」。
於是,這些州也成為總統候選人拉票的重點州。
川普在最後一個月馬不停蹄,就是在佛羅裡達、賓夕法尼亞、密西根、威斯康星、艾奧瓦、俄亥俄這些所謂的搖擺州轉圈,有時一日要跑三個州,
此外,亞利桑那、北卡羅來納和喬治亞,這三州原本都是共和黨的票倉,但今次大選也是兩黨爭奪重地,尤其是北卡在2008年曾「叛變」投給歐巴馬。
五
按照人口比例來看,選舉人票制度,使得小洲選民的一票,份量重於大洲選民。
比如加州人口是俄懷明州的68倍,但選舉人票數量只是俄懷明的18倍。
在俄懷明,每19.3萬人就有一張選舉人票,在加州,71.8萬人才有一張選舉人票。也就是說,在俄懷明,每張選票的份量,是加州的3倍。
這顯然違背了民主的核心原則:每一票都一樣重要。
這是又一例證,說明在國際上四處販賣所謂「民主」、所謂「一人一票選XX」的美國政府,從建國之日起,一直到今天,都並非奉行「選票民主至上」原則。
實際上,美國的建國之父們,最終放棄普選總統,設立選舉人票制度,來照顧平衡各州的利益,恰恰說明他們的理念是:共和大於民主。
因為在那個黑奴沒有投票權的時代,南方州認為普選他們很吃虧。於是最終妥協出了選舉人制度,部分選舉人票按照人口比例分配,而黑奴可以計算入人口中。
這個妥協的結果就是,美國建國後的前九任總統當中,僅有一任總統是來自於北方州,其餘總統都來自於南方州,而且都是選舉人票數最多的維吉尼亞州。
六
從過去幾屆美國總統大選來看,這個選舉人制度的受惠方,則是共和黨,因為共和黨選民分布情況,導致其能以較少選票,拿下較多州。
2000年和2016年,都是普選票輸掉的候選人當選總統。
2016年,川普以1.3個百分點的些微選票優勢,拿下佛羅裡達、威斯康辛、賓夕法尼亞和密西根4個關鍵州,賺取75張選舉人票,是他獲勝的關鍵。
而這四個關鍵州都有這麼幾個共同的特點:選民年齡均值、沒有大學學歷的白人人數均高於全國平均,非白人人口佔比也較少。
得益於川普掩耳盜鈴式的應對疫情策略,拜登眼下在六個關鍵州的五個州,民調暫時領先,
但領先幅度大都在誤差範圍內,勝負仍難確定。
聲明:本號刊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點個「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