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者》是我心心念念期待了大半年的電影。看完影評後,當下就被吸引了去。不過我真正看完影片後,反而覺得是那篇影評寫的太精彩,電影的亮點不及那篇影評帶給我的衝擊大。(but 我已經找不到那那篇文章了……)
《何者》讓我回想起大四下學期5、6月份的求職經歷。踏入社會的一瞬間像是踩在了一張漂著的薄木板上,站不穩,只能蹲下來用手指死死地扣住木板的背面,以免被求職的浪潮衝的七零八落。沒有帆、沒有舵,掌握不了方向只能順勢而行。
剛開始找工作的應屆畢業生大多不敢奢求能找到感興趣、福利好又穩定的工作,只是被那浪潮推到哪兒,就在那兒暫時停留片刻。
《何者》講述的就是那麼幾個正處於就職活動期的年輕人的故事。
影片改編自日本新銳當紅小說家朝井遼的同名小說。以大學生就職活動為題材,精準地捕捉時下年輕人的心態,同時又緊扣社會脈絡的變化,此亦與作者自身正好處於大學畢業開始進入社會工作的個人背景相互呼應。
中國的應屆畢業生找工作一般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回家鄉,依靠家裡的資源和人脈直接進入單位或者企業;另一種是靠自己投簡歷,過五關斬六將最終憑能力得到錄用。後一種選擇也分大企業或者小公司,小公司的求職流程和難度自然在大企業之下,影片中主人公的目標均為大中型企業。
日本的企業直到今天仍大部分採用年功序列和終身僱傭制,能一步到位進入國際化的知名大企業工作是每個應徵者的理想。
但社會資源是有限的,無論哪個國家,想進入大企業工作都不是件簡單事。
在日本拿到offer(俗稱「內定」)一般要比畢業提前一年時間。找工作開始的時間要比這更早,甚至要提前一年半。因此,大概從大三12月份開始,大家就會統一進入就職活動期。速度快的人會在三個月就拿到內定,但不乏有人臨近畢業一兩個月才拿到。
開始就職活動的大三學生要著手購入西裝,把頭髮剪短並染回黑色。
▼
在學校的社團樂隊中擔任主唱的光太郎一直染著一頭金髮,開始就職活動後就染回了黑色,並且剪了「白領頭」。
第一個拿到內定的是瑞月,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消息讓其他幾個人的心態都發生了變化,變得特別迫切、急躁。光太郎拿到內定的時候,小團體更是分裂成了兩個陣營:拿到內定的和沒拿到內定的。表面上雖然沒什麼,但沒拿到內定的兩個人在私底下查詢的關鍵詞是拿到內定的朋友的公司風評。就業壓力下,羨慕難免就轉變成了妒忌。
參加宣講會
求職的第一個環節是參加各大企業的宣講會,這是掌握情報最好的渠道。日本的企業最想招入的是最有潛力並且和公司契合度最高的候選人。因此,宣講會作為了解企業文化和經營方式最高效的途徑而被各個求職者所重視。而且,從參加宣講會的人數多寡上可以大致判斷一下競爭的激烈程度。
▼
拓人和光太郎感嘆參加全日通信企業說明會的人太多了,競爭非常激烈。因此,瑞月拿到全日通信的內定便成了小團體裡的爆炸新聞。
投簡歷
有的企業會設置線上測驗,多為數學題,要求應試者在短時間內完成線上測驗。但是因為這種線上測驗不限制考試的地點,所以無法杜絕作弊的情況。很多應試者會召集朋友幫自己完成考試。因此,在應徵者圈子中廣泛流傳的是,網絡測驗的重心在測試應徵者的人脈──看看有沒有朋友可以幫忙自己,而企業便從中篩選人緣較佳的應徵者,而把孤癖社交能力弱的應徵者率自淘汰。
▼
光太郎的線上測試是和拓人一起完成的,一人做一半節省時間。而外語學院的小早川理香因為不擅長數學而一度感到很崩潰。
筆試
包括專業技能和性格、心理等測試。
三輪面試
影片中展現的均為群面,主要為「一分鐘介紹一下你自己」和針對一個話題展開的小組討論。
在日本,為了拿到一家公司的內定,平均要提交30到50封簡歷。不說別的,同時參加那麼多考試和面試就很讓人崩潰了,而且還要承受拒信的打擊。
小早川理香和拓人最終都沒拿到內定,川理香要每天在社交網站上發自己很努力的實況直播才能勉強撐著不崩潰,拓人則是以在社交網站上傳播負能量來營造優越感。
下面就要談到影片的最大亮點,即生活的三個維度。
現實生活 社交網站上的生活 舞臺生活
《何者》對年輕人的心理把握是很到位的,他不僅展現真實生活中人的狀態,並且還對準了第二重生活,即社交網站上我們希望他人看到的生活狀態。這五個年輕人平日裡的交流是不流暢的,是片面的,截斷了的,要靠社交網站上的文字才能把它們續在一起。
小早川理香和男友宮本隆良都很喜歡在推特上發狀態,像是要呈交給誰的報告一樣,記錄今天都幹了些什麼,有什麼感想。
五個人處於一個空間,卻又好像不在一個空間。拓人拿著手機對光太郎和瑞月說,他倆怎麼不說出來呢?他本來想得到另外兩個人的應和,誰知道那倆人也顯得很尷尬,大家就在這種尷尬的氣氛裡沉默著,誰都一樣,都喜歡活在社交網站上。
舞臺劇和現實生活的交插,進一步模糊了現實和虛擬的界限。
把求職過程和舞臺劇剪接到一起,暗示了求職也是一種表演。穿上西裝、剪了頭髮、畫上淡妝以後,真實的人格便被隱去了,應徵者搖身一變成求職場上的演員,表現出恭敬謹慎的樣子,說著體面正直、慷慨激昂的話。
拓人說求職就像撲克牌裡的吹牛玩法,你可以把J說成K,只要謊言不被拆穿就行。
最後一部分,也是影片的高潮。拓人的小號被揭穿,陰暗面的揭露使現實生活真的成為了一出舞臺劇。
他不斷跳出角色,以一個審判者的姿態,冷漠地打量著身邊的人,並對他們進行嚴苛的評判。他內心裡隱秘幽微的秘密,隨著這些評語而進入觀眾的視線,營造出極佳的舞臺效果。
似曾相識的場景重新閃過,只是多了觀眾、燈光、「第四堵牆」和拓人的旁白。舞臺立體化,構建成一個雙層盒子的樣子。小組面試環節,除了拓人和川理香,其他人物均被白色的人偶替代。
「社會和人生是一個大舞臺,社會成員作為表演者都關心自己如何在眾多觀眾面前塑造能被接受的形象。我們穿上戲服,粉墨登場。」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現》
拓人的小號是一個黑洞,裝著許多負面能量,卻成為大眾最感興趣的題材。人人都有個黑洞,並且都想知道別人的黑洞長什麼樣,裝著些什麼東西。拓人的黑洞滿足了他們的窺探欲。這齣戲謝幕的時候,觀眾席裡響起了經久不散的掌聲。
快到畢業季啦,又有一大批畢業生要開始過自食其力的生活,找工作、租房子、背井離鄉,初嘗生活之苦。無論你在哪兒,希望你能在自己最喜歡並願為之奮鬥的領域裡供職~
給小咪掙點兒小魚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