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記得去年伯恩哈德的《伐木》在中國的首演嗎?當時這部戲在天津和北京的演出引起戲劇界觀劇熱潮,觀眾們紛紛表示受到了震撼,仿佛體驗了一次劇場裡的精神徒步「伐木」中國首演,在不幸時請看伯恩哈德。
既《伐木》之後,今年 5 月3日、4日,伯恩哈德的《英雄廣場》將在天津大劇院完成亞洲首演!《英雄廣場》是伯恩哈德生前創作的最後一部著作,選取了他 18 部戲劇中有代表性的 3 部,以其犀利的誇張和激烈的批判性著稱。伯恩哈德一生都在罵奧地利,這部劇作同樣對奧地利進行了猛烈地抨擊,1998年在維也納城堡首演的時候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時任總統瓦爾德海姆大怒:由國家出資運營的劇院怎麼能上演如此反國家的戲劇?《英雄廣場》上演之後,漢堡《時代報》的一篇評論說:「沒錯,這齣戲是誇大的……但是,只有那些真實存在的東西才能被誇大。從這個意義上講,伯恩哈德是奧地利最尖銳的現實主義者,他的每一次爭端都是他的勝利。」伯恩哈德在作品中表達「忿恨」,他的戲劇以及他的人格魅力都獨樹一幟,是「一位真正富有個性的作家」。
▲ 維也納英雄廣場
伯恩哈德最後一部戲劇是《英雄廣場》(1988)。數學教授、猶太人舒斯特在奧地利於 1938 年併入納粹德國之後,舉家流亡英國。對故鄉之思念,加之維也納市長力邀他回國任教,他返回了奧地利,在維也納英雄廣場旁安家落戶。當他發現,距希特勒在維也納英雄廣場發表講演已過去五十年了,但是他的同胞的情感和觀念並沒有改變,他決定再次流亡倫敦;最終他認識到,無論在英國還是在維也納,都再也找不到在家的感覺了。於是,雖然已清理房舍,打點行裝準備再去牛津執教,但他改變了主意,跳樓自殺了。這齣戲從舒斯特一家舉行完葬禮後走在回家的路上開始,後來在已經賣掉了的公寓房裡,他的妻子、他的弟弟羅伯特教授,還有兒子和兩個女兒,在管家和女僕準備的午餐桌旁坐下來,話題圍繞著為什麼舒斯特最後走上了這條道路。午餐還沒有結束,舒斯特教授妻子一頭栽到餐桌上停止了呼吸,因為她耳邊響起了英雄廣場上民眾歡呼希特勒的聲響,並且越來越強烈,她終於無法忍受,發病身亡。
▲ 《英雄廣場》劇照
這不是一出簡單的政治劇,或者說不是那種黑白分明的說教劇,主人公舒斯特教授是一個性格很複雜的人物,他思維敏捷,目光犀利,是頗有學術專長的學者,是受學生追捧的教授。但同時他又是不折不扣的家庭暴君,他自私、專橫,視兒女為妖魔,因嶽母是演員便百般冷落和歧視妻子。身體有病的妻子成了他的累贅,而女管家卻成為他的至愛親朋和生活伴侶。他身上也有極權主義的思想和行為,納粹的受害者也受到害人者語言的影響,他和他的兄弟羅伯特教授的不少話語讓人想到希特勒《我的奮鬥》中的語言。伯恩哈德的目光能穿透面具,他曾寫道:「所有的人都是怪物,只要他們脫掉外殼。」由此我們看到,伯恩哈德對奧地利掩飾過去、沒有深刻反思歷史這個問題的批判是多層面的,是辯證的。然而,這個有話不好好說、敢於直截了當出重拳批評奧地利的伯恩哈德,註定再次闖下了大禍。這齣戲還在排練中,便因媒體洩露出內容片斷而引起軒然大波,上至國家前總理、政黨首腦,下到普通民眾,都對這齣戲口誅筆伐,揚言要把作者驅逐出境,甚至以牢獄和死亡相威脅。與此同時,某些文化藝術部門、一些作家和部分媒體支持這個戲,主張應該讓它照常公演。
▲《英雄廣場》在媒體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1988 年 11 月 4 日,在推遲了數日後,《英雄廣場》終於在城堡劇院首演,觀眾十分踴躍,劇場觀眾席不時出現代表不同觀點的橫幅,經常同時出現的噓聲和掌聲常常使演出中斷,中間休息時觀眾仍然在激烈的爭論,兩個半小時的戲持續了近五個小時,演出結束時觀眾的掌聲、喝彩聲長達三十多分鐘。當時的新聞記者、後來的文學評論家勒夫勒女士寫道,「整個奧地利成了一出託馬斯·伯恩哈德喜劇,這是一出伯恩哈德都難以設想的、最居心叵測、最狡猾、最具揭露性的喜劇,整個奧地利是舞臺,所有奧地利人是配角,主角坐在巴爾豪斯廣場(政府所在地)、坐在報社編輯部和政黨中心」。特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伯恩哈德寫在《英雄廣場》裡那些極其誇張的話語,與它們引起的這場現實的鬧劇相比,不僅談不上誇張,反而顯得縮手縮腳,蒼白無力了。
1988 年,這是奧地利的「反思年」。在奧地利,右派政黨影響增強,瓦爾德海姆在其納粹軍官歷史背景被揭露後,仍然被選為總統,他公開表示「當年他只不過是履行義務」,「決不辭職」。
▲《英雄廣場》首演,伯恩哈德(左)與城堡劇場的總監
《英雄廣場》的巨大成功,是作者和導演始料不及的,人們爭相買票觀看,儘管必須有警察荷槍實彈維持秩序,演出仍然場場爆滿。
伯恩哈德把他的國家對待歷史的態度堅持作為他創作的重要主題,因此人們害怕他,說他不僅去統計和點數埋在地下的屍體,而且對散發到地上的氣味也不放過。
▲ 首演當晚長達三十分鐘的掌聲,左二為伯恩哈德
伯恩哈德揪住這個問題不放,而且直言不諱,這種「狂妄、傲慢無禮的行徑」自然遭到仇視。然而他的作品產生了社會作用。1991年奧地利政府決定對「二戰」中遭受迫害的猶太人予以補償,1993 年維也納城堡劇院在耶路撒冷參加了以色列狂歡節活動,演出了由克勞斯·派曼執導的、伯恩哈德的戲劇《裡特爾、德納、福斯》,1994年總理弗拉尼茨基率政府代表團訪問以色列,第一次在公開講話中正式承認奧地利對「二戰」納粹的罪行也負有責任。
2011年,奧地利在紀念伯恩哈德誕辰八十周年之際,包括當年那家帶頭圍剿伯恩哈德的《新皇冠報》都改變了態度,媒體稱伯恩哈德為奧地利當代文學的傑出代表。國內外多個劇團在上演他的《英雄廣場》《習慣的力量》等劇目。
▲ 《英雄廣場》劇照
今天人們到劇場看《英雄廣場》這齣戲,當然不會再像二十多年前那樣情緒激動了,今天人們會感嘆作家對人物的刻畫,佩服作家的膽識和魄力,他把大多數人已經習以為常的觀點和行為方式通過歪曲和誇張讓他們受到驚擾,甚至讓他們感到反感和憤怒,同時也使本來就感到不舒適、長期受壓抑但不知道原因是什麼的人頓時豁然開朗,並找到了表達的語言。他的誇張藝術歸根到底是為了更準確地觀察和認識這個世界。
奧地利前駐華大使博天豪說,伯恩哈德運用藝術誇張強調了我們國家和民族的陰暗面,把我們奧地利人從舒適和享受中喚醒,推動我們去深入地思考,這正是藝術的重要價值所在。
▲ 伯恩哈德
伯恩哈德通過藝術誇張手法往往能夠更準確看清這個紛亂、怪誕的世界。1966年他寫道,「我們將融入一個歐洲,這個歐洲可能在另一個世紀出現」,果然一個統一的歐洲出現了。1988年在《英雄廣場》裡,通過主人公舒斯特教授,他判斷說,「中國將主宰世界」,「亞洲的時代開始了」。我們不知道伯恩哈德對中國有多少了解,但他清楚西方世界面臨的問題。中國在世界因金融危機經濟普遍衰退的情況下,持續保持強勁發展的勢頭,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在全世界後危機時代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伯恩哈德的話是頗有見地的。
總之,託馬斯·伯恩哈德的作品讓人們看到,在一個精神受到普遍蔑視的時代,注重精神的人遭受的痛苦。他通過誇張的藝術手段來實施拯救,把可怕的事物極端化,讓它變得滑稽可笑,以便使人們能夠忍受。伯恩哈德的作品,始終著力表現注重精神的人永遠也不會被人真正地理解的處境——永遠是孤家寡人,同時他也沒有忽視,在注重精神的人周圍,人們會感到冷得發抖。如果說,在塑造舒斯特教授這個人物時,伯恩哈德想到的是路德維希·維根斯坦,那麼在他兄弟羅伯特教授身上很明顯有作家自己的影子。這表明,伯恩哈德犀利的批判目光並沒有漏掉注重精神的人,包括他自己。
本文選自《英雄廣場》代譯後記——以極端的誇張去認識和表現世界
作者:馬文韜
伯恩哈德最具代表性的戲劇作品
以知識分子的錚錚鐵骨
化身社會和人民的牛虻
《英雄廣場》
文景
遠而近的閱讀,做個有趣的書呆子
長按上方二維碼
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