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馬鹿是粵北山區連州市西岸鎮特有的民間舞蹈,據當地老藝人傳說,已有150多年歷史。
舞馬鹿原稱打馬鹿,因其模擬的是身帶弓箭長矛的獵人,尋找、追逐以至最後把鹿打死的情景,突出表現的是山裡人的狩獵生活。由於鹿生性溫順可愛,民間更認為金鹿象徵福壽,金鹿含花象徵吉祥,打馬鹿後來便逐漸演變成具有象徵意義的舞馬鹿,而且多在農曆新年賀新春期間表演。
舞蹈中的馬鹿道具,頭似馬,身似驢,長著牛腿和一對鹿角,造型奇異,故稱馬鹿,頗有仙佛傳說中仙鹿的神貌。
舞馬鹿由四名舞者扮演兩頭馬鹿,一人扮獵人。整個舞蹈由跟蹤、梯捕鹿、口訓鹿三個舞段組成,主要表現兩頭馬鹿在林中奔跑跳躍,來到泉邊相互擦背嬉戲,突然馬鹿警覺地昂起頭,原來獵人跟蹤而至,獵人拋出繩套捕捉,都被馬鹿機靈地躲閃開了;在鑼鼓、嗩吶激揚高昂的樂曲聲中,馬鹿渾身透亮,神採飛揚,獵人竟被迷住了,隨即採摘靈芝和鮮花,分別獻給兩頭馬鹿,最後獵人與口銜靈芝、鮮花的馬鹿,一同歡快共舞。
舞馬鹿吸收了粵北採茶舞的動作元素,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舞蹈動作,主要有左甩頭、右甩頭、前伸頭、吸腿步、行走步、小跳步、奔跳步等,馬鹿的敏捷機靈和獵人的矯健灑脫都在動作表演中得到生動體現,且風格幽默風趣,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目前舞馬鹿已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