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現代的社會,古代社會一個大家族的族長具有很大的權力,因為他們可以操控整個家族的資源來實現家族的共同利益,曾經的炎帝黃帝就相當於一個超級大家長。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大家族往往能夠發展的特別強大,甚至可能出現朝代滅亡了幾次,家族還是那個家族,皇帝想要迎娶他們家族的女兒都十分困難。
在中國隋唐時期,全國最尊貴的幾個大族被總結為「五姓七望」,所謂「五姓」自然是指五個大的、有影響力的姓氏;而「七望」則是指七個最有影響力的郡望,因為古時候經常以郡望指代某個地方很著名的大姓。為什麼「五姓」會有「七望」呢?因為有兩個姓氏在當時各有2個郡望。
那麼究竟是哪五姓七望呢?他們分別是隴西李氏、 趙郡李氏、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縣、深縣、饒陽、安國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縣)、範陽盧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帶)、滎陽鄭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這5個姓氏7大家族構成了隋唐時代的官僚集團的主體部分,對隋唐兩朝的朝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下面我們一一介紹:
1 隴西李氏、趙郡李氏
隴西李氏其實一開始不是五姓七望之首,因為他們完全是在李淵兵變建立唐朝之後才崛起的,不過當時唐太宗看到自己家居然不是第一,改了一下,但是其實他這個五姓七望之首還是有一定的水分的,在其他幾個大族當中經常遭遇嘲諷。
隴西李氏的祖先在秦朝的時候就很出名了,他叫李信。公元前226年,李信大敗燕國,並且殺死秦始皇最忌憚的燕太子丹,是秦王滅六國的大功臣。到了漢朝的時候,隴西李氏任職高官的仍然非常多,最為人所知的就是李廣家族了,李廣有家傳的箭法,能射虎,匈奴人對他很恐懼。
後李廣的孫子的李陵北伐時因沒有支援,最後不得不投降匈奴人。從此隴西李氏的一支流落大漠與當時的遊牧民族混居在一起,後面在北周時擔任高官,隋文帝代北周建立隋朝,李氏則跟楊氏結為兒女親家,李世民的一個夫人就是隋煬帝的女兒。作為皇族,隴西李氏為五姓七望之首也當之無愧了。
趙郡李氏與隴西李氏在更古老的時候是同一祖先,他們是皋陶的後代,皋陶執掌法律,任職「大理」,所以他的後代都以「理」為姓氏,也就是後面的「李」。不過趙郡李氏最直接的祖先是戰國時期另外一個著名將軍——李牧。李牧的後代李左車是趙郡李氏的一世組,他精通兵法,韓信曾經向他請教。趙郡李氏和隴西李氏在唐朝一共有19人做宰相,可見李氏在當時的勢力之大。
2 博陵崔氏、清河崔氏
這兩個崔氏起源於姜姓,周朝建國之後由於姜太公姜子牙建立的功勳卓著,所以周武王將他分封在山東那裡,也就是齊國。姜子牙的長子齊丁公在年紀大了之後將王位讓給了齊乙公,而自己則選了「崔」這個地方養老,後面他的子孫後代都以崔為姓,這就是崔姓的來源。
西漢時,崔姓的一支定居博陵郡,一支定居清河郡。博陵崔氏在唐朝做宰相的有15個,清河崔氏在唐朝做宰相的有13個,加起來共有28位宰相,所以如果排除王權的作用的話,崔氏才是名副其實的第一大姓,實際上也是如此,唐朝皇帝都想拉攏崔氏。李世民曾經就想把自己女兒嫁給崔氏,但是人家嫌他是個暴發戶,沒答應。
3 範陽盧氏
盧氏與崔氏一樣,也是出自齊國。算起來,他們1000多年前還是一家人。他們的祖先作為姜太公的後代,雖然沒有繼承王位,但一直是齊國的公族。齊桓公能夠當上齊王,盧氏的老祖宗幫了很大的忙,所以齊桓公給他們分封了一塊土地,叫做「盧」,所以他們的後代以盧為姓。
秦朝時,就有大名鼎鼎的五經博士盧敖、天文博士盧生,到了漢朝的時候,盧氏出了一位劃時代的人物,那就是盧植。盧植出身在東漢末年,在《三國演義》這本書當中,盧植似乎沒有曹操、劉備、孫權這些人厲害,但是歷史上他卻非常的強悍。
劉備、公孫瓚是盧植的徒弟,黃巾軍領袖張角是盧植的手下敗將,皇甫嵩按照盧植針對黃巾軍的戰略徹底消滅了黃巾軍,董卓當權的時候被盧植當庭喝罵,袁紹請他做軍師。不過由於他在公元192年去世,所以後面的三國事件他就沒有參加了,如果三國有他的存在,可能歷史都會改變。後來盧植與其他27位大儒配享孔廟,成為了讀書人眼中神聖的人物。正是由於盧植的影響,盧氏在後面一直發展的特別興旺。
4 滎陽鄭氏
比起以上三個姓氏來說,鄭氏的出生更加高貴,因為他們直接就是周王室的後代。在春秋時期,為了應對不斷強大的諸侯國對周天子的挑戰,周宣王將自己的弟弟姬友封在了鄭國,他的弟弟就是鄭桓公。後面鄭桓公的後人就以鄭為姓。
西漢漢景帝時期,鄭桓公十七世孫鄭當時任職太子舍人,漢武帝即位後,他先後出任魯中尉、濟南郡太守、江都相、右內史、大司農、丞相長史、汝南郡太守,從鄭當時這裡開始,鄭氏得以進一步發揚光大,到了唐朝時,他們擔任宰相的有10人之多。
唐文宗的時候,想給太子娶宰相滎陽鄭氏鄭覃的孫女,卻被拒絕,鄭覃只想把他嫁給一個九品芝麻官——但是對方姓崔。氣得唐文宗當場說:「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卻也拿人家毫無辦法。
5 太原王氏
以「王」作為姓氏,一看祖上就不是平常人,事實正是如此,史籍記載:「有姬姓之王,有媯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代姓之王。若琅邪、太原之王,則曰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恭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
也就是說,「王姓」的出處很複雜,但是可以肯定一般的王姓都是天子的後裔,所以自稱姓「王」,在古代那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並不是隨隨便便來個人都敢說自己姓王的,只有真正的王族才敢說自己姓王,然而大禹的後裔是王族,商湯的後裔也是王族,周文王的後裔也是王族,太原王氏一般卻僅僅指周靈王太子晉的後裔。
漢朝以後,王姓逐漸在太原一帶定居,並且發揚光大,唐朝的時候,太原王氏出了7個宰相。
五姓七望作為隋唐時期的貴族階層,他們都是在五姓七望內部通婚,有時候作為皇族的李唐家族想要娶一個五姓七望的媳婦還經常被他們排斥,更不要說普通老百姓了。連唐朝宰相薛元超曾經都發出感嘆:「此生所遺憾者,未能娶五姓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