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名熱線:0755-82222599、0755-82224008、13603063441/18938040678
報名地址:深圳市羅湖區翠竹路1058號逸翠大廈802(地鐵三號錢,七號線到田貝站A,D出口)
來源|網絡 發布|美行攝影
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紀念日在即
特別分享十位攝影師鏡頭裡的香港
Romain Jacquet-Lagreze 《藍色的瞬間》
這組攝影系列《藍色的瞬間》(The Blue Moment) 是由一名生活在香港的外籍攝影師 Romain Jacquet-Lagreze 完成,他的創作目的就是捕捉這個城市的美,尤其是日暮時刻藍色覆蓋整個城市的魔幻般景象,攝影師 Romain 專門命名它為「藍色時刻」。
「每一天的黃昏,天空的藍色都能把整個大地染上一層新的色彩。」Romain 說,這個魔幻時刻前後其實僅僅維持1到2分鐘,隨後整個城市便被夜空與燈光籠罩。
何藩 《香港回憶錄》
何藩,香港著名電影演員及導演,十三歲時收到父親送的一部Brownie相機,從此開始自己的攝影之路。十八歲時移居香港,記錄下香港的繁榮與孤寂。何藩先生的作品構圖與用光都十分考究,具有強烈的戲劇性。
「何藩是唯一一個拍攝 50、60 年代香港的人,他對光影的表達充滿戲劇性。更重要的是,他沒有試圖去記錄香港,而是用鏡頭捕捉人物,普通的香港人。
從他的照片中我看到人性,感到暖心,那些照片裡的人像自己家人一樣有親切感。」——Sarah Greene 《何藩:香港回憶錄》
Andy Yeung 《航拍香港》
香港地少人多,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向來是不少攝影師鏡頭下的主題,但有否想過從另一角度觀看這座城市? DronesPlayer記者專訪香港土生土長攝影師Andy Yeung ,了解他如何通過一幅幅航拍照片,用前所未有的高度,詮釋這一片細小而獨特的香港地。
Romain Jacquet-Lagrèze 《仰視香港》
Romain Jacquet-Lagrèze,法國攝影師、藝術家,現居香港,這組作品名為《Vertical Horizon》(垂直地平線/香港印象)。
秦偉《板間人生》
秦偉生於香港,現職獨立自由攝影師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攝影深造文憑講師。早年留學法國Mulhouse高等藝術學院。以當代西方的藝術造型風格表現東方傳統美學思維,獲法國文化部頒發國家高等造型表現碩士文憑,並在法國建立自己的藝術工作室。中國近代的變化及九七的香港回歸,讓秦偉重新思索人生定位,放下原有的創作計劃,以攝影記者之職走上生活前線。95年起,秦開始以6x6中幅度開展其個人拍攝工作,背著相機蹓蹥於亞洲不同地區,以史詩般的影像語言闡述時代的境遇。
作品記錄了生活在香港老區兩個大廈裡的人生活的點點滴滴,這個作品拍了一年。這些人生活的「屋子」是一個60平米左右的房子用木板隔出10個小空間,裡面只放得下一張單人床,月租金在1200-1800港幣之間。香港有20多萬人生活在這樣的板間房裡。居住在這些「屋子」裡老人居多,大多沒有工作,他們每個月可以從政府領到3000港幣的社保。「板間人生」不僅指這些人的生活空間小,他們的思維,他們的潛能,可選擇的空間都是被擠壓,不可能舒展出來。
《板間人生》展覽現場
Michael Wolf 《建築密度》
德國攝影師麥可-沃爾夫(Michael Wolf)以拍攝都市出名,善於挖掘繁華大都市中普通人的真實生活。他1994年開始在香港生活,正在進行名為「非正式解決方案」(Informal Solutions)的展覽。他拍攝了香港小巷中的普通人如何利用廢棄物和狹小空間,展現了大都市中的真實生活。
麥可出生於德國,在加拿大、歐洲和美國長大,曾就讀於加州伯克利大學和德國富克旺藝術大學。他1994年搬到香港居住,為德國《明星周刊》工作了8年,從2001年開始專注於自己的攝影項目。他曾經拍攝過芝加哥、巴黎、香港、東京等世界大都市,已經出版了超過13本攝影圖集。
喬納森-範-施密特
《香港貧民區從事色情交易的女子》
喬納森-範-施密特是一名紐西蘭投資顧問,同時也是一位攝影師。他長居香港,工作之餘他遊走在香港貧民區夜晚的街頭,見識到香港不為人所知的陰暗面。他拍攝的主題涉及色情交易、貧困、邊緣化的住房環境、黑幫、毒品等等。他捕捉到的一些畫面讓人震驚,但是並非刻意去譁眾取寵,它充滿了悲傷、孤獨和被人忽視的故事,他說自己的作品並非紀實攝影,而只是從個人的視角去記錄社會。
雞蛋仔
提到香港特色對象,不知道大家會想到什麼呢?攝影師 Ric Tse 就透過拍攝 Lego 模型,去介紹一些具香港特色的對象和地道小食。攝影師說:當我發現有些兒時常接觸到的東西,現在已經不容易找到了,更讓我覺得製作這個專輯別具意義。
麻雀
菠蘿油
織草蜢
油炸鬼
祝君安好毛巾
蛋撻
豆漿
吱吱冰
馬仔
Miguelitor 《一個真實而有趣的香港》
一個城市最有趣的瞬間,也往往發生在街頭。在攝影師Miguelitor的鏡頭下,你能看見一個真實而有趣的香港。可能也是一個你沒見過的香港。Miguelitor來自西班牙,現定居香港,是一個業餘攝影師。直到三年前,他才購買了一部相機,開始他的掃街拍攝。這些照片充滿幽默感,往往令人會心一笑。
Xyza Cruz Bacani
《一個菲傭鏡頭下的震撼香港》
香港的菲傭,是一個數量不小,卻常受忽視的群體。在香港工作近10年Xyza Cruz Bacani,卻是一位特殊的菲傭。她在香港過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白天她是料理家務的菲傭,而夜晚卻化身街頭攝影師,穿梭在大街小巷記錄著她眼中的香港。她的作品被new york times網站報導之後獲得了極大的關注,她甚至已經舉辦了個人作品展並擁有一批粉絲。她也成功入選總部設於紐約的 Magnum Foundation 的獎學金,並得到前往紐約大學接受6個星期訓練的機會。
她在9年前來到香港,4年前得到一部相。由於僱主對她很好,Xyza得以在閒暇時間到香港街頭進行攝影創作。
在街頭拍照,大多數時候她都沒有遇到阻礙,如果被人發現自己在拍他們,Xyza會微笑或揮手示意。「不過曾有人以為我在拍攝他們,於被一位拿著傘的老婦人追著,又有人捉著我的手臂,而事實上他們並非我想拍的對象,只是剛好出現在我的構圖中。」
在白求恩之家的分擔會上,兩名女子互相安慰。
圖中人名叫 Kuryati ,是個來自印尼的移民工人,因被控盜竊正在等候庭審。
圖中人名叫 Shirley ,背部與手臂因熱湯被燙致三度燒傷,由於僱主拒絕支付她病假期間的工資並且終止了她的合同,Shirley搬進了庇護所。如今她已失業6個月,正尋求法律援助。
正在查看傷口的Shirley
傅擁軍 《在香港逛二樓書店》
通往尚書房的樓道,貼滿了各種雜誌書籍的廣告。
傅擁軍 ,快拍快拍網發起人,兩次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獎獲得者。
這是我第二次去香港。這次花了很多時間去逛書店。
香港的書店挺有意思,大都開在二樓,因此也叫「香港二樓書店」。為什麼要開在二樓,原因誰都能猜到一些,一樓臨街房租貴嘛。
說起二樓書店,很多香港人都會提起一個挺悲慘的故事。2008年,在香港挺有名氣的青文書屋,老闆羅志華在倉庫整理書籍時,被二十多箱倒塌的書籍活埋,十四天後屍體才被發現,青文書店從此停業。
這個故事挺悲慘。我這次看到的二樓書店卻生龍活虎。
一出旺角地鐵站,形形色色的廣告牌撲面而來。再細細一看,好多書店的招牌就夾雜在這些廣告牌中間。慢慢數,一家、兩家、三家……一百米內居然就有13家!頓時被震撼了。
二樓有學生書屋,專賣舊課本。
隨便走進一個樓道,立刻被樓梯兩邊的各種封面招貼包圍。招貼大多是人物特寫,名人名家、男男女女交互在一起,有點超現實的味道。順著這些招貼往上走,一扇透著粉紅燈光的玻璃門橫在面前。這是一家美容店,不是書店,看來是走錯了。往回走,才發現書店在二樓,門關著,上面寫著「營業時間上午10點——晚上10點,請輕輕推門」。這家書店的角落有個小走廊,牆上掛著七八幅小小的水彩畫,配上燈光,有幾分像幾米的畫。湊近看,原來是一位香港畫家的微型影展。旁邊還貼著一張告示:序言小走廊——誠徵作品。大意是想邀請會拍照、畫畫、設計的朋友加入,讓這個小小空間多一點意思。小心推門,進去。很小,上上下下,密密麻麻都是書,都是書。
序言書室小走廊。
我挑好書到收銀臺付錢,順便跟店員打聽這個小小的畫廊。我說我也喜歡攝影,能不能拿作品到這裡來掛?店員是個女孩,她說:「很歡迎啊,但需要預約。」她打開電腦查了一下,「如果真要來這裡辦攝影展,必須等到明年2月份了。」我問她照片需要審核嗎?她連說,不用不用,只要不太出格就可以的。我沒有追問什麼作品才是「不太出格」。反正我想過了,真要來這裡辦展覽,我就拿一些西湖的照片來,應該不是出格的照片啦。店員讓我留下電話和電子郵箱,告訴我明年2月份前會跟我聯繫具體展覽事宜。沒想到逛書店竟然逛來一個攝影展,真有意思。對了,這家書店叫序言書室,於2006年開張,是很有學術個性的獨立書店。店名由來是店主希望客人來到這裡是看書的開始,因為序言正是一本書的開始。除了開書店,店主還希望做雜誌,做出版,序言也意味著另一種開始。下次去香港,這裡肯定是我必到的書店。序言書室在香港旺角西洋菜南街68號,出了地鐵很好找。(2012年)
以賣舊書為主的梅馨書舍,裡裡外外都掛著書畫。
專賣中學課本的書店樓道裡,布滿了各種管道。
香港柴灣豐業街8號宏亞大廈,香港最大的攝影書店就在一樓。3樓至13樓會定期舉辦攝影展。我去的那天正在舉辦華裔攝影師、普立茲獎獲得者劉香成的展覽。
馬丁·帕爾出生於1952年,童年時代在祖父的啟發下對攝影產生興趣,後來在曼徹斯特大學專攻攝影,馬丁·帕爾的作品劍走偏鋒,不走常規老路,實際上引領了近年來興起的"概念攝影"的先潮。
以上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盡情聯繫刪除
最後推薦一個超級實用的旅遊攝影公眾號↓↓↓
攝影/旅遊/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