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位攝影師鏡頭裡的香港

2022-02-06 旅遊攝影

報名熱線:0755-82222599、0755-82224008、13603063441/18938040678

報名地址:深圳市羅湖區翠竹路1058號逸翠大廈802(地鐵三號錢,七號線到田貝站A,D出口)

來源|網絡  發布|美行攝影

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紀念日在即

特別分享十位攝影師鏡頭裡的香港

 Romain Jacquet-Lagreze 《藍色的瞬間》

這組攝影系列《藍色的瞬間》(The Blue Moment) 是由一名生活在香港的外籍攝影師 Romain Jacquet-Lagreze 完成,他的創作目的就是捕捉這個城市的美,尤其是日暮時刻藍色覆蓋整個城市的魔幻般景象,攝影師 Romain 專門命名它為「藍色時刻」。

「每一天的黃昏,天空的藍色都能把整個大地染上一層新的色彩。」Romain 說,這個魔幻時刻前後其實僅僅維持1到2分鐘,隨後整個城市便被夜空與燈光籠罩。

何藩 《香港回憶錄》

何藩,香港著名電影演員及導演,十三歲時收到父親送的一部Brownie相機,從此開始自己的攝影之路。十八歲時移居香港,記錄下香港的繁榮與孤寂。何藩先生的作品構圖與用光都十分考究,具有強烈的戲劇性。

「何藩是唯一一個拍攝 50、60 年代香港的人,他對光影的表達充滿戲劇性。更重要的是,他沒有試圖去記錄香港,而是用鏡頭捕捉人物,普通的香港人。

從他的照片中我看到人性,感到暖心,那些照片裡的人像自己家人一樣有親切感。」——Sarah Greene 《何藩:香港回憶錄》 

Andy Yeung 《航拍香港》

香港地少人多,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向來是不少攝影師鏡頭下的主題,但有否想過從另一角度觀看這座城市? DronesPlayer記者專訪香港土生土長攝影師Andy Yeung ,了解他如何通過一幅幅航拍照片,用前所未有的高度,詮釋這一片細小而獨特的香港地。



Romain Jacquet-Lagrèze 《仰視香港》

Romain Jacquet-Lagrèze,法國攝影師、藝術家,現居香港,這組作品名為《Vertical Horizon》(垂直地平線/香港印象)。



秦偉《板間人生》

秦偉生於香港,現職獨立自由攝影師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攝影深造文憑講師。早年留學法國Mulhouse高等藝術學院。以當代西方的藝術造型風格表現東方傳統美學思維,獲法國文化部頒發國家高等造型表現碩士文憑,並在法國建立自己的藝術工作室。中國近代的變化及九七的香港回歸,讓秦偉重新思索人生定位,放下原有的創作計劃,以攝影記者之職走上生活前線。95年起,秦開始以6x6中幅度開展其個人拍攝工作,背著相機蹓蹥於亞洲不同地區,以史詩般的影像語言闡述時代的境遇。

作品記錄了生活在香港老區兩個大廈裡的人生活的點點滴滴,這個作品拍了一年。這些人生活的「屋子」是一個60平米左右的房子用木板隔出10個小空間,裡面只放得下一張單人床,月租金在1200-1800港幣之間。香港有20多萬人生活在這樣的板間房裡。居住在這些「屋子」裡老人居多,大多沒有工作,他們每個月可以從政府領到3000港幣的社保。「板間人生」不僅指這些人的生活空間小,他們的思維,他們的潛能,可選擇的空間都是被擠壓,不可能舒展出來。

《板間人生》展覽現場

Michael Wolf 《建築密度》

德國攝影師麥可-沃爾夫(Michael Wolf)以拍攝都市出名,善於挖掘繁華大都市中普通人的真實生活。他1994年開始在香港生活,正在進行名為「非正式解決方案」(Informal Solutions)的展覽。他拍攝了香港小巷中的普通人如何利用廢棄物和狹小空間,展現了大都市中的真實生活。

麥可出生於德國,在加拿大、歐洲和美國長大,曾就讀於加州伯克利大學和德國富克旺藝術大學。他1994年搬到香港居住,為德國《明星周刊》工作了8年,從2001年開始專注於自己的攝影項目。他曾經拍攝過芝加哥、巴黎、香港、東京等世界大都市,已經出版了超過13本攝影圖集。

喬納森-範-施密特
《香港貧民區從事色情交易的女子》



喬納森-範-施密特是一名紐西蘭投資顧問,同時也是一位攝影師。他長居香港,工作之餘他遊走在香港貧民區夜晚的街頭,見識到香港不為人所知的陰暗面。他拍攝的主題涉及色情交易、貧困、邊緣化的住房環境、黑幫、毒品等等。他捕捉到的一些畫面讓人震驚,但是並非刻意去譁眾取寵,它充滿了悲傷、孤獨和被人忽視的故事,他說自己的作品並非紀實攝影,而只是從個人的視角去記錄社會。

Ric Tse  《本土特色的創意影像》

雞蛋仔

提到香港特色對象,不知道大家會想到什麼呢?攝影師 Ric Tse 就透過拍攝 Lego 模型,去介紹一些具香港特色的對象和地道小食。攝影師說:當我發現有些兒時常接觸到的東西,現在已經不容易找到了,更讓我覺得製作這個專輯別具意義。

麻雀

菠蘿油

織草蜢

油炸鬼

祝君安好毛巾

蛋撻

豆漿

吱吱冰

馬仔

Miguelitor 《一個真實而有趣的香港》

一個城市最有趣的瞬間,也往往發生在街頭。在攝影師Miguelitor的鏡頭下,你能看見一個真實而有趣的香港。可能也是一個你沒見過的香港。Miguelitor來自西班牙,現定居香港,是一個業餘攝影師。直到三年前,他才購買了一部相機,開始他的掃街拍攝。這些照片充滿幽默感,往往令人會心一笑。



Xyza Cruz Bacani  

《一個菲傭鏡頭下的震撼香港》


香港的菲傭,是一個數量不小,卻常受忽視的群體。在香港工作近10年Xyza Cruz Bacani,卻是一位特殊的菲傭。她在香港過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白天她是料理家務的菲傭,而夜晚卻化身街頭攝影師,穿梭在大街小巷記錄著她眼中的香港。她的作品被new york times網站報導之後獲得了極大的關注,她甚至已經舉辦了個人作品展並擁有一批粉絲。她也成功入選總部設於紐約的 Magnum Foundation 的獎學金,並得到前往紐約大學接受6個星期訓練的機會。

她在9年前來到香港,4年前得到一部相。由於僱主對她很好,Xyza得以在閒暇時間到香港街頭進行攝影創作。

在街頭拍照,大多數時候她都沒有遇到阻礙,如果被人發現自己在拍他們,Xyza會微笑或揮手示意。「不過曾有人以為我在拍攝他們,於被一位拿著傘的老婦人追著,又有人捉著我的手臂,而事實上他們並非我想拍的對象,只是剛好出現在我的構圖中。」

在白求恩之家的分擔會上,兩名女子互相安慰。

圖中人名叫 Kuryati ,是個來自印尼的移民工人,因被控盜竊正在等候庭審。

圖中人名叫 Shirley ,背部與手臂因熱湯被燙致三度燒傷,由於僱主拒絕支付她病假期間的工資並且終止了她的合同,Shirley搬進了庇護所。如今她已失業6個月,正尋求法律援助。

正在查看傷口的Shirley

傅擁軍 《在香港逛二樓書店》

通往尚書房的樓道,貼滿了各種雜誌書籍的廣告。

傅擁軍 ,快拍快拍網發起人,兩次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獎獲得者。

這是我第二次去香港。這次花了很多時間去逛書店。

香港的書店挺有意思,大都開在二樓,因此也叫「香港二樓書店」。為什麼要開在二樓,原因誰都能猜到一些,一樓臨街房租貴嘛。

說起二樓書店,很多香港人都會提起一個挺悲慘的故事。2008年,在香港挺有名氣的青文書屋,老闆羅志華在倉庫整理書籍時,被二十多箱倒塌的書籍活埋,十四天後屍體才被發現,青文書店從此停業。

這個故事挺悲慘。我這次看到的二樓書店卻生龍活虎。

一出旺角地鐵站,形形色色的廣告牌撲面而來。再細細一看,好多書店的招牌就夾雜在這些廣告牌中間。慢慢數,一家、兩家、三家……一百米內居然就有13家!頓時被震撼了。

二樓有學生書屋,專賣舊課本。

隨便走進一個樓道,立刻被樓梯兩邊的各種封面招貼包圍。招貼大多是人物特寫,名人名家、男男女女交互在一起,有點超現實的味道。順著這些招貼往上走,一扇透著粉紅燈光的玻璃門橫在面前。這是一家美容店,不是書店,看來是走錯了。往回走,才發現書店在二樓,門關著,上面寫著「營業時間上午10點——晚上10點,請輕輕推門」。這家書店的角落有個小走廊,牆上掛著七八幅小小的水彩畫,配上燈光,有幾分像幾米的畫。湊近看,原來是一位香港畫家的微型影展。旁邊還貼著一張告示:序言小走廊——誠徵作品。大意是想邀請會拍照、畫畫、設計的朋友加入,讓這個小小空間多一點意思。小心推門,進去。很小,上上下下,密密麻麻都是書,都是書。

序言書室小走廊。

我挑好書到收銀臺付錢,順便跟店員打聽這個小小的畫廊。我說我也喜歡攝影,能不能拿作品到這裡來掛?店員是個女孩,她說:「很歡迎啊,但需要預約。」她打開電腦查了一下,「如果真要來這裡辦攝影展,必須等到明年2月份了。」我問她照片需要審核嗎?她連說,不用不用,只要不太出格就可以的。我沒有追問什麼作品才是「不太出格」。反正我想過了,真要來這裡辦展覽,我就拿一些西湖的照片來,應該不是出格的照片啦。店員讓我留下電話和電子郵箱,告訴我明年2月份前會跟我聯繫具體展覽事宜。沒想到逛書店竟然逛來一個攝影展,真有意思。對了,這家書店叫序言書室,於2006年開張,是很有學術個性的獨立書店。店名由來是店主希望客人來到這裡是看書的開始,因為序言正是一本書的開始。除了開書店,店主還希望做雜誌,做出版,序言也意味著另一種開始。下次去香港,這裡肯定是我必到的書店。序言書室在香港旺角西洋菜南街68號,出了地鐵很好找。(2012年)

以賣舊書為主的梅馨書舍,裡裡外外都掛著書畫。

專賣中學課本的書店樓道裡,布滿了各種管道。

香港柴灣豐業街8號宏亞大廈,香港最大的攝影書店就在一樓。3樓至13樓會定期舉辦攝影展。我去的那天正在舉辦華裔攝影師、普立茲獎獲得者劉香成的展覽。



馬丁·帕爾  《帶你走進真實的香港》

馬丁·帕爾出生於1952年,童年時代在祖父的啟發下對攝影產生興趣,後來在曼徹斯特大學專攻攝影,馬丁·帕爾的作品劍走偏鋒,不走常規老路,實際上引領了近年來興起的"概念攝影"的先潮。

以上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盡情聯繫刪除

最後推薦一個超級實用的旅遊攝影公眾號

↓↓↓

攝影/旅遊/俱樂部

相關焦點

  • 馬格南攝影師Patrick Zachmann鏡頭裡的別致中國
    法國攝影師派屈克·扎克曼(Patrick Zachmann),出生於1955年,法國攝影師,1985年加入瑪格南,1996-1997年任瑪格南副社長
  • 瑪格南攝影師鏡頭下的六十年代中國
    瑪格南攝影師鏡頭下的六十年代中國 2019-08-03 11: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他是張國榮王家衛「御用攝影師」,用鏡頭捕捉一代香港紅星絕美的模樣:如果世上真有永恆,我情願活在夏永康的鏡頭裡
    《尋夢環遊記》裡有一句話,真正的永別不是死亡,而是遺忘。夏永康,香港最紅的攝影師之一,為鞏俐、梁朝偉、張曼玉.拍下罕見風格的照片,用鏡頭記錄下最盛放的香港,也裝進了一代巨星張國榮的那年心事。如果說,世上真的有所謂永恆,多少人可能會情願沉醉在夏永康的鏡頭裡,永不醒來。一如17年後追憶張國榮,夏永康拍的照片,依舊是最好的入場券。
  • 鏡頭,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的華人攝影師(上)
    ,這將是2016年我們為廣大V生素送上的全新《鏡頭,旅行,生活》:攝影師的故事。 在人像攝影圈子裡,如果不提到他,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他是曾經是是默默無聞的底層人物,憑藉相機與鏡頭,震撼的了全世界的人像攝影圈,即使是在婚紗攝影圈當中,也是翹楚之一,他就是國際知名婚禮攝影師,蔡敏亮(CM Leung)CM Leung蔡敏亮:Web: www.cmleung.com在美國得獎最多的華人攝影師
  • Hypebeast攝影師眼中的「雙面香港」
    作為時尚雜誌Hypebeast的專屬攝影師,居於香港的Kenneth Deng對繁華卻有別樣的解讀。
  • 輪椅攝影師航拍香港2年 記錄老香港
    獨立攝影師鄭啟文堅持用航拍機拍攝香港已經有兩年了。
  • 法國攝影師鏡頭下的香港天台:盆景大師、羽毛球課與漫步者
    有限的土地面積限制了香港人的居住與活動空間,不過,也因此造就了獨一無二的都市風景和港人的生存智慧。一個偶然的機會,旅居香港的法國攝影師Romain Jacquet Lagreze發現了香港天台上的秘密。作為一個外鄉人,他覺得自己離這座城市又近了一步。
  • 這些用生命拍東西的攝影師,讓我覺得鏡頭裡的主角都弱爆了!
    >很多人都只看到演員的辛苦付出卻看不見隱藏在鏡頭之後的攝影師付出了多少的努力是怎樣強大的存在一幕只有十幾秒鐘的強 X 戲男主投入的演出必不可少為了表現出女性視角的害怕與掙扎攝影師又何曾不是備受煎熬如果說上面的鏡頭是在考驗攝影師的心理承受能力那麼快速運動的鏡頭則代表著攝影師們強悍的身體素質
  • 香港攝影師賴億南 聊街頭攝影
    賴憶南 是之前在我成立的Facebook街頭攝影社團裡認識的,他是位對影像創作非常有熱情的香港攝影師, 2002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其後加入香港電臺電視部任職攝影師,他也是「現在攝影」的創辦人之一。 以下就是阿南的訪談內容。請介紹一下你自己我是賴憶南,認識我的人都叫我阿南,我在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畢業,主修電影攝影、副修導演。
  • 【真實的香港】香港攝影師帶你看看鏡頭下的香港蝸居
    璀璨香港以不真實的璀璨色彩投射在籠屋板房內,諷刺香港繁華表象下的另一種現實潮流劏房俯瞰的鏡頭
  • 一個香港菲傭,用一張照片擊敗了60000+攝影師
    但有個菲傭,擊敗了6萬+攝影師但在這17萬香港菲傭裡,有個女孩顯得特立獨行。她總是背著相機遊蕩在街頭,拍行色匆匆的路人,拍倚在廚房後門抽菸的廚師,拍討價還價的店主和顧客。她用鏡頭細心地觀察這個欲望都市裡的市井小人物。鬥轉星移,四季更迭,一拍就是六年。
  • 鏡頭,攝影師的故事-史詩級的婚紗攝影師
    如發現侵權行為,我們通過法律方式提交微信官網追究侵權責任。 ===(V生素們的微信群)===有興趣加入到我們的微信群,在這裡可以與來自世界的朋友們一起探討和分享鏡頭,旅行的生活話題。(如果無法添加,請您添加微信:MOKOYONG,我將邀請您入群,添加微信時請註明「V生素」)
  •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
    今天,阿信帶來了120餘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攝影師的作品,70多年來,他們的足跡遍布中國,記錄下了中國的變遷,集結成了《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一書。透過鏡頭近距離觀察中國並且向世界傳播,便成為了無數攝影師的夢想,他們中的很多人的作品,都成為了時代記憶中,關於中國的標誌性「視覺記憶」。
  • 夏永康:香港演藝圈御用攝影師
    倡辦▲—文章不代表本公眾平臺觀點—夏永康(Wing Shya),出生於1964年,香港攝影師、設計師、導演,張國榮御用攝影師,曾參與王家衛《花樣年華》、《春光乍洩》等多部影片的拍攝。看夏永康的作品,會有一種心跳窺探的快感。
  • 一個菲律賓女傭鏡頭下的香港
    一個在香港工作的菲律賓女傭,只用一張照片就擊敗了全世界60000+攝影師,上了《紐約時報》,獲得馬格南金獎!從那天起,這個菲傭更出名了,甚至有人說,她就是當代版的Vivian Maier,那個當了一輩子保姆,拍下150000張照片的街頭攝影師。可她不樂意了,她只想做自己。在她看來,以菲傭身份生活在香港這座大城市裡,是毫無自由和平等可言的。但攝影不一樣,按下快門的聲音都一樣,拍照的人們說著同一種語言,這個時候,她和那些本土人,是平等的。
  • Tommy Fung,回流香港的委內瑞拉華人攝影師
    Tommy Fung70後香港人,從小移民委內瑞拉。從平面設計師轉行成為攝影師。2013年WYNG大師攝影獎入圍攝影師之一。2016年回流香港。和一般攝影師不同,從委內瑞拉回流香港的Tommy Fung擅長通過「改圖」將香港的各種面貌變得活靈活現,從騰空而飛的天壇大佛到最近惹起熱議的「特種鋼刀」招牌,再到維港上徐徐前進的天星小輪皆是他鏡頭下的靈感。闊別香港廿載
  • 攝影師必打卡的7個香港拍攝地點
    其一是春節期間,香港是特別受歡迎的旅行目的地;其二是我在日常攝影教學中,發現網友除了對攝影構圖感興趣之外,對於旅行中拍攝地點也很感興趣。今天就拿我常去拍照的香港分享給大家。一般日常拍攝中,我會帶一臺萬能相機EOS 5D Mark IV,以及萬能鏡頭EF 24-70mm f/2.8L II USM,這樣的相機鏡頭組合,讓我不需要太重的負擔,就能滿足旅行中的所有拍攝需求。
  • 尼康攝影師的最佳預算鏡頭,看看哪個鏡頭適合你
    幸運的是,尼康有很多尼克爾鏡頭和第三方鏡頭,今天我們來幫你找到尼康最好的預算鏡頭。幾十年來尼康的F-mount一直是尼康單眼相機/數碼單眼相機,因此,不僅有第三方提供的TON鏡頭,您還可以使用尼康自己多年來的大量鏡頭。根據您的相機,您可能會將舊的尼康膠片鏡頭貼在身上,並擁有近乎完美的手動對焦體驗。但這裡是我們挑選的頂級尼康品牌的預算鏡頭。
  • 一個香港菲傭,用一張照片擊敗了60000+攝影師,太治癒了!
    但在這17萬香港菲傭裡,有個女孩顯得特立獨行。她總是背著相機遊蕩在街頭,拍行色匆匆的路人,拍倚在廚房後門抽菸的廚師,拍討價還價的店主和顧客。她用鏡頭細心地觀察這個欲望都市裡的市井小人物。鬥轉星移,四季更迭,一拍就是六年。
  • 香港拍照攻略,如何實現有隨行攝影師跟拍的假想?
    大衛的隨行攝影師小貼士:拍攝建築時使用超廣角可以拍到更廣更全的畫面,讓建築物更有氣勢。以往一個超廣角鏡頭起碼就要幾千塊,而且又重又大。但自帶一顆1300萬像素的120°超廣角鏡頭的vivo X27 Pro,可以令你在香港街頭隨手就能拍下超廣角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