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立即關注公眾號
這是北楚的第381篇文章
又到周三,歡迎如期聽閱北楚三分熱。上期我嘗試改變,由崑山血案展開談自己的看法,習慣了以往風格的小夥伴一時還不能適應,現再次調整,回歸熱點事件本身,再適當引申。我會持續不斷努力,為大家送上更精品的三分熱內容,大家有什麼好的建議,包括希望我解讀什麼熱點,歡迎和我交流。
查看更多往期三分熱內容可以在後臺回復「北楚三分熱」,或者點擊菜單欄【面試秘籍】→【面試乾貨集錦】
近日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媒體發文就包容還是批判「娘炮」現象,展開了討論,引發社會熱議,有人說:「少年娘則中國娘」,我認為這種拋開事實談立場的表態是不可取的。
「氣溫30度」是事實,「熱的受不了」是立場,事實大家都承認,但是立場沒必要強加給別人,更不能脫離事實,放眼周遭,我並沒有看到「少年娘」的普遍現象,所以這句話我不能苟同。
先說我的看法:我們不能因為人們的冷漠而給人定罪,但是沒有喚起公眾的熱心我們應當反思;我們不必對「娘炮」口誅筆伐,但要進一步關注如何培養起男孩們由內而外的陽剛之氣 ;同樣的,與其擔憂娛樂文化會帶偏社會,不如想想怎麼讓主流文化價值觀成為社會精神意識層面的的中流砥柱。
批判「娘炮」實有兩點不妥之處。
一方面,「娘炮」的稱呼本身帶有一定的性別歧視,我們聽到「女漢子」,最多也就是勸姑娘溫柔些,有時還帶有一定的褒義,為何今天有個別男性「柔弱」了一點,就要把「娘炮」作為貶義詞來進行攻擊呢?是不是很多並不「陽剛」的人,刻板的認為女性就該陰柔乖巧,小鳥依人,男性就必須陽剛血氣,雄才偉略,並且認為男性的個性特點更具優越性呢?所以,你說我不夠男人是咱倆的事,但你說我太女人,那就是輕視了這半邊天啊。
另一方面,隨意掀起的廣泛批判,勢必把許多原本生活波瀾不驚的人推到聚光燈下,不論是「小鮮肉」還是普通人,都可能因此遭受到網絡暴力,臺灣曾有少年不堪同學長期調侃「娘娘腔」而自殺,而人肉搜索、網絡暴力的威力往往「更勝一籌」。
缺乏男子氣概的問題由來已久,但是原因不能一概而論。
在女性觀眾掌握螢屏消費大半壁天下的市場條件下,「顏值消費」和眼球經濟跑偏並不奇怪,「小鮮肉」柔弱的外表與性格能激發起粉絲們的保護欲,偶像工廠「按需供應」也能理解,但是作為公眾人物,對自己的言行、觀念都應該審慎一些,媒體更應當明確自身的價值導向。
而對於普通人而言,家庭環境、學校教育都是導致男孩子缺乏陽剛氣的因素,從幼兒園到小學9年的時間,我的老師除去體育也就只有四年級數學老師是為男老師,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自然會受到一些影響。
此外,性別認同障礙的問題也會導致類似情形,因此,我們從態度上應該更加的理性、包容一些。
綜上所述,這次爭論我們其實爭錯了主題。我們爭的應該是藝人、媒體應當如何正確的引導社會主流價值觀念;是我們在包容文化多樣性時,邊界在哪裡,底線是什麼?其實這些問題,我們從習近平主席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的「九個堅持「中,就能夠找到答案。
「九個堅持」內涵深刻,限於篇幅我這裡不詳細展開,為此我專門錄了一節課為大家講解,在VIP課程的選修課部分第一節。
本次圍繞「娘炮」話題的熱議,主流媒體之間也出現了分歧,《人民日報》認為要包容多元,《新華社》覺得必須批判。如果細究,你會發現,二者所說的「娘炮」並不完全是一個概念,《人民日報》談論的更多是這種言行、形象,而《新華社》更偏向對人格、品性的批判。
美國《展望周報》的總編輯阿伯特曾說:「我父親去世的時候跟我說:這世上的紛爭和迷亂有90%都源於名詞之爭,」而當阿伯特自己臨終前,他對眾人說「我發現父親他老人家算數有點兒小問題,其實剩下的10%也是」……
雖然這樣講有所偏頗,但是有時候確實如此。生活中往往有兩種無謂的爭論:一是對同一概念做了不同定義而發生爭論。我所指的教育是學校教育,而你指的是整個社會廣義的教育,我們自然會爭執不下;二是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描述方式。你說你要吃土豆,我說我要吃馬鈴薯,當語言描述變得複雜時,即便立場一致,也有可能發生爭論。
這讓我想起了特修斯之船的故事:一艘名為特修斯的船,常年不斷更換零件,最終沒有一塊甲板、一根螺絲是最初的,那麼他還是特修斯之船嗎?如果把更換下來的舊零件拼裝起來,那麼這兩艘船誰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呢?其實,這不重要,因為名詞、概念本身就是一種指代,佛陀說,佛法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目的是為了幫助大家更快的找到月亮,現實之中,看著「手指」爭辯卻對「月亮」熟視無睹的人不在少數。
兩周前我們在談論滴滴,上周我們在關注崑山命案,今天我們又在熱議「娘炮」的問題,信息社會的節奏飛快,大家急著喊出自己的立場,卻少有建設性意見,忙著反駁對方的觀點,自己的邏輯卻漏洞百出。在這種輿論浪潮中,我們更多的是需要一種定力。
有一次翻開一本《密宗大手印》,我照著做了一個類似拈花指的動作,發小說:「你娘不娘!」你看,這還不說有些人是被誤會了呢!
這是我第一次出鏡,哈哈~
註:手印(梵文mudra,藏文phyag-rgya),又稱為印契,現常指密教在修法時,行者雙手與手指所結的各種姿勢。
重要通知:
即日起至9月14日,是步知全年唯一一次贈送代金券的優惠活動,申請任意一科課程,均可享受100元價格優惠,並獲得步知訂製「不將就,有所為」帆布袋一個。
對活動還有其他疑問可以諮詢助教大鵬老師,聯繫方式見留言,當然,申請面試課程或面試預定用戶補尾款,均可享受更多福利,詳情見致敬教師節,全年唯一一次優惠券發放,還有大波福利等你來!
課程試聽
更多免費試聽內容或了解課程可以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點擊【閱讀原文】,免費試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