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志願者在廣場上擺放座椅。 |
五鄉鎮花樣年華舞蹈隊在表演。 |
五鄉雙藝越劇團在演出《狸貓換太子》。(圖片五鄉文化站提供) |
如何繁榮鄉鎮群眾文化,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文化大餐」?如何激發群眾對文化的熱情、投身文藝創作及表演?
鄞州區五鄉鎮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公共文化建設,圍繞「打造文化五鄉、建設文化強鎮」的目標,按照公共文化服務「公益性、均等性、普惠性、便利性」的原則,努力探索公共文化服務新路徑,無論在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文化供給、服務保障方面,還是在管理體制機制創新方面,都處於全區前列。
近日,五鄉鎮順利通過寧波市公共文化示範區創建。
記者 朱軍備 通訊員 季春麗
重投入,鋪設文化陣地「新網絡」
鄞州區五鄉鎮歷史悠久。秦時置鄮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縣治就設在五鄉鎮鄮山同谷口,即今寶同村。太白山麓聳立著佛教禪宗名寺——阿育王寺,是中國古代佛教文化東傳的中心,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周圍還有《三字經》作者王應麟墓道、省級「非遺」內家拳發源地鐵佛寺等遺蹟。
在當代,五鄉鎮在文化設施的投入上可謂「大手筆」:
2014年10月,一個總投資6500萬元,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792平方米的文化中心落成開放。新的文化中心由五鄉鎮文化站管理、運行、使用,內有一座800個座位的標準劇院;一個550平方米、藏書4.6萬餘冊,配有電子閱覽室的圖書館;一個1000平方米的多功能球館;一個1000平方米的健身館;一個130座的多功能報告廳;200平方米的展覽廳;100平方米的排練廳;兩個培訓室以及會議室等功能用房。室外有一個固定露天舞臺、面積超3500平方米的廣場,一個標準燈光籃球場和標準燈光門球場等。
此外,在鎮區還有一個標準燈光門球場、一個佔地面積4.5萬平方米的泰和公園和一個7萬多平方米的溼地公園,公園內都建有廣場和慢步道。
2013年以來,五鄉鎮積極興建文化禮堂,至今,除項隘、蟠龍、匯纖等拆遷村外,已完成寶同村、仁久村、永樂村、明倫村、四安村等13個村文化禮堂的建設。村級文化設施的全面覆蓋實現了「15分鐘文化圈」。
此外,五鄉鎮於2018年9月啟動建設「鄞州區數字文化五鄉分館」,2019年1月,完成五鄉鎮文體中心和明倫村文化禮堂2個點數字文化分館的建設,配置攝錄設備、多媒體播放設備和觸摸展示屏。
「鎮財政每年在文化上的投入400萬元左右,這在全區鄉鎮中是比較大的。」五鄉鎮黨委宣傳委員吳祈德說,其中,鎮文化中心劇院與寧波逸夫劇院合作建立「城鄉院線聯盟」,每年出資100萬元用於採購各類演出劇目50場,當地居民能與城裡人一樣觀賞精彩大戲。
強隊伍,文化團隊和志願者人數眾多
五鄉現有鎮級文體隊伍19支,村級文體隊伍23支。五鄉鄮韻合唱團、五鄉鄮山藝術團、花樣年華舞蹈隊、五鄉民樂團等團隊常年活躍在鎮村舞臺上。文藝團隊每年創作編排針對時事、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小品、快板、歌舞等藝術類節目40個以上。
2018年以來,五鄉鎮主辦和承辦市、區、鎮各類文藝演出及藝術類比賽80餘場次,「群眾大舞臺」演出40餘場次,業餘戲曲團隊金秋戲劇展演周演出傳統戲曲20餘場次,開展跨區、跨鎮(街道)等文化走親10餘次。
五鄉鎮有2個越劇團,還有京劇之友社和少兒京劇社,都有十年以上的歷史。
創辦於2003年的五鄉雙藝越劇團,是鄞州區創辦最早的三個業餘劇團之一。創辦人史珍彩是一位退休老師,今年已八十高齡,她說,劇團成立之初有20多人,當時做道具、服裝都自己動手。劇團也培養了一批業餘骨幹,有些被鎮上其他劇團「挖」去,有的到周邊鄉鎮劇團擔任了主角。
經過四任團長的艱苦接力,越劇團堅持到現在,團員發展到40多人,大戲排出10多場。其中,《孟麗君》還赴杭州勝利劇院演出,被戲稱為「草根班子進省城」。現任團長岑黎波說,團員有廠裡上班的,有食堂廚師,有海鮮小商販等,都是利用業餘時間排戲、演戲。去年新排了《桃李梅》,下半年將繼續演出。
成立於2011年的五鄉鄮山藝術團是一個綜合性文藝團隊,是寧波市優秀基層藝術團。「隊員從當初的80多人,發展到如今的170多人。」團隊負責人魯紅芬說,當地群眾參與文藝表演的熱情非常高。在五鄉一家銀行工作的張洲溢還是鄞州區「十大歌手」呢。
成立於2011年的花樣年華舞
蹈隊現有隊員25名,去年編排的《中國媽媽》,雖然跳舞的平均年齡50歲,但通過四個月每周三四天、每天三小時的強化訓練,去年獲得鄞州區舞臺舞蹈大賽金獎。
五鄉鎮還有一支人數眾多的文化志願者隊伍。志願者負責人虞雅菊說,鎮文化志願者分會成立於2015年7月5日,從成立之初的120人,到現在的320人;從純粹的本地人,到新五鄉人的不斷加入;從原來的不了解、不理解志願者服務,到現在迫切要求加入志願者隊伍。
文化志願者學表演、學化妝、學器樂,縫服裝、做頭飾、制道具,編寫劇本、排練節目、上臺演出,分會成立至今,每場文化活動都有文化志願者的身影。
每年7月至8月正是盛夏時節,驕陽如火,下午4點鐘的廣場地表溫度在40攝氏度以上。因晚上有演出活動,此時的文化志願者已提前在廣場上搬運、擺放椅子。晚上演出時,又有10餘名志願者維持秩序。當演出結束群眾散去,志願者們又收起椅子,打掃好廣場衛生。
「所有文化活動的秩序維護,文化場館的維護和保護,由文化志願者完成。他們既是文藝節目的表演者,又是場館的管理者和維護者。從室外到室內,從劇院到培訓室,場館開放著,則他們服務著。」鎮文化站負責人李建龍說,如今,文化志願者已參與到疫情防控、垃圾分類督查、交通秩序維護等公益活動之中。
搭平臺,「群眾大舞臺」,群眾演群眾看
「繁榮群眾文化,一定要給群眾搭好平臺。」吳祈德說,「群眾大舞臺」就是為群眾文藝表演搭建的一個大平臺。自2015年開始,每年的5月至10月的周日,在室外廣場舉辦「群眾大舞臺」活動。截至2019年,已連續舉辦了5年,今年因疫情影響計劃推遲到9、10兩個月開展。
「群眾大舞臺」周日廣場文藝晚會的節目全部由「草根」文藝團隊自編自導,每場參與演出的演員有100餘人次,觀看廣場文藝晚會的新老五鄉人2000餘人。一個演出季的「群眾大舞臺」,有1300多人次的業餘文藝愛好者登臺亮相,觀看演出的觀眾數量有2.8萬多人次。
同時,自2018年以來鎮文化中心影劇院共演出戲曲、話劇、交響樂、兒童劇等130餘場,放映「天天看」免費公益電影680餘場次。
「中國桌球之父」傅其芳是五鄉人士。五鄉鎮中心小學建造了「傅其芳桌球訓練館」,五鄉中學還每年特招桌球特長生進行培養。自2010年開始,五鄉鎮已連續10年承辦了鄞州區桌球等級聯賽。
中華十大拳種之一的內家拳,據省武術協會考證,源出五鄉鎮的鐵佛寺。2009年,五鄉鎮被授予中國「內家拳之鄉」稱號。五鄉鎮中心小學編印課程,設立拳館,已成為內家拳的教學訓練基地與弘揚傳播基地,內家拳成為學校的校操,學拳人數在3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