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視劇前兩年就出來了,最近才開始追。講述的是張嘉譯飾的楊樹獨自撫養正在處於青春期的女兒楊樹苗,並周旋於兩個截然不同的女人之間而展開的情感故事。作為電視劇而言本身的意義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放鬆,但我還是對叛逆的女兒和保守老實的父親之間產生的問題有頗深的感觸。
單親家庭、缺失母愛,靠著父親一人把女兒拉扯大,這是劇中樹苗的生活狀況。父親對女兒寄予希望,可女兒卻十足是個反面教材,逃課、泡吧、早戀、還不忘給父親安排相親對象以便無法看管自己,這無疑不論在哪個家庭中,這都是一個「問題女孩」。
在這樣一部四十幾集的電視劇中,我無數次的聽到楊樹在對女兒說「我是為了你而活著」,也無數次的聽到女兒的回覆「你能不能為了你自己活一次」。這話很接地氣,生活中一直能聽到「我都是為了你好」、「我為了你放棄了*****」,似乎做了巨大的犧牲,卻從來不知這是否是孩子需要的。
——讓自己努力成為你希望孩子成為的那種人,而不是讓孩子努力。
這是我所贊同的養育孩子最重要的一點。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那請你先變成這樣。我沒做過母親,可我一直都是寶寶呀!
我的父親是他們年代為數不多的大學生,在教育上從來有他自己的一套,寵我、但從不慣我;嚴厲,卻也民主,他堅信不是只有婚姻是需要經營的,好的親子關係同樣需要。他做的最好的地方是對我的信任與尊重——特別體現在早戀這件事上,這該是讓所有家長恐慌的一個詞,他卻能告訴我該如何喜歡一個人,似乎在我身上,談戀愛是一件不需要隱瞞的事情,受傷了也會有一個地方可以愈療、傾訴。沒有指責,沒有責罰,這是一位讓我能有情感共鳴的家長。
「孩子的學習,就該是她自己來學習」
從小我就是文科尖子生,但那時寫作卻不是我的強項,每周一篇周記更是讓我焦躁不已,我爸是寫散文的好手,每每可憐巴巴看著他,他都是自顧自的玩連連看,不看我一眼,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姑娘該獨立,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他帶我去體驗生活,去看電影,每周別人參加補課的時候我都在浪,但表達情感和寫作的能力卻是越來越強。
放手讓我自己做,不意味著從不管不問,小時候我一直認為我爸從來不在乎我的學習,曾幾何時我還驕傲的對為了考試而吃了不少「竹筍烤肉」的同桌誇下海口,從不會因為成績挨揍,我的父親也一度成為班級家長的楷模和榜樣,但是直到長大了才知道他在背後默默為我做了很多:和老師偷偷聯繫,找出我試卷上常犯的錯誤,裝作什麼都不知道,用我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和我探討,卻也只是我們外出時路上閒聊的時間,讓我一度誤以為我爸只是簡單的和我閒聊。我問他為什麼要這樣,他只淡淡說了一句,「你的學習,就該你自己來,你的一輩子該你自己走,可是如果需要我,我會拼盡所有,卻不會讓你知道。」
父親是我這輩子對我影響最大的人,一直以來,他告訴我最多的是小姑娘應該學會獨立,哪怕擁有愛情,也該在愛情中成長。現在的家庭模式都是從孩子離不開父母,到孩子獨立,再到父母老了離不開孩子。
一僕二主有一段場景,樹苗輟學想去當模特,當楊樹知道後氣急敗壞,卻也無可奈何,女大不聽勸,但每次樹苗的走秀,楊樹必定會在臺下看著,當發現有男生摟著樹苗拍照後,更是直接把人打了一頓。顧菁菁更是一語道破,「你就是不願意承認,不是孩子離不開你,而是你離不開孩子。」
讓我想到榮格的一句話 「父母對孩子的最不好的影響,莫過於讓孩子覺得他們的父母沒有好好過日子。」從頭到尾,一直在為孩子打算盤,為她計劃未來的路該怎麼走,殊不知孩子正看著你,學習你的路是如何走的。
在這個我該打拼的年紀,我的父母正籌劃著每年去哪兒旅遊。
作者:Vivian
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
上海市心理協會會員
興隴中學青少年心理活動課講師
愛之年華性教育課程講師